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487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其包括柔性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壁底部固定设置有柔性的衔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内壁间隔等距设置有四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内侧设置有将弧形板和连接环撑开的支撑杆,所述连接环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至少两块,所述衔接板的底部与衔接环滑动抵接,所述衔接板的外侧面与衔接环的外边缘齐平。将衔接环放置在裂缝底部,相邻两块衔接板放置在裂缝左右两侧,形成扇形的半围合修补空间,在空间内注入混凝土砂浆,可以对检查井的井壁进行局部修复。

An inspection well repai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井修复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检查井是在建筑小区范围内的地下管线位置上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竖井,主要供检修管道、清除污泥机用于连接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管线使用,具体哟冲洗检查井、街道检查井、分水检查井、污水检查井等。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的检查井数量众多,检查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渗漏、破裂、腐蚀等缺损,需要经常对检查井进行维修、养护,延长检查井的使用寿命。现在大部分利用修复装置在有裂缝的井壁隔开一个的环形空间,在环形空间进行混凝土填充,凝固后在井壁形成环状的修复结构,可以对有裂缝的井壁进行修补,使检查井原先最脆弱的部分变成最坚固的部分。现有的修复装置每次修复的面积较大,当检查井的缺损面积较小时,不能调整修复面积的大小对局部井壁进行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局部修复检查井壁面的检查井修复装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包括柔性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壁底部固定设置有柔性的衔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内壁间隔等距设置有四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内侧设置有将弧形板和连接环撑开的支撑杆,所述连接环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至少两块,所述衔接板的底部与衔接环滑动抵接,所述衔接板的外侧面与衔接环的外边缘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本修复工具放入检查井内部,衔接环位于裂缝的下端,相邻两块衔接板在衔接环上滑动可以调节修复空间的大小,将相邻两块衔接板滑动到裂缝的左右两侧,利用支撑杆将弧形板和连接环撑开,将衔接环和衔接板固定在井壁,衔接环和衔接板与井壁紧密抵接,裂缝处的井壁与连接环、衔接板、衔接环共同形成扇形的半围合空间,在这个空间注入混凝土砂浆到靠近连接环上表面的位置,砂浆可以填补裂缝内部,混凝土砂浆凝固后拆除装置,形成扇形的修复结构,实现对检查井进行局部修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板的高度大于连接环的高度,所述弧形板外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扇形板,所述扇形板的半径小于衔接环的半径,相邻两块所述扇形板的间隔形成注浆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扇形板的半径小于衔接环,可以避免扇形板妨碍衔接环与井壁紧密抵接;注浆口可以对衔接板、连接环和衔接环三者与井壁围成的修复空间进行混凝土灌注,使混凝土在修复空间内凝固成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扇形板设置有弧形杆,所述弧形杆与扇形板的一端固定,所述扇形板的边缘与弧形杆形成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滑动设置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设置有与弧形槽的槽壁相互卡接的凹槽,所述方形块的上表面设置有贯穿方形块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底端穿出方形块,螺栓底端与衔接板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形滑块带动螺栓在弧形槽内滑动到衔接板上方,通过旋转螺栓使其底端挤压衔接板的上表面,可以使衔接板的底部与衔接环紧密抵接,避免衔接板与衔接环之间形成缝隙,使混凝土砂浆从缝隙渗漏到修补空间的外部;方形块和限位杆可以从弧形槽的开口端滑出,减少衔接板的数量以调整修补面积的大小,使相邻两块衔接板围成的扇形弧面增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衔接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端穿过弧形槽,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靠在方形块的两个对称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可以调节衔接板在弧形槽范围内的位置以适应裂缝的大小,限位杆可以对方形块进行预定位,将方形块固定在衔接板的上方,使螺栓的底端可以挤压在衔接板的中部,使衔接板与衔接环的抵接紧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栓位于方形块上方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柄与螺栓固定连接,转动手柄可以轻松带动螺栓旋转,方便工作人员对螺栓进行转动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板竖向平行排列有两个横槽,所述支撑杆端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与横槽相配合的滑块,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对称的弧形板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位于相邻两块弧形板的间隔处时,支撑杆不支撑连接环,支撑杆从连接环滑移动到弧形环时,支撑杆支撑弧形板和连接环,衔接环和衔接板与井壁紧密抵接,可以方便修复装置在检查井内部进行安装和拆卸;支撑杆在弧形板上移动,调节支撑杆位于弧形板上的支撑点,使衔接板与井壁抵接更加紧密,避免衔接板与井壁形成缝隙,使混凝土砂浆从缝隙渗漏到修复空间的外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杆竖向排列于连接环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衔接板分别移动到裂缝两侧进行修复时,每组支撑杆的一端可以对应单个衔接板进行支撑,提高支撑杆的支撑效果,使衔接板可以更加紧密抵接在井壁,避免混凝土砂浆从衔接板与井壁之间的缝隙渗漏到修复空间之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板的左右两端设置有滑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坡减少滑块在弧形板左右两端部受到的阻力,帮助滑块在弧形板和连接环之间滑动,方便对修复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操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相邻两块衔接板滑动到裂缝的左右两侧以及衔接环位于裂缝的下端,支撑杆使衔接环和衔接板与井壁紧密抵接避免产生缝隙,螺栓旋转挤压衔接板与衔接环紧密抵接避免产生缝隙,使裂缝处的井壁与连接环形成扇形的半围合修补空间,实现对井壁局部的裂缝进行修复;2.支撑杆在弧形板和连接环之间移动,可以实现对修复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滑坡帮助滑块在弧形板和连接环之间移动,滑槽与滑块方便调节支撑杆在弧形板上的支撑点,使衔接板与井壁紧密抵接;3.限位杆带动衔接板在弧形槽内滑动,同时限位杆将方形板固定在衔接板的上方,螺栓的底端可以挤压在衔接板的中部,使衔接板与衔接环的抵接紧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环;11、衔接环;2、弧形板;21、横槽;22、滑坡;3、衔接板;31、限位杆;4、支撑杆;41、滑块;5、扇形板;51、弧形杆;511、弧形槽;52、方形块;521、凹槽;522、螺纹孔;53、螺栓;531、手柄;54、注浆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4和橡胶材质的连接环1,连接环1的外壁底部一体成形设置有橡胶材质的衔接环11,连接环1的内侧贴合设置有四个弧形板2,四个弧形板2圆周均匀地排列于连接环1,四块弧形板2等距间隔设置且弧度相同,弧形板2的高度大于连接环1的高度。支撑杆4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两块对称弧形板2的内板面,弧形板2的内板面竖向平行排列设置有四个横槽21,支撑杆4端部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与横槽21相匹配的滑块41,弧形板2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坡22,滑坡22方便支撑杆4在弧形板2和连接环1的板面间移动。连接环1的外壁设置有橡胶材质的衔接板3,衔接板3上表面与连接环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包括柔性的连接环(1),所述连接环(1)的外壁底部固定设置有柔性的衔接环(11),所述连接环(1)的内壁间隔等距设置有四块弧形板(2),所述弧形板(2)内侧设置有将弧形板(2)和连接环(1)撑开的支撑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1)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的衔接板(3),所述衔接板(3)至少两块,所述衔接板(3)的底部与衔接环(11)滑动抵接,所述衔接板(3)的外侧面与衔接环(11)的外边缘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查井修复装置,包括柔性的连接环(1),所述连接环(1)的外壁底部固定设置有柔性的衔接环(11),所述连接环(1)的内壁间隔等距设置有四块弧形板(2),所述弧形板(2)内侧设置有将弧形板(2)和连接环(1)撑开的支撑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1)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的衔接板(3),所述衔接板(3)至少两块,所述衔接板(3)的底部与衔接环(11)滑动抵接,所述衔接板(3)的外侧面与衔接环(11)的外边缘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查井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2)的高度大于连接环(1)的高度,所述弧形板(2)外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扇形板(5),所述扇形板(5)的半径小于衔接环(11)的半径,相邻两块所述扇形板(5)的间隔形成注浆口(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查井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板(5)设置有弧形杆(51),所述弧形杆(51)与扇形板(5)的一端固定,所述扇形板(5)的边缘与弧形杆(51)形成弧形槽(511),所述弧形槽(511)内滑动设置有方形块(52),所述方形块(52)设置有与弧形槽(511)的槽壁相互卡接的凹槽(521),所述方形块(52)的上表面设置有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凤华陈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林润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