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自动变速器具有:最终齿轮(F)、收纳最终齿轮(F)的变速箱(10)、以及挡板(5)。挡板(5)的第一盖体部(6)位于最终齿轮(F)与变速箱(10)的壁部(13)之间。挡板(5)的第一盖体部(6)具有开口部(633)及导向件(65),由最终齿轮(F)搅起的机油(OL)被引导向第一盖体部(6)与凹部(14)之间。开口部(633)及导向件(65)配置在比油面(OL_level)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经由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下侧齿轮、上侧齿轮)传递动力。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下侧齿轮的下部浸渍在机油中,当下侧齿轮旋转时,机油被搅起而飞溅。当飞溅的机油落在位于下侧齿轮上侧的上侧齿轮时,飞溅的机油成为相对于上侧齿轮的旋转的磨擦(搅拌磨擦)。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为了减少搅拌磨擦、对板体(盖体)的形状进行设计的情况。可是,当被搅起的机油落下、并向下侧齿轮飞溅时,可能使下侧齿轮的搅拌磨擦增大。因此,希望不会增大搅拌磨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00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结构包括:齿轮;箱体,其收纳所述齿轮;挡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挡板具有将由所述齿轮搅起的油向所述挡板与所述箱体之间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比所述箱体内的油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能够利用引导部抑制由齿轮搅起并落下的油浸入挡板与齿轮之间,所以能够抑制齿轮的搅拌阻力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变速箱的图。图2是说明变速箱的挡板的配置的图。图3是说明挡板的图。图4是说明挡板的图。图5是挡板的主要部件放大图。图6是说明变速箱的挡板的配置的图。图7是说明变形例的挡板的引导部的图。图8是说明挡板的制作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动力传递装置为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变速箱10的图。图1(a)是从液力变矩器(未图示)侧观察变速箱10的俯视图。图1(b)是说明变速箱10的开口部16的图,是从斜上方观察变速箱1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a)中,通过在变速箱10的壁部13的凹部14区域附加十字阴影,能够在视觉上将凹部14区域与其它的区域加以区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以图1(a)的变速箱10的配置为基准,说明各结构主要部件的位置关系。在如下的说明中记为“上侧”的情况,表示以自动变速器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上侧,记为“下侧(下部)”的情况,表示以自动变速器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下侧。如图1(a)所示,在变速箱10的下部设有差动装置的收纳部15。该收纳部15在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纸面前侧)开口。在收纳部15的中央部设有在厚度方向(轴线X方向)上贯通壁部13的贯通孔130、以及包围该贯通孔130的环状凸台部131。在该凸台部131,在外周固定有最终齿轮F的差速器箱(未图示)可旋转地被支承。最终齿轮F从变速机构部(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与差速器箱(未图示)一体地围绕轴线X进行旋转。在差速器箱(未图示)连结有驱动轴(未图示),从变速机构部(未图示)侧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轴,向驱动轮(未图示)传递。从轴线X方向观察,变速箱10的周壁部11形成为最终齿轮F的附近区域包围最终齿轮F的外周的弧状。在周壁部11,在周向上隔着间隔设有多个螺孔12。周壁部11的纸面前侧的端面11a成为与包围液力变矩器(未图示)的盖体的接合面。在变速箱10中,在周壁部11的内侧设有覆盖最终齿轮F侧面的壁部13。壁部13在比最终齿轮F更靠近纸面进深侧,以沿着最终齿轮F侧面的方向进行设置。在壁部13设有从所述凸台部131的外周在径向上延伸的肋部132、133、134。上述肋部132、133、134之间的区域R成为轴线X方向的厚度比壁部13薄的薄壁部。肋部132从凸台部131的外周向变速机构部(未图示)的输入侧的旋转轴Xa与输出侧的旋转轴Xb之间的区域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肋部132跨过凸台部131、以及包围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未图示)的周壁部18进行设置。在壁部13,在比凸台部131更靠近图中下侧的区域设有侧缘部13a。侧缘部13a以沿着凸台部131的外周131a的切线L方向(图中上下方向)的方向进行设置。比侧缘部13a更靠近图中右侧的区域为设置油泵(未图示)的开口部16。该开口部16形成为在纸面进深侧具有纵深。在该开口部16的纸面进深侧设有油泵(未图示)。在变速箱10的下部设有开口17(参照图1(b))。在变速箱10的下部固定的油底壳(未图示)经由该开口17,与所述开口部16连通。如图1(a)所示,在变速箱10的壁部13,在凸台部131的开口部16侧(图中右侧)设有比壁部13的面更向纸面进深侧凹进的凹部14。从纸面前侧(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观察,该凹部14在围绕轴线X的周向上,从所述肋部132至壁部13的侧缘部13a的范围内进行设置。凹部14的比轴线X更靠近图中上侧的上侧区域14a沿着肋部132,向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未图示)的周壁部18侧延伸。而且,与该上侧区域14a的下侧连接的下侧区域14b沿着所述壁部13的侧缘部13a,向周壁部11侧延伸。在凹部14的开口部16侧的侧缘141,上侧区域14a与下侧区域14b的边界部141a为了确保开口部16的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在图中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轴线X更靠近上侧。此外,该边界部141a位于比沿着最终齿轮F外周的虚拟圆Im1更靠近轴线X(旋转轴)侧。因此,在变速箱10的壁部13,开口部16直至虚拟圆Im1内侧的凸台部131的附近。由此,能够确保图中左右方向的开口部16的宽度。此外,从轴线X方向观察,最终齿轮F外周侧的一部分的区域配置在与开口部16重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的下侧区域14b确保可设置支承筒13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且沿着壁部13的侧缘部13a进行设置。在凹部14,除了该支承筒137以外,此外还设有一个支承筒136。该支承筒136另外也与支承筒137相同地,为了支承后面叙述的挡板5而进行设置。上述支承筒136、137从位于凹部14的虚拟圆Im1内侧的区域向纸面前侧突出。支承筒136、137在围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进行设置。图2是说明变速箱10的挡板5的配置的图。在该图2中,为了说明挡板5与最终齿轮F及从动链轮22的位置关系,简单表示了变速箱10的周壁部11的内侧。在如上所述的变速箱10中,在开口部16内设置有油泵(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旋转传递机构2的链条23,向油泵传递,来驱动油泵。旋转传递机构2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驱动链轮21、与油泵的输出轴25一体旋转的从动链轮22、以及卷绕在驱动链轮21与从动链轮22的链条2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前进时,从动链轮22在图中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最终齿轮F在车辆前进时,也在图中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在自动变速器驱动时,变速箱10内的机油OL被旋转的最终齿轮F及从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n齿轮;/n箱体,其收纳所述齿轮;/n挡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箱体之间;/n所述挡板具有将由所述齿轮搅起的油向所述挡板与所述箱体之间引导的引导部,/n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比所述箱体内的油面更靠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2 JP 2017-213112;20171213 JP 2017-238201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齿轮;
箱体,其收纳所述齿轮;
挡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箱体之间;
所述挡板具有将由所述齿轮搅起的油向所述挡板与所述箱体之间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比所述箱体内的油面更靠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齿轮的轴向侧面邻接,
所述引导部在所述挡板内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游侧,
所述引导部构成为在其前端侧包括朝从所述箱体向所述齿轮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构成为在比所述第一弯曲部更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包括向上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具有覆盖所述齿轮的径向侧面而弯曲的外周侧的侧面壁部,
所述挡板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外周侧的侧面壁部之间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的前端比所述第一弯曲部更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下游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向所述齿轮的内周方向倾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具有位于所述挡板的内周侧端部、且向所述齿轮的轴向侧的侧面弯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豊岛太平,山本信吾,半田和之,涩谷昌希,长田知大,田村将和,井出笃幸,堀江康之,间宫秀行,柿实亮,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