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006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3:06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无线充电基座、电源装置、检测装置和伸缩式安装座,所述支架主体用于设置至车辆上,以放置移动通讯终端,所述无线充电基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对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所述电源装置与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向无线充电基座提供电源,所述检测装置设置于支架主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所述伸缩式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伸缩式安装座可以伸缩方式嵌入于车辆内,以向用户展示所述支架主体或隐藏所述支架主体。本申请能够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和场合,便于用户在更多的时候能够进行自助充电。

Vehicle and its on-board multifunctional transfer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
本申请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以及应用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移动设备日益普及,移动设备为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几乎每种移动设备都具有电池容量不够的难题,需要频繁充电,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装置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电能与磁场互换,达到对电子装置进行充电的目的。关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简单应用如下所示。首先,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无线充电装置中的线圈而产生磁场变化,接着,移动设备中的线圈感应环境中的磁场变化,并将磁场变化转换为电流,进而对电子装置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完成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目前,无线充电装置大多在其表面设置充电平台,以供使用者放置移动设备,由于线圈与线圈之间的距离对于感应磁场变化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倘若移动设备被放置的位置不恰当,使得移动设备中的线圈距离无线充电装置的线圈过于遥远,则移动设备所感应的磁场变化远不及无线充电装置所产生的磁场变化。现在的移动设备必须放置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才有充电的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10厘米以内,如果距离超过这个范围,则无法完成充电的过程。这种情况使得现在的移动充电装置使用范围过窄,只能充当一个没有线的充电器,此外,目前的无线充电一般只能使用到家庭或者办公室这种环境稳定的静态条件下,而无法在运动的动态条件下进行充电,比如无法在室外进行使用,而很多时候用户在户外会更需要用电,比如开车导航的时候,综合而言,现在无线充电的技术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随时随地进行无线充电的要求。针对现有技术的多方面不足,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一种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能够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和场合,便于用户在更多的时候能够进行自助充电,而且避免线束给用户带来的麻烦,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给用户带来便利,改善用户体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用于设置至车辆上,以放置移动通讯终端;无线充电基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对放置的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电源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电源;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并在检测到有移动通讯终端时,触发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伸缩式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伸缩式安装座可以伸缩方式嵌入于所述车辆内,以向用户展示所述支架主体或隐藏所述支架主体。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检测装置为近场无线识别芯片,通过与移动通讯终端的硬件进行识别通讯,以判断是否有检测到移动通讯终端。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近场无线识别芯片包括NFC芯片、RFID芯片和蓝牙芯片。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源装置为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的车机设备,所述电性连接包括USB线束。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还包括:自发电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通过自发电的方式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自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充电器,用于获取太阳能并进行自发电。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自发电装置还包括:储能装置,与所述太阳能充电器电性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太阳能充电器自发电的电能。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能装置为太阳能光电池和/或锂电池。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充电器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面向车辆前挡风玻璃的一侧,以接收所述前挡风玻璃照射的太阳光,,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充电器可动态调整角度和宽度,以调整面向太阳光的方向以及改变光照面积,其中,所述太阳能充电器用于在车辆非行驶状态时自动调整宽度。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架主体包括:夹持式第一支架主体,用于夹持移动通讯终端;盒式第二支架主体,用于隐藏式放置移动通讯终端;和/或吸盘式第三支架主体,用于通过吸附的方式固定移动通讯终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配置有上述的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还配置有车机设备,所述车机设备与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电性连接讯,在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上放置有移动通讯终端时,所述车机设备可与所述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车辆及其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无线充电基座、电源装置、检测装置和伸缩式安装座,所述支架主体用于设置至车辆上,以放置移动通讯终端,所述无线充电基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对放置的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电源,所述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并在检测到有移动通讯终端时,触发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所述伸缩式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伸缩式安装座可以伸缩方式嵌入于所述车辆内,以向用户展示所述支架主体或隐藏所述支架主体。本申请能够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和场合,便于用户在更多的时候能够进行自助充电,而且避免线束给用户带来的麻烦,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给用户带来便利,此外,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隐藏起来,改善用户体验。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一实施方式的模块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详细说明如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效果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申请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一实施方式的模块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1、无线充电基座12、电源装置13、检测装置14和伸缩式安装座(图未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述支架主体11用于设置至车辆上,以放置移动通讯终端,所述无线充电基座12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11上,用于对放置的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所述电源装置13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12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12提供电源,所述检测装置14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11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并在检测到有移动通讯终端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n支架主体,用于放置移动通讯终端;/n无线充电基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对放置的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n电源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电源;/n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并在检测到有移动通讯终端时,触发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n伸缩式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伸缩式安装座可以伸缩方式嵌入于所述车辆内,以向用户展示所述支架主体或隐藏所述支架主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用于放置移动通讯终端;
无线充电基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对放置的移动通讯终端进行感应式充电;
电源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电源;
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移动通讯终端,并在检测到有移动通讯终端时,触发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
伸缩式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伸缩式安装座可以伸缩方式嵌入于所述车辆内,以向用户展示所述支架主体或隐藏所述支架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为近场无线识别芯片,通过与移动通讯终端的硬件进行识别通讯,以判断是否有检测到移动通讯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无线识别芯片包括NFC芯片、RFID芯片和蓝牙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为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的车机设备,所述电性连接包括USB线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多功能中转支架还包括:
自发电装置,与所述无线充电基座电性连接,用于通过自发电的方式向所述无线充电基座提供工作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红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