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热回收装置,具有除湿转轮、设置于所述除湿转轮两侧的屏蔽罩、风机以及风道,所述除湿转轮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屏蔽罩之间,所述风机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屏蔽罩相连通,所述屏蔽罩覆盖除湿转轮的预热区、加热区以及余热回收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轮除湿机的热回收装置利用风机将从凝结屏蔽罩和余热回收屏蔽罩处抽吸的气流通过风道排放到预热屏蔽罩,以对除湿转轮进行预热,从而大幅度地节省能源并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涉及 一 种转轮除湿的热回收装置 及使用该装置的热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转轮除湿机是利用表面涂敷有吸湿剂且緩慢旋转的蜂窝状除湿 转轮吸附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汽,并对吸湿后的转轮进行高温加热, 以使吸湿剂脱水再生,以达到持续除湿的目的。现有的转轮除湿机 中的再生加热器,均需消耗大量的能量来对转轮进行加热,以使转 轮中吸附的水分汽化。通常,会有一部分用来加热转轮的热能随着 进行过除湿处理后的空气 一 起排放到大气中,由此浪费了大量的热 能。因而,再生能耗高是现有转轮除湿机普遍存在的缺点。CN 97203366.1中7>开了 一种节能转轮除湿才几,该除湿机带有热 量回收装置。该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在转轮除湿机的再生空 气进、排风道中,装有金属薄板制成的空气热交换器。当再生空气 的进、排风气流分别经过该热交换器内的两组交错排列而又相互隔 离的通道时,就会发生热量交换。其中,高温高湿的排风与低温进 风间进行热交换,先释放出显热量(空气本身携带的热量),又由 于水蒸汽温度降低而冷凝继续释放出潜热量(水蒸气冷凝释放出来 的热量)。这些热量(显热量和潜热量)都被空气热交换器回收用 来对再生空气的进风气流进行预热,提高进风温度,从而降低再生 空气加热器的功率和能耗,达到节能目的。这种热回收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为了使进风气流和排风气流之 间进行充分地热交换,热交换器需要具有足够长度和面积的热交换通道,使得整个转轮除湿机的体积较大,占用了较大的面积和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 一种转轮除湿机的余热回收方法,利用水蒸汽 凝结热、吸湿剂再生过程中待除湿空气中水份液化时释放的热以及 对吸湿剂再生后残留于除湿转轮上余热,对除湿转轮上待再生处理 的部分进行预热和加热,从而充分利用余热,大幅度地节省能源并 提高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转轮除湿机的余热回收方法,包括(1) 用屏蔽罩从除湿转轮的两侧对其进行覆盖;(2) 用风机将流经凝结屏蔽罩内部、屏蔽罩中所覆盖的部分的 空气抽出,然后送到由屏蔽罩所封闭的其他空间中。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屏蔽罩最多覆盖除湿转轮上呈270°扇形角的 扇形区。此外,将流经凝结屏蔽罩内部和除湿转轮上由位于凝结屏 蔽罩覆盖的区域下游侧的余热回收屏蔽罩所覆盖部分的空气抽出, 送入除湿转轮上由位于凝结屏蔽罩上游侧的预热屏蔽罩所覆盖的区 域。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转轮除湿机的热回 收装置,该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被支承的除湿转轮、相对地设置于 所述除湿转轮两侧且相互间连通的中空第 一 和第二凝结屏蔽罩、设收屏蔽罩、风机以及风道,所述风机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 屏蔽罩上的对应吸风口 ,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经所述风道向所述除湿 转轮的沿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送风。根据本专利技术,.还具有设于所述除湿转轮侧部且与经所述风道与 所述风机出风口相连的预热屏蔽罩。所述余热回收屏蔽罩和所述预热屏蔽罩设于所述除湿转轮的同所述凝结屏蔽罩、余热回收屏蔽罩和预热屏蔽罩各覆盖除湿转轮 上呈90°扇形角的扇形区。所述凝结屏蔽罩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所述预热屏蔽罩由隔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所述余热回收屏蔽罩由隔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第一和第二凝结屏蔽罩间由连通器连通。所述第一凝结屏蔽罩上靠除湿转轮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有进 气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将除湿转轮中用于对吸湿剂进行加热的区域送到除湿转轮的预热区域中对除湿转轮进行预热。因此在除湿转轮 进入加热区时已经具有较高的温度,转轮除湿机的加热装置只需产 生相对较少的热量就可以使除湿转轮升高到所需温度。从而大幅度 地节省能源并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热回收装置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热回收装置,该装置具有除湿转轮1和设置于所述除湿转轮1两侧的第一凝结屏蔽罩2a、第二凝结屏蔽罩2b、 余热回收屏蔽罩3和预热屏蔽罩4。由电机(未示出)驱动所述除湿 转轮1转动。除湿转轮1由一个图中没有详细表示的分隔框架分隔 成四个相同的圆心角为90。的扇形部分。所述扇形部分中各设置有 独立的涂敷有吸湿剂的吸湿剂载体,例如电加热带、海绵金属、非 金属支架等。此外,下面为了说明方便,将第一凝结屏蔽罩2a和第 二凝结屏蔽罩2b统称为凝结屏蔽罩2。在本实施例中,凝结屏蔽罩2、余热回收屏蔽罩3和预热屏蔽罩 4分别覆盖除湿转轮1上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并且不同的屏蔽罩对应着除湿转轮1上不同的功能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凝结屏蔽罩2对应加热再生区,余热回收屏蔽罩3对应余热回收区, 预热屏蔽罩4对应预热区域。此外,该凝结屏蔽罩2、余热回收屏蔽罩3和预热屏蔽罩4的排 列方式为,沿着除湿转轮1的转动方向来看,该凝结屏蔽罩2位于 余热回收屏蔽罩3的上游侧,余热回收屏蔽罩3位于预热屏蔽罩4 的上游侧,并且,这些屏蔽罩2、 3、 4之间是挨着的。 下面,详细说明上述各屏蔽罩2、 3、 4的设置方式。 凝结屏蔽罩2从除湿转轮1的两侧封闭并覆盖除湿转轮1上圆心 角为90°的扇形区域,形成加热再生区。此外,凝结屏蔽罩2为双 层结构,由内外两层板构成一个容许冷却气流流过的夹层通道。吸 在该加热再生区中加热湿剂,将其中所吸附的水份蒸发出来,由此 该吸湿剂将重新获得吸附水份的功能。在这里,这个过程称为吸湿 剂的再生处理。如图l所示,第二凝结屏蔽罩2b上设有一个凝结屏 蔽罩吸风口 9。此外,在第一凝结屏蔽罩2a上设有一个进气口 (未 图示),该进气口设于第一凝结屏蔽罩2a的靠余热回收屏蔽罩3 — 侧的端部上。此外,在两个凝结屏蔽罩2之间,靠除湿转轮1的外圓周的部分 间还设有一个双层的连通器11,用于连通两个凝结屏蔽罩2a、 2b的 夹层通道,从而在凝结屏蔽罩2和连通器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 空间。换言之,空气可经第一凝结屏蔽罩2a上的进气口进入第一凝 结屏蔽罩2a的夹层通道,然后经过连通器ll,流入第二凝结屏蔽罩 2b的夹层通道,然后经过设于第二凝结屏蔽罩2b上的凝结屏蔽罩吸 风口9流出。此外,连通器11与上述凝结屏蔽罩2形状配合。此外,余热回收屏蔽罩3从除湿转轮1的一侧覆盖除湿转轮1 上90°的扇形区域,形成余热回收区。本实施方式在该余热回收区 回收除湿转4仑1的余热和水汽液化释;^丈热。如图所示,余热回收屏 蔽罩3上设有一个余热回收屏蔽罩吸风口 10。预热屏蔽罩4从除湿转轮1的一侧覆盖除湿转轮1上圆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形成预热区域。在该预热区域对除湿转轮1进行 预热。此外,预热屏蔽罩4具有一个预热屏蔽罩进风口 12。如图1 所示,凝结屏蔽罩吸风口 9、余热回收屏蔽罩吸风口 10以及预热屏 蔽罩进风口 12位于除湿转轮1的同一侧。风机13的进风口通过风道(图中以箭头示意性表示)与凝结屏 蔽罩吸风口 9和余热回收屏蔽罩吸风口 IO相连;风机13的出风口 也是通过图中用箭头示意表示的风道与预热屏蔽罩4上的预热屏蔽 罩进风口 1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余热回收屏蔽罩3和预热屏蔽罩4由隔热材料制 成并位于转轮的 一侧,而凝结屏蔽罩2是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 此外,凝结屏蔽罩2可具有降低热辐射的效果的材料制成。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转轮除湿机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进 行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转轮除湿机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转动地被支承的除湿转轮(1)、相对地设置于所述除湿转轮(1)两侧且相互间连通的双层第一和第二凝结屏蔽罩(2a、2b)、设于除湿转轮(1)的侧部且经所述风道与所述风机(13)的进风口相连的余热回收屏蔽罩(3)、风机(13)以及风道,所述风机(13)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屏蔽罩(2b)上的对应吸风口(9),所述风机(13)的出风口经所述风道向所述除湿转轮(1)的沿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送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方,赵付才,华士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亚都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