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由地笼、收集框以及吊杆组件组成。所述地笼为网质地笼且尾部有开口。所述收集框顶部为平面有开口,尾部笼底网袋开口束起扎牢。所述吊杆组件由直杆和连接杆组成,设有吊绳。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可知,将收集框以吊绳吊起,使用吊绳分别将地笼尾部开口处及笼体处吊起,令地笼尾部开口与收集框顶部开口处衔接,使得地笼捕捉的虾蟹爬入收集框,此时河蟹可倒挂于该收集框顶部从中爬出,而龙虾则无法倒挂攀爬被留于网笼内,解开收集框笼底网袋便可将虾取出,从而达到留虾去蟹的目的。收集框的存储空间大虾蟹不易受到挤压,操作简单方便,留虾去蟹的效果很好。
A device for catching shrimps and releasing crab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捕虾放蟹的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属于捕虾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虾蟹市场欣欣向荣,河蟹和龙虾的养殖日益增多,在推广虾蟹混养模式时,有“两怕”问题,限制了推广进度,即怕龙虾捕捞难、怕河蟹保护难。因为无论是虾蟹混养模式还是河蟹主养模式,当池中的龙虾密度过大时,都会产生抱团攻击河蟹,使得刚蜕壳的软壳河蟹殒命、让硬壳河蟹受伤的情况,这会影响主要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除此之外完全的虾蟹混收也对人工挑拣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此采用合适的工具,适时捕取龙虾成为虾蟹混养成功的核心技术。时下行业内已有相应的方式和装置通过利用虾蟹爬行方式的差异来达到捕虾放蟹的目的,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2812934A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仅对现有地笼尾部套上塑料薄板和圆环进行操作,将虾蟹收集于位于水面上方的地笼尾部存储空间。由于地笼本身较窄尾部使得活动范围小存储空间有限,当龙虾较多时便会受到挤压,容易对暂不能上市的小龙虾产生伤害;尤其阴雨天时,还容易造成缺氧死虾的情况,同时地笼尾部空间对一次性存储虾的数量也具有局限性。此外现有套在地笼尾部的只加圆环和薄板的结构并不能完全的使虾蟹分开,除却河蟹避开薄板区域倒挂或斜侧攀爬出网笼,虾有时也可从除薄板外的网笼部分斜爬出去,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捕虾放蟹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通过对普通捕捞工具进行改进,克服现有工具的缺陷,增加了收集框装置,解决龙虾易逃和存储空间小带来的龙虾挤压受伤和缺氧死亡的问题,同时达到完全捕取龙虾且不伤害到河蟹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它是由吊杆组件以及收集框和地笼。所述地笼和收集框通过吊杆组件悬挂,所述地笼的两端分别有头部开口和尾部开口,其中,所述地笼的尾部开口与收集框的顶部开口相衔接,且所述收集框顶部为平面。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收集框为收集框,所述收集框为圆柱体或者立方体,空间较大更利于虾蟹活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吊杆组件由直杆和连接杆组成,所述直杆竖直固定,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直杆的顶部,所述地笼和收集框均悬挂在所述连接杆上。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吊钩,所述收集框和地笼分别通过至少一根吊绳悬挂在所述吊钩上,使得整个装置结构稳定悬浮于水中。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收集框为圆柱体,则所述收集框通过三根所述吊绳悬挂在所述吊钩上,三根所述吊绳的底端分别等间距呈圆周固定在所述收集框的顶面圆周处,其顶端均固定在所述吊钩上,圆柱体收集框光滑无棱对虾蟹没有伤害且三根吊绳排列形成稳定结构,吊起稳定不易翻倒。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收集框为立方体,则所述收集框通过四根所述吊绳悬挂在所述吊钩上,四根所述吊绳的底端分别系在所述收集框顶部四角处,顶端悬挂于所述吊钩上,立方体收集框存储空间较大便于虾蟹活动降低挤压范围,且吊绳吊于四角处笼体悬浮于水面时结构更稳定。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地笼为网质地笼,所述地笼的尾部开口处以支撑圈撑开,所述支撑圈口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收集框的顶部开口的口径,地笼尾部开口的定型更便于与收集框顶部开口的衔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地笼的尾部开口和所述地笼的笼体上方分别通过一根所述吊绳悬挂在所述吊钩上,使得地笼尾部开口可以完美悬于收集框的上方,以形成装置所需的结构。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地笼的尾部开口倾斜放置且下部位于所述收集框的顶部开口内,可以保证虾蟹完全落入收集框中无法出逃。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收集框底部装有与所述收集框连通的笼底网袋,所述笼底网袋的底部开口可活动,能够扎牢和松开,捕虾时扎牢做存储空间,当需要收取时将网袋开口解开就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只需地笼、收集框和直杆吊绳便可操作,起收集作用的收集框容量较大,使得虾蟹活动自如,既降低虾对蟹伤害性的同时又比使用地笼收集的方式增加了存储容量和收集便利,特别是遇恶劣天气时,收集框内的虾蟹活力旺盛但伤亡较少。且收集框的结构决定了龙虾完全无法攀爬出笼,同时对不能攀爬出笼的河蟹可以进行细致观察或精准挑选,因此达到将虾留在笼中而只放完好的河蟹爬出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吊钩细节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2所示的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包括吊杆组件、圆柱体网笼和开口地笼。吊杆组件构成部分包括直杆1、吊钩2、三角形杆3以及吊绳4。其中直杆1竖直固定,三角形杆3连接在直杆1的顶部,吊钩2置于三角形杆3的两角稍端,吊绳4一端置于吊钩2上,另一端分别与地笼6和收集框5相连接。收集框5为圆柱体网笼,上圆面有圆形顶部开口501,上下圆面各由一个圆环支架撑起,侧圆周面由6根支架撑起,收集框5底部设有笼底网袋502,该笼底网袋与收集框5相连通且具有可活动的底部开口,能够扎牢和松开。收集框5通过三根吊绳4悬挂在吊钩2上,三根吊绳的底端分别等间距呈圆周固定在收集框5的顶面圆周处,其顶端均固定在吊钩2上,使其平稳悬浮于水面。地笼6为市面上网质软地笼,其尾部开口601处以圆形支架撑起且口径小于或等于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口径。将地笼6尾部开口601和笼体上方分别通过一根吊绳4悬挂在吊钩2上,令其尾部开口601处与收集框顶部开口501处衔接,使得尾部开口601倾斜放置且下部位于所述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内。本技术的工作方式如下:将直杆1插于养殖塘旁淤泥使之固定在水底,顶部露出水面,收集框5下半部份尤其是笼底网袋502束起扎牢置于水下,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处于水面上方。地笼6的尾部开口601位于水面上方,下半部进口处浸入水中。使得收集框5下方浸于水下而顶部开口501处于水面上方,地笼6露出水面的尾部开口601与收集框5顶部开口501处衔接,使其倾斜放置且下部位于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内。虾蟹沿塘边活动或为吃置于笼中的饵料会从地笼6水下的进口处爬入捕虾地笼6,市面上的地笼6本身在其进口处会有倒须装置,该结构限制虾蟹不能从进口处逃出,只能顺着设置的通道爬向笼尾方向,从与地笼6尾部开口601相衔接的收集框5顶部开口501处落入收集框5。为了保证虾蟹的存活性,收集框5大部分置于水面之下。由于龙虾和河蟹的生理结构和习性差异,河蟹肢足强劲有力善于攀爬且惯于倒挂爬行,龙虾则无法倒挂攀爬,因此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处悬于水面之上,因其顶部倒悬于空且为平面,此时河蟹可以顺利地从网笼攀爬出笼回到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杆组件以及收集框和地笼;所述地笼(6)和收集框(5)通过吊杆组件悬挂,所述地笼(6)的两端分别有头部开口和尾部开口(601),其中,所述地笼(6)的尾部开口(601)与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相衔接,且所述收集框(5)顶部为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杆组件以及收集框和地笼;所述地笼(6)和收集框(5)通过吊杆组件悬挂,所述地笼(6)的两端分别有头部开口和尾部开口(601),其中,所述地笼(6)的尾部开口(601)与收集框(5)的顶部开口(501)相衔接,且所述收集框(5)顶部为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框(5)为定型网笼,所述收集框为圆柱体或者立方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组件由直杆(1)和连接杆(3)组成,所述直杆竖直固定,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直杆的顶部,所述地笼(6)和收集框(5)均悬挂在所述连接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吊钩(2),所述收集框(5)和地笼(6)分别通过至少一根吊绳(4)悬挂在所述吊钩(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捕虾放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框(5)为圆柱体,则所述收集框(5)通过三根所述吊绳(4)悬挂在所述吊钩(2)上,三根所述吊绳(4)的底端分别等间距呈圆周固定在所述收集框(5)的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祥,
申请(专利权)人:王吉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