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73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雨水口的靠近道路的侧壁上部设置立篦式进水口,立篦式进水口上有立式雨水篦子,雨水口内通过溢流堰隔设成截污槽和出水槽,立篦式进水口与截污槽相通,截污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排水层和过滤层,在过滤层的上方设置有截污篮,截污篮紧靠在雨水口靠道路一侧的侧壁上,从立篦式进水口进来的雨水首先进入截污篮,排水层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延伸到出水槽,出水槽设置有排水管。截污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泛、后期维护方便。

A vertical grate type sewage intercep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属于市政雨水排水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及城市不透水下垫面占比逐渐增大,城市雨水带来的内涝、面源污染等问题愈发突显。为解决城市雨水带来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消减面源污染。对于新建城区,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源头修建雨水花园、雨水塘等绿色设施来滞留净化雨水;对于已建城区,由于占地原因,往往不具备新建雨水花园的条件,只能采用在末端修建大型初期雨水调蓄池的方式来收集净化雨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直接在雨水口将雨水净化后汇入市政雨排水管网,对雨水径流污染实现了源头控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包括道路及位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或绿地,在人行道或绿地中成型有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的顶面与人行道齐平或高于绿地表面,所述雨水口的靠近道路的侧壁上部设置有让道路上的雨水进入雨水口的立篦式进水口,所述立篦式进水口外端口上设置有立式雨水篦子;所述雨水口内通过溢流堰隔设成截污槽和出水槽,截污槽内的雨水能通过溢流堰溢流到出水槽;所述立篦式进水口与截污槽相通,所述截污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排水层和过滤层,在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置有截污篮,所述截污篮紧靠在立篦式进水口一侧的侧壁上,从立篦式进水口进来的雨水首先进入截污篮,所述排水层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所述穿孔排水管延伸到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设置有与市政雨排水管网相连的排水管。采用上述方案,小雨或中雨时,雨水进入截污篮,拦截其中的杂物,暂时存储截污槽中的上部空间内,而后缓慢下渗进入过滤层,经过过滤后,进入排水层,通过穿孔排水管排到出水槽,流入市政雨排水管网。大雨时,初期雨水进入截污槽的上部空间暂时存储,然后缓慢下渗经过滤层、排水层、穿孔排水管、出水槽排入市政雨排水管网,后续雨水直接从溢流堰溢流到出水槽,然后进入市政雨排水管网。上述方案中:所述道路路面靠近立篦式进水口的一段设计成从远离立篦式进水口到靠近立篦式进水口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立式雨水篦子的底端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H1为50-80mmm。便于雨水流入雨水口。上述方案中:所述溢流堰顶面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H2为100-250mm。确保截污槽的蓄水深度。上述方案中:所述截污篮的篮底设置有碎石层。可有效截留雨水中的树叶等物质。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滤层为石英砂层,所述石英砂层上面铺设透水土工布。过滤净化效果好。上述方案中:所述排水层为碎石铺设而成。上述方案中:所述雨水口的顶面开口,在顶面开口处设置有轻质盖板。方便后期雨水口清淘维护,雨水口的检修维护在人行道或绿地上,检修维护时不影响道路车辆通行。上述方案中:所述立篦式进水口的底面为外高内底的斜面。便于雨水流入截污篮。上述方案中:所述截污篮的长度大于等于立篦式进水口长度,所述截污篮的宽度L1小于截污槽的内部宽度L2,所述截污篮的篮口紧靠立篦式进水口的底面。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可用于新建城区径流污染较为严重而不能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设施进行雨水净化的区域(如餐饮一条街等),也可用于老旧城区的雨水口改造。本技术既保留了原有立篦式雨水口的排水能力,可保障大雨时候的排水安全;又能够对初期雨水进行净化,满足雨水净化的需求;同时雨水口采用轻质盖板并设置在人行道或绿地内,方便后期雨水口清掏维护。因此,本截污型雨水口具有截污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泛、后期维护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图。图2为图1的B-B剖视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仅代表图中的相对位置,不表示产品的绝对位置。实施例1,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由立篦式进水口1、截污槽2、出水槽3、溢流堰4、立式雨水篦子5、截污篮6、过滤层7、排水层8、穿孔排水管9、盖板10、排水管11组成。道路12两侧设置有高于道路12的人行道13或绿地,在人行道13或绿地内成型有雨水口,雨水口的顶面与人行道13齐平或高于绿地表面100mm左右,其底部延伸到道路12路面下。雨水口的靠近道路12的侧壁上部设置有让道路12上的雨水进入雨水口的立篦式进水口1,立篦式进水口1的底面为外高内底的斜面。立篦式进水口1外端口上(靠近道路的一端口)设置有立式雨水篦子5,道路12路面靠近立篦式进水口1的一段设计成从远离立篦式进水口1到靠近立篦式进水口1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立式雨水篦子5的底端低于道路路面(平面)的高度H1为50-80mmm。雨水口内通过溢流堰4隔设成截污槽2和出水槽3,截污槽2内的雨水能通过溢流堰4溢流到出水槽3。溢流堰4顶面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H2为100-250mmm。立篦式进水口1与截污槽2相通,截污槽2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排水层8和过滤层7,在过滤层7的上方设置有截污篮6,截污篮6放置在过滤层7上。截污篮6紧靠在立篦式进水口1一侧的侧壁上,截污篮6的长度大于立篦式进水口1的长度,截污篮6的宽度L1小于截污槽2的内部宽度L2,截污篮6的篮口紧靠立篦式进水口1的底面。截污篮6的篮底设置有碎石层,过滤层7为石英砂层,石英砂层上铺设透水土工布。排水层8为碎石层。从立篦式进水口1进来的雨水首先进入截污篮6,排水层8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9,穿孔排水管9延伸到出水槽3,出水槽3设置有与市政雨排水管网相连的排水管11。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包括道路及位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或绿地,在人行道或绿地中成型有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的顶面与人行道齐平或高于绿地表面,所述雨水口的靠近道路的侧壁上部设置有让道路上的雨水进入雨水口的立篦式进水口,所述立篦式进水口外端口上设置有立式雨水篦子;所述雨水口内通过溢流堰隔设成截污槽和出水槽,截污槽内的雨水能通过溢流堰溢流到出水槽;所述立篦式进水口与截污槽相通,所述截污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排水层和过滤层,在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置有截污篮,所述截污篮紧靠在立篦式进水口一侧的侧壁上,从立篦式进水口进来的雨水首先进入截污篮,所述排水层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所述穿孔排水管延伸到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设置有与市政雨排水管网相连的排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包括道路及位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或绿地,在人行道或绿地中成型有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的顶面与人行道齐平或高于绿地表面,所述雨水口的靠近道路的侧壁上部设置有让道路上的雨水进入雨水口的立篦式进水口,所述立篦式进水口外端口上设置有立式雨水篦子;所述雨水口内通过溢流堰隔设成截污槽和出水槽,截污槽内的雨水能通过溢流堰溢流到出水槽;所述立篦式进水口与截污槽相通,所述截污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排水层和过滤层,在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置有截污篮,所述截污篮紧靠在立篦式进水口一侧的侧壁上,从立篦式进水口进来的雨水首先进入截污篮,所述排水层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所述穿孔排水管延伸到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设置有与市政雨排水管网相连的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篦式截污型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路面靠近立篦式进水口的一段设计成从远离立篦式进水口到靠近立篦式进水口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立式雨水篦子的底端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H1为50-80m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定江刘杰蔡岚刘希向星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