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内壁焊接有侧油管,所述下壳体底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内壁焊接有底油管,所述下壳体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处开设有第一圆形槽,且第一圆形槽内壁套接有过滤件,所述下壳体一侧内壁靠近侧油管处设有浮球阀,所述下壳体一侧外壁顶部处通过铰链连接有上壳体,且上壳体顶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三圆孔内壁焊接有排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部元件更换及维护方便,进气能更充分的与上壳体内壁和螺旋导气叶片发生撞击,有利于油珠回收,增加分离效率,能过滤部分灰尘的,保障出油的油品质量。
A folding structure oil separator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机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其作用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一般气流速度在1m/s以下,就可将蒸汽中所含直径在0.2mm以上的油粒分离出来,通常使用的油分离器有洗涤式、离心式、填料式和过滤式四种,常见的立式油分离器拆卸困难,内部滤芯不好更换,且内部气管与外壳是一体成型结构,堵塞后极难疏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内壁焊接有侧油管,所述下壳体底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内壁焊接有底油管,所述下壳体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处开设有第一圆形槽,且第一圆形槽内壁套接有过滤件,所述下壳体一侧内壁靠近侧油管处设有浮球阀,所述下壳体一侧外壁顶部处通过铰链连接有上壳体,且上壳体顶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三圆孔内壁焊接有排气管,所述上壳体一侧外壁开设有与上壳体内圆周相切的第四圆孔,且第四圆孔内壁焊接有进气管,所述下壳体顶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内管,且内管外壁靠近第四圆孔底部处焊接有向下延伸的螺旋导气叶片。优选的,所述内管顶部外壁粘接有第一密封圈,且第一密封圈顶部外壁与排气管底部外壁相接触。优选的,所述下壳体顶部外壁开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凹槽,且凹槽内壁卡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上壳体底部外壁开设有与第二密封圈相适配的第二凹槽。优选的,所述过滤件包括外环和内环,且外环的内圆壁和内环的外圆壁焊接有同一个圆环状的滤网,所述内环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开设有与内管底部规格相适配的第二圆形槽。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远离铰链的一侧外壁均设有块状凸起,且两个块状凸起通过螺栓形成紧固配合。优选的,所述下壳体、侧油管和底油管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上壳体、排气管和进气管为一体成型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下壳体和上壳体铰接加螺栓连接的固定方式,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更易拆卸,过滤件置设在下壳体顶部,当两个壳体分离后,过滤件可直接取出,方便更换维护,内管通过螺栓固定在上壳体内,当内管出现问题时,更换及维护也极为方便,另外,内管外壁设有螺旋导气叶片,使得进气管的进气能更充分的与上壳体内壁和螺旋导气叶片发生撞击,有利于油珠回收,增加分离效率。2、过滤件顶部中心开孔与内管底部相连接,使得排气管排出的气体均是经过过滤件过滤的气体,过滤件对油珠有拦截作用,这使得油气分离更加有效,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分离效率,另外过滤件还能起到过滤部分灰尘的作用,保障了侧油管和底油管的油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的主视部分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的过滤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壳体、2侧油管、3底油管、4过滤件、5浮球阀、6上壳体、7排气管、8进气管、9内管、10螺旋导气叶片、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41外环、42内环、43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内壁焊接有侧油管2,下壳体1底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内壁焊接有底油管3,下壳体1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处开设有第一圆形槽,且第一圆形槽内壁套接有过滤件4,下壳体1一侧内壁靠近侧油管2处设有浮球阀5,下壳体1一侧外壁顶部处通过铰链连接有上壳体6,且上壳体6顶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三圆孔,第三圆孔内壁焊接有排气管7,上壳体6一侧外壁开设有与上壳体6内圆周相切的第四圆孔,且第四圆孔内壁焊接有进气管8,下壳体1顶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内管9,且内管9外壁靠近第四圆孔底部处焊接有向下延伸的螺旋导气叶片10,内管9顶部外壁粘接有第一密封圈11,且第一密封圈11顶部外壁与排气管7底部外壁相接触,下壳体1顶部外壁开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凹槽,且凹槽内壁卡接有第二密封圈12,上壳体6底部外壁开设有与第二密封圈相适配的第二凹槽,过滤件4包括外环41和内环42,且外环41的内圆壁和内环42的外圆壁焊接有同一个圆环状的滤网43,内环42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开设有与内管9底部规格相适配的第二圆形槽,下壳体1和上壳体6远离铰链的一侧外壁均设有块状凸起,且两个块状凸起通过螺栓形成紧固配合,下壳体1、侧油管2和底油管3为一体成型结构,上壳体6、排气管7和进气管8为一体成型结构。工作原理:通过下壳体1和上壳体6铰接加螺栓连接的固定方式,使得上壳体1和下壳体6更易拆卸,过滤件4置设在下壳体1顶部,当两个壳体分离后,过滤件4可直接取出,方便更换维护,内管9通过螺栓固定在上壳体6内,当内管9出现问题时,更换及维护也极为方便,另外,内管9外壁设有螺旋导气叶片10,使得进气管8的进气能更充分的与上壳体6内壁和螺旋导气叶片10发生撞击,有利于油珠回收,增加分离效率,过滤件4顶部中心开孔与内管9底部相连接,使得排气管7排出的气体均是经过过滤件4过滤的气体,过滤件4对油珠有拦截作用,这使得油气分离更加有效,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分离效率,另外过滤件4还能起到过滤部分灰尘的作用,保障了侧油管2和底油管3的油品质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内壁焊接有侧油管(2),所述下壳体(1)底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内壁焊接有底油管(3),所述下壳体(1)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处开设有第一圆形槽,且第一圆形槽内壁套接有过滤件(4),所述下壳体(1)一侧内壁靠近侧油管(2)处设有浮球阀(5),所述下壳体(1)一侧外壁顶部处通过铰链连接有上壳体(6),且上壳体(6)顶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三圆孔内壁焊接有排气管(7),所述上壳体(6)一侧外壁开设有与上壳体(6)内圆周相切的第四圆孔,且第四圆孔内壁焊接有进气管(8),所述下壳体(1)顶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内管(9),且内管(9)外壁靠近第四圆孔底部处焊接有向下延伸的螺旋导气叶片(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内壁焊接有侧油管(2),所述下壳体(1)底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内壁焊接有底油管(3),所述下壳体(1)顶部外壁沿内圆周处开设有第一圆形槽,且第一圆形槽内壁套接有过滤件(4),所述下壳体(1)一侧内壁靠近侧油管(2)处设有浮球阀(5),所述下壳体(1)一侧外壁顶部处通过铰链连接有上壳体(6),且上壳体(6)顶部外壁中心处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三圆孔内壁焊接有排气管(7),所述上壳体(6)一侧外壁开设有与上壳体(6)内圆周相切的第四圆孔,且第四圆孔内壁焊接有进气管(8),所述下壳体(1)顶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内管(9),且内管(9)外壁靠近第四圆孔底部处焊接有向下延伸的螺旋导气叶片(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用可折式结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9)顶部外壁粘接有第一密封圈(11),且第一密封圈(11)顶部外壁与排气管(7)底部外壁相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清雯,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回山镇启迪五金经营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