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塔桅,包括第一安装支杆和第二安装支杆。第一安装支杆包括第一顶端及第一底端,所述第一顶端用于安装集束天线,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用于挂载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一底端之间。第二安装支杆包括第二顶端及第二底端,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第一底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该通信塔桅及通信杆塔便于对道路崎岖的山区、峡谷等路段进行良好而全面的信号覆盖。
Communication tower and ma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信塔桅及通信杆塔
本技术涉及通信塔桅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塔桅及通信杆塔。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网络信号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地区的通信杆塔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通信杆塔一般包括通信塔桅和天线。但是,在道路崎岖的山区、峡谷等路段,传统的通信塔桅难以对这些道路崎岖的路段进行良好的信号覆盖。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信塔桅及通信杆塔,该通信塔桅及通信杆塔便于对道路崎岖的山区、峡谷等路段进行良好而全面的信号覆盖。一种通信塔桅,包括:第一安装支杆,包括第一顶端及第一底端,所述第一顶端用于安装集束天线,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用于挂载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一底端之间;及第二安装支杆,包括第二顶端及第二底端,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第一底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该通信塔桅中,塔桅本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支杆和第二安装支杆,第二安装支杆的第二底端用于固定于地面上,第一安装支杆和第二安装支杆可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及挂载的天线类型的不同,很好地满足不同路段,尤其是道路崎岖的山区、峡谷等路段的信号覆盖要求。例如,当第一安装支杆远离第二安装支杆的一端(即第一安装支杆的第一底端)固定集束天线,宏站天线挂载于第一安装支杆的第一顶端和第一底端之间,第二微站天线挂载于第二安装支杆的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时,能形成“微-宏-微”的宏微结合信号覆盖模式,能满足开阔空间与狭窄空间相结合的不规则路段的信号覆盖要求。当第一安装支杆的第一顶端固定集束天线,第一微站天线挂载于第一安装支杆的第一顶端和第一底端之间,第二微站天线挂载于第二安装支杆的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时,能实现多层全微站的信号覆盖模式,能满足狭窄路段的信号覆盖需求。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在信号覆盖要求不高的地区,也可以将集束天线和/或第一安装支杆拆卸下来,节省建设成本。同时,第一安装支杆和第二安装支杆可拆卸连接,极大地方便了通信塔桅的运输与安装,采用铰链吊装就能完成安装,这对于吊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的崎岖路段的通信塔桅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降低了安装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塔桅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安装支臂,所述第一安装支臂沿着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的圆周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一安装支臂用于挂载宏站天线和/或第一微站天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支臂包括第一安装横担和第一抱杆,所述第一安装横担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一抱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横担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塔桅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安装支臂,所述第二安装支臂沿着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的圆周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二安装支臂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塔桅还包括第一广告牌,所述第一广告牌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塔桅还包括第一支撑横担和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一广告牌铺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横担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担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塔桅还包括第二广告牌和第三广告牌,所述第二广告牌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三广告牌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二广告牌的展示面和所述第三广告牌的展示面相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广告牌和所述第三广告牌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二微站天线的容置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杆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杆;和/或第二安装支杆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杆。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通信杆塔,包括集束天线、宏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及所述的通信塔桅,所述集束天线与所述第一顶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宏站天线挂载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且所述宏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所述第二微站天线挂载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且所述第二微站天线挂载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和/或包括集束天线、第一微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及所述的通信塔桅,所述集束天线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微站天线挂载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且所述第一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一底端之间,所述第二微站天线挂载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且所述第二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该通信杆塔包括上述通讯塔桅,因此具有上述通信塔桅的技术效果,即便于对道路崎岖的山区、峡谷等路段进行良好而全面的信号覆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杆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部分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杆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部分后视图;图6为图5中沿B-B线的剖视图;图7为图5中沿C-C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通信杆塔,100、通信塔桅,110、第一安装支杆,120、第二安装支杆,121、第二连接支杆,131、第一法兰,132、第二法兰,133、第一锁紧抱箍,140、第一安装支臂,141、第一安装横担,142、第一抱杆,150、第二安装支臂,151、第二安装横担,152、第二抱杆,161、第一广告牌,162、第二广告牌,163、第三广告牌,171、第一支撑横担,172、第一支撑框架,173、第二支撑框架,174、第三支撑框架,175、连接横担,176、第二支撑横担,200、集束天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通信杆塔10,包括通信塔桅100、集束天线200、宏站天线(附图未示出)及第二微站天线(附图未示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通信杆塔包括通信塔桅100、集束天线200、第一微站天线(附图未示出)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安装支杆,包括第一顶端及第一底端,所述第一顶端用于安装集束天线,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用于挂载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一底端之间;及/n第二安装支杆,包括第二顶端及第二底端,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第一底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安装支杆,包括第一顶端及第一底端,所述第一顶端用于安装集束天线,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用于挂载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宏站天线或第一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一底端之间;及
第二安装支杆,包括第二顶端及第二底端,所述第二顶端与所述第一底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第二微站天线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安装支臂,所述第一安装支臂沿着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的圆周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一安装支臂用于挂载宏站天线和/或第一微站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臂包括第一安装横担和第一抱杆,所述第一安装横担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一抱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横担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支杆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安装支臂,所述第二安装支臂沿着所述第二安装支杆的圆周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所述第二安装支臂用于挂载第二微站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广告牌,所述第一广告牌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塔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横担和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一广告牌铺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横担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杆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凯,王康,常明,蓝俊锋,宋慧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