一种车体机构及具有其的地板铺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7913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车体机构及具有其的地板铺贴装置,包括底盘,底盘采用分体设置,其包括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主体框架跨设在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上,主体框架包括横梁和形成在横梁两侧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设置在第一子底盘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子底盘上;高度调整机构包括第一高度调整机构和/或第二高度调整机构;第一高度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第一支撑架相对第一子底盘的高度;第二高度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第二支撑架相对第二子底盘的高度;第一高度调整机构和/或第二高度调整机构使主体框架无论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是否在同一平面主体框架总能保持水平;采用上述方案,减少机器人在安装中的占用的作业面积,提高安装效率。

A car body mechanism and a floor laying device there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体机构及具有其的地板铺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车体
,尤其涉及一种车体机构及具有其的地板铺贴装置。
技术介绍
AGV(AutomotedGuidedVehicle)是指一种自动导航行进的、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栽功能的运输车,操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下指令控制其行进与路径,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容易实现,因此在机器人产业中应用广泛。现有工业机器人多用AGV小车作为底盘搭载上装功能模块,配合完成作业流程;但是现有的AGV小车的底盘和车体机构的一体结构,高度调节结构只能一体式调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无法实现分体调节。现有的木地板铺贴装置采用的车体机构在AGV小车为整体式底盘,无法适用不同的安装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移动车体机构高度无法调节、无法分体调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机构,具体包括以下方案:一种车体机构,包括:底盘,底盘包括两个分开设置的子底盘,其包括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主体框架,主体框架跨设在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上,主体框架包括横梁和形成在横梁两侧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其中第一支撑架设置在第一子底盘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子底盘上;横梁和第一、第二支撑架间形成一开口向下的裆部;第一子底盘与主体框架第一支撑架之间或第二子底盘与主体框架第二支撑架之间设有高度调整机构;高度调整机构用于使主体框架无论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是否在同一平面主体框架总能保持水平。进一步可选地,第二支撑架的长度L2小于第一支撑架长度L1,高度调整机构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与第二子底盘之间;或,第一支撑架的长度L1小于第二支撑架长度L2,高度调整机构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与第一子底盘之间。进一步可选地,第二支撑架的长度L2等于第一支撑架长度L1,第二支撑架与第二子底盘之间和第一支撑架与第一子底盘之间分别设一高度调整机构。进一步可选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驱动机构、与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升降组件,升降组件一端固定在其同侧的子底盘上,另一端固定支撑在其同侧的支撑架的底部;驱动电机驱动升降组件沿竖直方向进行伸缩运动,使得其所在侧的支撑架与子底盘之间的高度差可调整。进一步可选地,主体框架在其设有高度调整机构一侧的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有支撑底板;升降组件为丝杆组件;第二子底盘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支撑底板的底部;丝杆组件包括丝杆和丝杆安装座;丝杆安装座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于第二子底盘上,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丝杆安装座的顶部;丝杆设置于丝杆安装座内,丝杆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丝杆另一端沿竖直方向穿过支撑底板上的螺纹口,并与第二子底盘上的通孔活动连接;驱动电机通过驱动丝杆组件转动,从而带动支撑底板沿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设置高度调整机构的底盘为一体结构,驱动电机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丝杆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丝杆组件设置于所述设置高度调整机构的子底盘的一侧,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丝杆组件设置于所述设置高度调整机构的子底盘的另一侧;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对称设置于所述设置高度调整机构的子底盘两侧。进一步可选地,支撑底板上还设有导向轴,导向轴对称设置于驱动电机的两侧;导向轴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撑底板上,导向轴另一端沿竖直方向穿过第二子底盘上的轴承套,并可在轴承套内伸缩运动;或,导向轴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设置高度调整机构的子底盘上,导向轴另一端沿竖直方向穿过支撑底板上的轴承套,并可在轴承套内伸缩运动。进一步可选地,高度调整机构设置于第二子底盘上,第一子底盘的底部设有脚轮机构,升降组件的底部设有脚轮机构;或者,高度调整机构设置于第一子底盘上,第二子底盘的底部设有脚轮机构,升降组件的底部设有脚轮机构;脚轮机构包括脚轮和差速轮;脚轮分别设置于第一子底盘底部的两端,第一子底盘中间位置通过折弯形成有腔体,差速轮通过缓冲组件设置于第一子底盘的底部,缓冲组件设置于腔体内;和/或,脚轮分别设置于第二子底盘底部的两端,第二子底盘中间位置通过折弯形成有腔体,差速轮通过缓冲组件设置于第一子底盘的底部,缓冲组件设置于腔体内。相应地,结合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地板铺贴装置,包括车体机构,车体机构为上述所述的车体机构;第一支撑架可放置于地板面上,第二支撑架可放置于地面上,地板铺贴装置可通过高度调整机构调节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的高度差,进而使主体框架无论第一子底盘和第二子底盘是否在同一平面主体框架总能保持水平。进一步可选地,地板铺贴装置还包括储料机构;储料机构至少部分位于裆部内。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分体式车体机构,将左右两侧的底盘拆分放置,主体框架作为连接支撑,同时增设底盘高度调整机构,在木地板安装过程中可以自由调整一侧车体的高度,底盘脚轮可以一侧放置于地板未安装区域,另一侧放置于已经安装好的地板上,由此能够更加适应地板的安装环境,减少机器人在安装中的占用的作业面积,提高安装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立体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立体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立体图三;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立体图四;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车体机构的主视图。图中:1、主体框架;11、第一支撑架;12、第二支撑架;2、底盘;21、第一子底盘;22、支撑底板;3、第二子底盘;4、脚轮;5、驱动电机;51、第一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6、弹簧;7、差速轮;8、导向轴;9、丝杆组件;91、丝杆安装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或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盘(2),所述底盘(2)包括两个分开设置的子底盘,即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3);/n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跨设在所述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3)上,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横梁和形成在横梁两侧的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2),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底盘(21)上,所述第二支撑架(12)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底盘(3)上;所述横梁和第一、第二支撑架间形成一开口向下的裆部;/n所述第一子底盘(21)与所述主体框架第一支撑架之间或所述第二子底盘(22)与所述主体框架第二支撑架之间设有高度调整机构;/n所述高度调整机构用于使所述主体框架无论所述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22)是否在同一平面所述主体框架总能保持水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2),所述底盘(2)包括两个分开设置的子底盘,即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3);
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跨设在所述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3)上,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横梁和形成在横梁两侧的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2),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底盘(21)上,所述第二支撑架(12)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底盘(3)上;所述横梁和第一、第二支撑架间形成一开口向下的裆部;
所述第一子底盘(21)与所述主体框架第一支撑架之间或所述第二子底盘(22)与所述主体框架第二支撑架之间设有高度调整机构;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用于使所述主体框架无论所述第一子底盘(21)和第二子底盘(22)是否在同一平面所述主体框架总能保持水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长度L2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1)长度L1,所述高度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2)与所述第二子底盘(22)之间;或,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长度L1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架(12)长度L2,所述高度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1)与所述第一子底盘(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长度L2等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1)长度L1,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子底盘(22)之间和第一支撑架(11)与所述第一子底盘(21)之间分别设一所述高度调整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驱动电机(5)、与驱动电机(5)驱动连接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一端固定在其同侧的所述子底盘上,另一端固定支撑在其同侧的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5)驱动所述升降组件沿竖直方向进行伸缩运动,使得其所在侧的所述支撑架与子底盘之间的高度差可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在其设有高度调整机构一侧的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有支撑底板(22);所述升降组件为丝杆组件(9);所述丝杆组件(9)包括丝杆和丝杆安装座(91);所述丝杆安装座(91)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于其对应的子底盘(3)上,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丝杆安装座(91)的顶部;所述丝杆设置于所述丝杆安装座(91)内,所述丝杆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丝杆另一端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支撑底板(22)上的螺纹口,并与其相对应的子底盘(3)上的通孔活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丝杆组件(9)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底板(22)沿竖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龙田洪生刘进添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