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452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焚烧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热式焚烧炉,通过第一蓄热室对废气进行余热然后通入混合腔内,通过第二蓄热室对空气进行余热排入混合腔内,然后通过电机带动混合叶片将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经进气管导入燃烧室内进行充分燃烧,在对燃烧尾气中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包括外壳、内腔、燃烧室、左竖隔板、右竖隔板、上隔板、下隔板、进气管、喷头、燃烧头和排气管;还包括废气进管、第一蓄热室、第一蓄热体、第一出气管、废气出管、空气进管、第二蓄热室、第二蓄热体、第二出气管、空气出管、电机、转轴和混合叶片,下隔板、左竖隔板和右竖隔板组成混合腔。

A regenerative inci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式焚烧炉
本技术涉及焚烧炉
,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热式焚烧炉。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进入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当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方法或工艺主要包括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生物降解法、低温等离子体法、光催化氧化法和燃烧法。其中,采用蓄热式焚烧炉处理工业有机废气的方法由于净化率高、热效率高、维护简单、合适的废气浓度下可自供热操作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蓄热式焚烧炉是一种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工业有机废气进行处理,使其更好进行排放的辅助装置,其在焚烧炉
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蓄热式焚烧炉在使用时对热量的利用效率较低,对废气的处理效率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热量利用率较高,且废气处理效果较好的蓄热式焚烧炉。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外壳、内腔、燃烧室、左竖隔板、右竖隔板、上隔板、下隔板、进气管、喷头、燃烧头和排气管,内腔设置于外壳内部,左竖隔板固定设置于内腔的左端,右竖隔板固定设置于内腔的右端,上隔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的右端上侧和右竖隔板的左端上侧固定连接,下隔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的右端下侧和右竖隔板的左端下侧固定连接,燃烧室固定设置于上隔板的顶端,进气管自上隔板的底端穿过上隔板插入燃烧室内,喷头固定设置于进气管的顶端,燃烧头固定设置于燃烧室的内部底端,排气管的底端自燃烧室的顶端插入燃烧室内部;还包括废气进管、第一蓄热室、第一蓄热体、第一出气管、废气出管、空气进管、第二蓄热室、第二蓄热体、第二出气管、空气出管、电机、转轴和混合叶片,下隔板、左竖隔板和右竖隔板组成混合腔,进气管的底端自下隔板的顶端插入混合腔内,第一蓄热室固定设置于内腔的左端,第一蓄热体固定设置于第一蓄热室内,废气进管的右端自外壳的左端插入第一蓄热室内,排气管的左部自第一蓄热室的顶端插入第一蓄热室内并与第一蓄热体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出气管的右端与第一蓄热体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出气管的左端自第一蓄热室内向左穿出外壳,废气出管的左端与第一蓄热室的右端固定连接,废气出管的右端穿过左竖隔板插入混合腔内,第二蓄热室固定设置于内腔的右端,第二蓄热体固定设置于第二蓄热室的内部,空气进管的左端自外壳的右端插入第二蓄热室的内部,排气管的右部自第二蓄热室的顶端插入地热蓄热室并与第二蓄热体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出气管的左端与第二蓄热体的右端下侧固定连接,第二出气管的右端自第二蓄热室的内部向右穿出外壳,空气出管的右端与第二蓄热室的左端固定连接,空气出管的左端自右竖隔板的右端插入混合腔内,电机固定设置于外壳的底端,转轴固定设置于电机的顶端,转轴的顶端自外壳的底端插入混合腔内,混合叶片固定设置于转轴的中部。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固定设置于进气管的中部。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密封圈套设置于转轴的中部,密封圈的底端与混合腔的底壁密封连接。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第一送风机,第一送风机固定设置于废气进管的左端。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第二送风机,第二送风机固定设置于空气进管的右端。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余热炉,余热炉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还包括左单向阀和右单向阀,左单向阀固定设置于废气进管的中部,右单向阀固定设置于空气进管的中部。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第一蓄热体与第一蓄热室之间具有固定尺寸的间隙,第二蓄热体与第二蓄热室之间具有固定尺寸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蓄热式焚烧炉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时,将燃烧后的尾气排入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通过第一蓄热室对废气进行余热然后通入混合腔内,通过第二蓄热室对空气进行余热排入混合腔内,然后通过电机带动混合叶片将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经进气管导入燃烧室内进行充分燃烧,在对尾气中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蓄热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蓄热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混合腔内部俯视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外壳;2、内腔;3、燃烧室;4、左竖隔板;5、右竖隔板;6、上隔板;7、下隔板;8、进气管;9、喷头;10、燃烧头;11、排气管;12、废气进管;13、第一蓄热室;14、第一蓄热体;15、第一出气管;16、废气出管;17、空气进管;18、第二蓄热室;19、第二蓄热体;20、第二出气管;21、空气出管;22、电机;23、转轴;24、混合叶片;25、第一单向阀;26、密封圈;27、第一送风机;28、第二送风机;29、余热炉;30、左单向阀;31、右单向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外壳1、内腔2、燃烧室3、左竖隔板4、右竖隔板5、上隔板6、下隔板7、进气管8、喷头9、燃烧头10和排气管11,内腔2设置于外壳1内部,左竖隔板4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右竖隔板5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上隔板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上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上侧固定连接,下隔板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下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下侧固定连接,燃烧室3固定设置于上隔板6的顶端,进气管8自上隔板6的底端穿过上隔板6插入燃烧室3内,喷头9固定设置于进气管8的顶端,燃烧头10固定设置于燃烧室3的内部底端,排气管11的底端自燃烧室3的顶端插入燃烧室3内部;还包括废气进管12、第一蓄热室13、第一蓄热体14、第一出气管15、废气出管16、空气进管17、第二蓄热室18、第二蓄热体19、第二出气管20、空气出管21、电机22、转轴23和混合叶片24,下隔板7、左竖隔板4和右竖隔板5组成混合腔,进气管8的底端自下隔板7的顶端插入混合腔内,第一蓄热室13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第一蓄热体14固定设置于第一蓄热室13内,废气进管12的右端自外壳1的左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排气管11的左部自第一蓄热室13的顶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并与第一蓄热体14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出气管15的右端与第一蓄热体14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出气管15的左端自第一蓄热室13内向左穿出外壳1,废气出管16的左端与第一蓄热室13的右端固定连接,废气出管16的右端穿过左竖隔板4插入混合腔内,第二蓄热室18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第二蓄热体19固定设置于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空气进管17的左端自外壳1的右端插入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排气管11的右部自第二蓄热室18的顶端插入地热蓄热室并与第二蓄热体19的顶端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外壳(1)、内腔(2)、燃烧室(3)、左竖隔板(4)、右竖隔板(5)、上隔板(6)、下隔板(7)、进气管(8)、喷头(9)、燃烧头(10)和排气管(11),内腔(2)设置于外壳(1)内部,左竖隔板(4)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右竖隔板(5)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上隔板(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上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上侧固定连接,下隔板(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下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下侧固定连接,燃烧室(3)固定设置于上隔板(6)的顶端,进气管(8)自上隔板(6)的底端穿过上隔板(6)插入燃烧室(3)内,喷头(9)固定设置于进气管(8)的顶端,燃烧头(10)固定设置于燃烧室(3)的内部底端,排气管(11)的底端自燃烧室(3)的顶端插入燃烧室(3)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气进管(12)、第一蓄热室(13)、第一蓄热体(14)、第一出气管(15)、废气出管(16)、空气进管(17)、第二蓄热室(18)、第二蓄热体(19)、第二出气管(20)、空气出管(21)、电机(22)、转轴(23)和混合叶片(24),所述下隔板(7)、左竖隔板(4)和右竖隔板(5)组成混合腔,所述进气管(8)的底端自下隔板(7)的顶端插入混合腔内,所述第一蓄热室(13)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所述第一蓄热体(14)固定设置于第一蓄热室(13)内,所述废气进管(12)的右端自外壳(1)的左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所述排气管(11)的左部自第一蓄热室(13)的顶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并与第一蓄热体(1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15)的右端与第一蓄热体(14)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15)的左端自第一蓄热室(13)内向左穿出外壳(1),所述废气出管(16)的左端与第一蓄热室(13)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废气出管(16)的右端穿过左竖隔板(4)插入混合腔内,所述第二蓄热室(18)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所述第二蓄热体(19)固定设置于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所述空气进管(17)的左端自外壳(1)的右端插入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所述排气管(11)的右部自第二蓄热室(18)的顶端插入地热蓄热室并与第二蓄热体(19)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气管(20)的左端与第二蓄热体(19)的右端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气管(20)的右端自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向右穿出外壳(1),所述空气出管(21)的右端与第二蓄热室(18)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空气出管(21)的左端自右竖隔板(5)的右端插入混合腔内,所述电机(22)固定设置于外壳(1)的底端,所述转轴(23)固定设置于电机(22)的顶端,所述转轴(23)的顶端自外壳(1)的底端插入混合腔内,所述混合叶片(24)固定设置于转轴(23)的中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外壳(1)、内腔(2)、燃烧室(3)、左竖隔板(4)、右竖隔板(5)、上隔板(6)、下隔板(7)、进气管(8)、喷头(9)、燃烧头(10)和排气管(11),内腔(2)设置于外壳(1)内部,左竖隔板(4)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右竖隔板(5)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上隔板(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上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上侧固定连接,下隔板(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竖隔板(4)的右端下侧和右竖隔板(5)的左端下侧固定连接,燃烧室(3)固定设置于上隔板(6)的顶端,进气管(8)自上隔板(6)的底端穿过上隔板(6)插入燃烧室(3)内,喷头(9)固定设置于进气管(8)的顶端,燃烧头(10)固定设置于燃烧室(3)的内部底端,排气管(11)的底端自燃烧室(3)的顶端插入燃烧室(3)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气进管(12)、第一蓄热室(13)、第一蓄热体(14)、第一出气管(15)、废气出管(16)、空气进管(17)、第二蓄热室(18)、第二蓄热体(19)、第二出气管(20)、空气出管(21)、电机(22)、转轴(23)和混合叶片(24),所述下隔板(7)、左竖隔板(4)和右竖隔板(5)组成混合腔,所述进气管(8)的底端自下隔板(7)的顶端插入混合腔内,所述第一蓄热室(13)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左端,所述第一蓄热体(14)固定设置于第一蓄热室(13)内,所述废气进管(12)的右端自外壳(1)的左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所述排气管(11)的左部自第一蓄热室(13)的顶端插入第一蓄热室(13)内并与第一蓄热体(1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15)的右端与第一蓄热体(14)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15)的左端自第一蓄热室(13)内向左穿出外壳(1),所述废气出管(16)的左端与第一蓄热室(13)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废气出管(16)的右端穿过左竖隔板(4)插入混合腔内,所述第二蓄热室(18)固定设置于内腔(2)的右端,所述第二蓄热体(19)固定设置于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所述空气进管(17)的左端自外壳(1)的右端插入第二蓄热室(18)的内部,所述排气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王玲潘国强吴来电柴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天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