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电源以及移动电源的充电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电源以及移动电源的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随着现今移动电子设备的电池容量的不断增大,传统适配器的5V/1A的充电功率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移动电源的充电。为了达到更快的充电效率,支持大功率充电(大电压和大电流)的适配器也应运而生。而为了方便使用,支持大功率充电的适配器往往至少会配置两个输出接口,这样用户可以同时对至少两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然而,由于适配器的最大功率有限,因此即便采用适配器同时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两个电子设备实际获得的最大功率也只能是适配器的最大功率。而适配器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通常的逻辑是用电设备向适配器发出充电需求,将需求的充电功率传输到适配器处,适配器根据用电设备需求的充电功率,对用电设备进行充电功率分配,分配到的充电功率再经过线材和接口的损耗后到达用电设备。在此背景下,如果采用同一个适配器同时对移动电源和手机(或pad等)进行充电时,移动电源和手机会分别向适配器发起充电需求,此时适配器只能够根据移动电源和手机各自需求的充电功率情况来分配移动电源和手机的充电功率,从而会大幅增加手机充满电所需要的时间,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户体验的移动电源以及该移动电源的充电方法。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电芯;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芯电连接;第一接口,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电源,包括;/n电芯;/n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芯电连接;/n第一接口,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电以使得所述外部供电通过所述降压模块对所述电芯进行充电;以及/n充放电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n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检测所述第一接口的输入电压;/n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小于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n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高功率充电模式;/n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时,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低于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所述移动电源处于高功率充电模式时,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为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包括;
电芯;
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第一接口,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电以使得所述外部供电通过所述降压模块对所述电芯进行充电;以及
充放电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检测所述第一接口的输入电压;
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小于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
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高功率充电模式;
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时,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低于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所述移动电源处于高功率充电模式时,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为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为4.7V~5.1V;
在所述低功率充电模式下,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与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的比值为0.35~0.6: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功率为8.4W~12.72W,所述移动电源的额定充电电压为4.7V~5.3V;
在所述低功率充电模式下,所述移动电源需求的充电功率为4W~7.5W。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所述输入电压从小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增加至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先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不变,待Δt后,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再次比较此时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的关系,若此时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则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所述移动电源处于低功率充电模式不变,若此时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临界电压,则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控制控制所述移动电源由低功率充电模式变为高功率充电模式;
其中,所述Δt为10s~600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Δt为30s、40s、50s、60s、...、170s或180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压小于第一临界电压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贡献,杨勇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