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095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渗井结构,属于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井身的下端与透水底座连接,井口圈设置于井身的上端,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井盖设置于井口圈的上端,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卡接部与卡槽卡接配合,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井身的外侧壁在与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井身的内侧壁在与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还能够及时的将渗井周围的水生态排走,避免积涝。

A kind of percolation we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井结构
本技术属于排水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渗井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中,在雨天时,很多地方都容易发生积涝,这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还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通常在容易积水的地方挖渗井进行排水。但是现有的渗井都是现场使用砖块砌成,施工强度大,工序复杂,工期较长,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使用寿命短,渗水率低;而且现有的渗井的井盖固定不牢固,比较容易被取下,当遇到暴雨天气时,渗井内充满雨水时容易把井盖顶开,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仅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还能够及时的将渗井周围的水生态排走,避免积涝。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渗井结构,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可选地,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可选地,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二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可选地,所述透水底座的内表面还设有井底反滤层。可选地,所述卡槽包括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所述第二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下端且沿所述井口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构成L型卡槽,所述卡接部的形状也为L型。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设有锁孔,所述锁孔内设有锁芯,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孔滑动配合,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孔的底部之间设有弹簧,所述锁芯用于挡住所述第二卡槽的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一端。可选地,所述井盖上设有通气孔。可选地,所述井身的内侧壁上设有脚蹬,所述脚蹬从所述井身的上端朝向下端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井身由多个井圈层叠拼接制成,部分所述井圈上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部分所述井圈上设有第二透水孔。可选地,所述井身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井身上端设置的第一透水孔,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周围的水引入到渗井内部,避免地面积涝,第一反滤层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入到渗井内,造成土壤流失,井身的下端设有第二透水孔,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内的水生态排走,第二反滤层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走,造成土壤流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渗井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井口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井盖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井盖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透水底座;111-井底反滤层;12-井身;121-井圈;122-第一透水孔;123-第二透水孔;124-第一反滤层;125-第二反滤层;126-进水管;127-渗透管;13-井口圈;131-卡槽;132-第一卡槽;133-第二卡槽;134-锁孔;135-锁芯;136-弹簧;14-井盖;141-卡接部;142-腰型孔;143-透气孔;144-吊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渗井结构,包括透水底座11、井身12、井口圈13和井盖14。透水底座11可以在工厂预制成型,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透水底座11上设有透水孔,这样便于水渗透。井身12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井身1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井圈121层叠组合构成。本实施例中,井身12由多个井圈121组合制成,井圈121可以在工厂预制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单独的井圈121不仅重量较轻,而且运转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使用时,根据所设计的井身12的深度选择井圈121的数量即可。由多个井圈121组合成的井身12,相邻两个井圈121之间可以是卡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粘胶连接,这样不仅方便拆装、维护或更换,而且还能保证相邻两个井圈121相对固定。井圈12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正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形状等。本实施例中,井圈1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部分井圈121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122,部分井圈121上开设有第二透水孔123,其余井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二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底座的内表面还设有井底反滤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程龚毅鲍智弥陈军肖涵年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