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接线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206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提供与极(10)的电接触的极接线柱,所述极的极轴线(16)限定轴向方向,所述极接线柱具有施力元件和接触元件,其中用于将力施加到所述接触元件上的施力元件包括压缩区域和施力区域,用于提供所述电接触的接触元件具有如下基体,所述基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极的容纳部,其中,在所述基体中设置有多个分界缝,所述施力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相对于彼此如此布置,使得所述施力元件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接触元件,并且使得所述施力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至少部分地通过相应的接触面相互连接,当操纵极接线柱(12)时,所述施力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沿着所述接触面相对于彼此运动。

Pole p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极接线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极、特别是电池极的极接线柱,以便提供与该极的电接触。
技术介绍
极接线柱用于建立与极、像比如电池的极的电接触。如果应提供与电池极的电接触,则也称为电池极接线柱(Batteriepolklemme)或电池接线柱。作为用于机动车中的电池接线柱,例如使用锻造成形的构件。这些锻造接线柱非常牢固,但相对较重。此外,已知被构造用于建立与汽车电池的锥形极的电接触的电池极接线柱,特别是这种接线柱,对于该接线柱而言上紧过程在装配期间利用相对于极表面的切向滑动运动进行连接。致力于提供一种极接线柱结构,其能够实现电触头在锥形的电池极上的防滑(abgleitfest)的固定。在已知的极接线柱中已知的是,在上紧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将极接线柱推动到极上之后并且在操纵上紧机构期间,极接线柱在没有复杂的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从极上滑离。此外表明,在装配到极上之后,极接线柱不产生足够高的夹紧力,以便满足对夹紧强度的要求。在此方面要注意的是,在汽车应用中,用于为电系统供电的电池的机械上和电气上可靠的接触具有与安全相关的重要性。在车辆制造商那里,具有锥形的极的电池系统,例如按照DINEN50342-2,无需与触头移除器形状锁合的可能性,被广泛推广和继续需求。因此,这种极的在机械上固定的并且同时可逆地可拆卸的电接触必须以摩擦锁合的方式来实现。除了相对较软的并且在一定限度内可成形的铅极之外,将来明显更硬的极、例如由黄铜制成的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后者使固定的摩擦锁合的接触变得困难,因为几乎不可实现塑性形变效果,如在铅极中那样。同时,作为集电器的功能强烈地限制了可能的材料和表面改性的选择。此外已知的是,在锻造和冲压弯曲制造中使用金属材料、像比如镀锡的Cu或Al合金。极连接的抗滑离的机械强度方面的特别的挑战通过运行中的负载、像比如通过振动、热膨胀循环、以及尤其通过在操纵时和在碰撞条件下的过高的力产生。后者的挑战体现为关于扭转力矩和拔出力的标准化的测试要求。这不仅必须在首次连接时而且也必须在多次的连接和分离过程之后由相同的夹紧机构确保。因此,必须考虑构件的老化。到极上的接线柱装配应该是不复杂且快速的。具体地,这尤其意味着使用标准工具、像比如螺丝刀,使用仅一个操作元件、像比如螺纹装置或杆,具有可逆的手动力和力矩以操作它们,而不需要复杂的定位或保持辅助件。最后,在拧紧之后,正确的配合应当可通过容易看见的光学标准(例如关于间隙宽度、杆位置、在极上的夹紧配合)来检查。在实践中,拉紧过程本身经常导致接线柱从极上部分地直至完全地滑离。其原因在于极的锥体形状,其在垂直于极轴线的夹紧力FA的情况下,除了面法向接触力之外,还总是在滑离的极轴线方向上吸引力分量。对此参见图1。机械的夹紧强度可以通过在极接触面上的摩擦系数最大时的最大压紧力来优化。在此,作为紧凑机构的实现方案是一种挑战,该机构也可以以轻型结构方式、例如利用板材材料,例如通过添加切向包绕部来实现。在这种要求的背景下,已知将施加压紧力和电气的或机械的极接触的功能分配到两个分开的部件上:夹紧力分量(下面也称为施力元件)和接触部件(下面也称为中间元件)。通过在结构上划分为两个相互协调的设计元件,相应的特性可以功能特定地通过材料和几何结构来优化。在此,在前景中迄今为止存在着电气的夹紧阻力、即造型接触部件和机械的夹紧强度、即造型夹紧力部件。文献EP2333905A1描述了一种电池接线柱,该电池接线柱用于建立与电池极的电接触,所述电池接线柱具有内壳和外壳。内壳构造为接触卡夹。外壳用于机械稳定和承担附加功能,像比如螺钉的扭转止动、螺母的防丢失、输出板(Abgangblech)的稳定、连接箱的容纳、电池极的标记等等。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接线柱。实施方式由从属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得出。所提出的极接线柱用于提供与极的电接触。极的极轴线或中心轴线在此限定轴向方向。该极接线柱包括一个施力元件和一个接触元件。可用于将力传递到接触元件上的施力元件包括压缩区域和施力区域。接触元件用于提供与电池极的电接触、确保电流输送并且构成与极表面的机械摩擦接触以及与施力元件的接触面。该接触元件具有如下基体,该基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极的容纳部,其中,在所述基体中设置有多个分界缝(Trennfuge)。当接触元件布置在极上时,这些分界缝通常基本上在轴向方向上,即基本上平行于极轴线定向,一旦极接线柱被操纵,即当施力元件将导入的力传递到接触元件上时,这些分界缝便于接触元件的变形。在该操纵中,接触元件或者说接触元件的在分界缝之间形成的部段紧贴到极上。所述部段压靠到所述极上,而不会出现所述部段在极表面上滑动的现象。在所提出的极接线柱中,施力元件和接触元件相对于彼此布置成使得施力元件至少部分地包围接触元件,并且施力元件和接触元件至少部分地经由相应的接触面彼此连接,施力元件和接触元件在操纵极接线柱时沿着相应的接触面相对于彼此运动。这意味着,在操纵或拉紧极接线柱时,在施力元件和接触元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典型地沿着彼此相对的接触面发生滑动运动。利用所提出的极接线柱,至少在其中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解决开头所述的问题。通过减小滑离倾向来简化装配过程,提高对外部拔出力或扭转力矩的阻力。特别地,所描述的极接线柱也能够利用板材弯曲构件来实现相应的极接线柱。所提出的极接线柱基于在功能上分成两个设计元件,即一个施力元件和一个接触元件。在此原则上,一件式的或一体式的或多件式的、尤其两件式的结构是可行的。在此,两个部件也可以由多个子部件组成。通过规定接触几何形状和摩擦方面来协调两个设计元件时,极接线柱超出现有技术的范围:因此,描述了解决在装配时的拉紧特性以及在此得到的滑动特性的结构措施,并且因此也可靠地提供必要的夹紧强度和电接触。因此,描述了一种极接线柱的设计方案,该极接线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定位在极上并且可以在没有滑离的情况下得到装配,并且该极接线柱同时在其机械的夹紧强度和其电接触电阻方面优化所述夹紧连接,其中,至少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避免了前述缺点。这种极接线柱尤其也可以由板材弯曲构件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和设计方案由说明书和附图得出。应理解的是,前面提到的和后面的还待阐释的特征不仅能够在相应说明的组合中、而且能够在其它的组合中或者以单独的形式应用,而不离开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具有极接线柱的极,以用于说明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图2示出了接触元件的一种实施方式;图3以示意图示出了接触元件的几何构造,该接触元件相对于施力元件补偿极的锥体形状;图4示出了所提出的极接线柱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图5示出了根据钳子原理工作的极接线柱;图6示出了根据牵拉原理(Zugprinzip)工作的极接线柱。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如下极10,该极与极接线柱12接触。为此,施加夹紧力FA14,该夹紧力垂直于极轴线16指向,极轴线通过极的中心轴线限定。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提供与极(10、100、200、250)的电接触的极接线柱,所述极的极轴线(16)限定轴向方向,所述极接线柱具有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其中/n用于将力施加到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上的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包括压缩区域(208、258)和施力区域(206、256),/n用于提供所述电接触的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具有如下基体(52),所述基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极的容纳部,其中,在所述基体(52)中设置有多个分界缝(54),/n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相对于彼此如此布置,使得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并且使得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至少部分地通过相应的接触面相互连接,当操纵所述极接线柱(12、150)时,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沿着所述接触面相对于彼此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05 DE 102017215524.81.一种用于提供与极(10、100、200、250)的电接触的极接线柱,所述极的极轴线(16)限定轴向方向,所述极接线柱具有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其中
用于将力施加到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上的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包括压缩区域(208、258)和施力区域(206、256),
用于提供所述电接触的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具有如下基体(52),所述基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极的容纳部,其中,在所述基体(52)中设置有多个分界缝(54),
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相对于彼此如此布置,使得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并且使得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至少部分地通过相应的接触面相互连接,当操纵所述极接线柱(12、150)时,所述施力元件(60、104、122、156、204、254)和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沿着所述接触面相对于彼此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接线柱,其中,所述接触元件(50、102、120、152、202、252)的分界缝(54)基本上沿轴向方向定向。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容格M恩格尔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