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9473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类槽孔组,各类槽孔组分布于各组的区域中,且各类槽孔组自两端向中间对称设置,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缆沿漏缆长度方向开制不同的槽孔,使得从两端往中间方向,漏缆在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上呈单调变化,体现为百米损耗增大,耦合损耗减小,综合损耗更为均衡,达到对漏缆传输特性和辐射特性渐变控制的目的。

A leaky coaxial cable with balanced comprehensive lo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本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漏缆(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是具有信号传输作用,又具有天线功能,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无源产品。然而,现有的漏缆由于需要覆盖较长的区域,由此导致,在漏缆的起始段时,漏缆的信号强度过强,而到漏缆的末段时,漏缆的信号强度较弱,信噪比较差,从而影响了通信的质量,不能均衡全线场强,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针对如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类槽孔组,各类槽孔组分布于各组的区域中,且各类槽孔组自两端向中间对称设置,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一槽孔,每组第一槽孔中的槽孔数量为N1个,任一第一槽孔具有:长度L1,宽度W1,倾斜角度R1;所述第x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x槽孔,每组第x槽孔中的槽孔数量为Nx个,任一第一槽孔具有:长度Lx,宽度Wx,倾斜角度Rx;所述x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各尺寸参数至少满足如下关系中的至少一种:L1<…Li…<Lx,W1<…Wi…<Wx,R1<…Ri…<Rx,N1<…Ni…<Nx。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第一类槽孔组、第二类槽孔组以及第三类槽孔组,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按照轴向被分割为依次设置的: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以及E区域;所述A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类槽孔组,所述B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二类槽孔组,所述C区域设置有第三类槽孔组,所述D区域设置有第二类槽孔组,所述E区域设置有第一类槽孔组。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以及E区域的长度比为:3:1.5:1:1.5:3。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一槽孔中各槽孔之间的间距为非等间距排布,该间距沿轴向先减小,再增大;所述第二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二槽孔中各槽孔之间的间距为非等间距排布,该间距沿轴向先减小,再增大;所述第三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三槽孔中各槽孔之间的间距为非等间距排布,该间距沿轴向先减小,再增大。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一槽孔中各槽孔的长度全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所述第二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二槽孔中各槽孔的长度全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所述第三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三槽孔中各槽孔的长度全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一槽孔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槽孔的长度为15mm,第二个和第四个槽孔的长度为13mm,各槽孔的宽度为2mm,倾斜角度为20°;所述第二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二槽孔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槽孔的长度为16mm,第二个和第四个槽孔的长度为14mm,各槽孔的宽度为2.3mm,倾斜角度为22°;所述第三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三槽孔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槽孔的长度为17mm,第二个和第四个槽孔的长度为15mm,各槽孔的宽度为2.6mm,倾斜角度为24°。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导体上的护套。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外导体等效内径为32.0~32.8mm,内导体等效外径为12.8~13.2mm。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绝缘体采用物理发泡绝缘介质,等效介电常数为1.23~1.29,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为5.2×10-5。作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为130-13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沿漏缆长度方向开制不同的槽孔,使得从两端往中间方向,漏缆在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上呈单调变化,体现为百米损耗增大,耦合损耗减小,综合损耗均衡,达到对漏缆传输特性和辐射特性渐变控制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槽孔组的布置方式示意图,由于各槽孔组区别在于尺寸上的差异,而排布方式大致保持一直,因此本图所示的槽孔组可以表示为第一类槽孔组或第二类槽孔组或第三类槽孔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为一根连续的无断点的漏缆,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此外,为了对上述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进行保护,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导体上的护套。其中,所述外导体等效内径为32.0~32.8mm,内导体等效外径为12.8~13.2mm。所述绝缘体采用物理发泡绝缘介质,等效介电常数为1.23~1.29,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为5.2×10-5。为了便于槽孔组的布置,使得该连续的无断点的漏缆上,呈中间对称开设特定的不一致的槽孔组,使得从两端往中间方向,漏缆在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上呈单调变化。具体地,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类槽孔组,各类槽孔组分布于各组的区域中,且各类槽孔组自两端向中间对称设置,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即,各类槽孔组设置的排布方式为:第一类、第二类、…、第i类、…第x-1类、第x类、第x-1类、…、第i类、…、第二类、第一类。其中,所述x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同时,各类槽孔组按照上述方式排布的同时,各类槽孔组还进行渐变设计,具体地,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一槽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n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类槽孔组,各类槽孔组分布于各组的区域中,且各类槽孔组自两端向中间对称设置,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n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一槽孔,每组第一槽孔中的槽孔数量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
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类槽孔组,各类槽孔组分布于各组的区域中,且各类槽孔组自两端向中间对称设置,相邻槽孔组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
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一槽孔,每组第一槽孔中的槽孔数量为N1个,任一第一槽孔具有:长度L1,宽度W1,倾斜角度R1;
所述第x槽孔组中包括:左右分布的两组形状、尺寸参数完全一致而倾角互补的至少一组第x槽孔,每组第x槽孔中的槽孔数量为Nx个,任一第一槽孔具有:长度Lx,宽度Wx,倾斜角度Rx;
所述x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各尺寸参数至少满足如下关系中的至少一种:L1<…Li…<Lx,W1<…Wi…<Wx,R1<…Ri…<Rx,N1<…Ni…<N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上设置有第一类槽孔组、第二类槽孔组以及第三类槽孔组,所述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按照轴向被分割为依次设置的: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以及E区域;
所述A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类槽孔组,所述B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二类槽孔组,所述C区域设置有第三类槽孔组,所述D区域设置有第二类槽孔组,所述E区域设置有第一类槽孔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以及E区域的长度比为:3:1.5:1:1.5: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一槽孔中各槽孔之间的间距为非等间距排布,该间距沿轴向先减小,再增大;所述第二类槽孔组中,任一组第二槽孔中各槽孔之间的间距为非等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行卫伟吴广时圣浩卢嘉轩胡小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