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095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渗井结构,属于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井身的下端与透水底座连接,井口圈设置于井身的上端,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井盖设置于井口圈的上端,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卡接部与卡槽卡接配合,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井身的外侧壁在与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井身的内侧壁在与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还能够及时的将渗井周围的水生态排走,避免积涝。

A kind of percolation we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井结构
本技术属于排水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渗井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中,在雨天时,很多地方都容易发生积涝,这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还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通常在容易积水的地方挖渗井进行排水。但是现有的渗井都是现场使用砖块砌成,施工强度大,工序复杂,工期较长,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使用寿命短,渗水率低;而且现有的渗井的井盖固定不牢固,比较容易被取下,当遇到暴雨天气时,渗井内充满雨水时容易把井盖顶开,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仅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还能够及时的将渗井周围的水生态排走,避免积涝。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渗井结构,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二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底座的内表面还设有井底反滤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程龚毅鲍智弥陈军肖涵年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