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802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该施工系统主要由贝雷架、顶拱弧形模板、拱形架、两个爬行装置、两个爬行轨道、两个挂靴组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构成,其中,两个挂靴组与隧洞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分别用于对应爬行轨道的支撑,贝雷架滑动设置在两侧的爬行轨道上,呈悬空状态,而拱形架通过多个花篮螺杆支撑与贝雷架连接,实现拱形架的支撑,弧形模板设置于拱形架的上表面,与隧洞顶拱相抵,以实现浇筑施工,上述施工系统中的爬行装置可驱动贝雷架沿着爬行轨道移动,当一段隧洞施工结束后,需进入下一工作区施工时,该施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成本低、施工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

A lining construction system of hydraulic die for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
本技术公开涉及建筑施工用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敦化电站尾水调压室为带上室的阻抗式结构形式,上室为城门洞型,两上室连通尺寸为72m×10.5m×13m(长×宽×高),两上室间用隔墙隔开,一般城门洞型隧洞采用钢模台车衬砌施工,敦化电站尾水调压室虽然结构形式为城门洞型,但由于中部布置有2m厚隔墙,台车无法通过,存在施工困难以及施工成本高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意义的满堂红排架进行顶拱衬砌施工,首先,由于中部隔墙的存在,会导致施工难度极大;其次,满堂红排架搭设完成后,底部通道封堵及与尾调竖井各项施工交叉干扰极大,存在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新型的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以至少解决以往台车施工存在的施工困难,施工成本高以及满堂红排架存在的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该施工系统包括:贝雷架、顶拱弧形模板、拱形架、两个爬行装置、两个爬行轨道、两个挂靴组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两个所述挂靴组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隧洞的两相对侧壁上,每个所述挂靴组均由多个挂靴构成,每个所述挂靴组中的多个挂靴分别沿着所述隧洞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挂靴均与所述隧洞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爬行轨道与所述挂靴组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爬行轨道均固定铺设于对应挂靴组的上方;所述贝雷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桁架,每个所述端桁架的外端底部均设置有滚轮,所述贝雷架位于两个所述爬行轨道之间,且所述贝雷架一端的端桁架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一侧爬行轨道上,所述贝雷架另一端的端桁架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另一侧爬行轨道上;所述顶拱弧形模板位于所述贝雷架的上方,且所述顶拱弧形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隧洞的顶拱相抵;所述拱形架位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与所述贝雷架之间,且所述拱形架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的下表面相抵;多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均位于所述拱形架与所述贝雷架之间,且分别沿着所述贝雷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均一端与所述拱形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贝雷架固定连接;所述爬行装置与所述爬行轨道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爬行装置均安装于对应的爬行轨道上,且每个所述爬行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均与所述贝雷架中邻近的端桁架驱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爬行装置的同步驱动下,所述贝雷架可沿着两侧的爬行轨道移动。优选,所述拱形架由顶拱架以及两个中拱架拼接构成,其中,两个所述中拱架分别位于所述顶拱架的两侧。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爬行装置均包括:前爬头、后爬头、液压千斤顶以及液压控制站;所述前爬头和所述后爬头间隔滑动设置于对应的爬行轨道上,在所述前爬头和所述后爬头上均设置有锁紧装置,可将所述前爬头和所述后爬头相对所述爬行轨道进行位置锁紧,所述前爬头与所述贝雷架中邻近的端桁架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设置于所述前爬头和所述后爬头之间,且所述液压千斤顶一端与所述前爬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爬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控制站与所述液压千斤顶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液压千斤顶进行伸缩运动。进一步优选,所述挂靴组中的每个挂靴均通过受力螺栓与所述隧洞中侧壁内的预埋爬锥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该施工系统主要由贝雷架、顶拱弧形模板、拱形架、两个爬行装置、两个爬行轨道、两个挂靴组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构成,其中,两个挂靴组与隧洞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分别用于对应爬行轨道的支撑,贝雷架滑动设置在两侧的爬行轨道上,呈悬空状态,而拱形架通过多个花篮螺杆支撑与贝雷架连接,实现拱形架的支撑,弧形模板设置于拱形架的上表面,与隧洞顶拱相抵,以实现浇筑施工,上述施工系统中的爬行装置可驱动贝雷架沿着爬行轨道移动,当一段隧洞施工结束后,需进入下一工作区施工时,可将弧形模板卸载后,通过调节花篮螺杆进行脱膜后,通过爬行装置驱动贝雷架沿着爬行轨道移动至下一作业区后,再次安装弧形模板,通过调节花篮螺杆进行合膜,进行下一工作区的浇筑施工,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不仅解决了台车无法通过,施工困难的问题,而且相对满堂红而言,其为悬空式结构,成本低,而且整个施工过程中,贝雷架以及其上方的拱形架移动均由爬行装置驱动进行,无需人工移动,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可有效减少人工的高空作业量,具有安全性好等优点。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的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为解决以往台车施工存在的施工困难,施工成本高以及满堂红排架存在的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参见图1、图2,该施工系统主要由贝雷架1、顶拱弧形模板2、拱形架3、两个爬行装置4、两个爬行轨道5、两个挂靴组6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7构成,其中,两个挂靴组6分别对应设置于隧洞的两相对侧壁上,每个挂靴组6均由多个挂靴61构成,每个挂靴组6中的多个挂靴61分别沿着隧洞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挂靴61均与隧洞的侧壁固定连接,爬行轨道5与挂靴组6一一对应,且每个爬行轨道5均固定铺设于对应挂靴组6的上方,通过挂靴组6对爬行轨道5进行支撑,贝雷架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桁架11,每个端桁架11的外端底部均设置有滚轮,贝雷架1位于两个爬行轨道5之间,且贝雷架1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一侧爬行轨道5上,贝雷架另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另一侧爬行轨道5上,顶拱弧形模板2位于贝雷架1的上方,且顶拱弧形模板2的上表面与隧洞的顶拱相抵,拱形架3位于顶拱弧形模板2与贝雷架1之间,且拱形架3的上表面与顶拱弧形模板2的下表面相抵,多个花篮螺杆支撑7均位于拱形架3与所述贝雷架1之间,且分别沿着贝雷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花篮螺杆支撑7均一端与拱形架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贝雷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贝雷架(1)、顶拱弧形模板(2)、拱形架(3)、两个爬行装置(4)、两个爬行轨道(5)、两个挂靴组(6)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7);/n两个所述挂靴组(6)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隧洞的两相对侧壁上,每个所述挂靴组(6)均由多个挂靴(61)构成,每个所述挂靴组(6)中的多个挂靴(61)分别沿着所述隧洞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挂靴(61)均与所述隧洞的侧壁固定连接;/n所述爬行轨道(5)与所述挂靴组(6)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爬行轨道(5)均固定铺设于对应挂靴组(6)的上方;/n所述贝雷架(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桁架(11),每个所述端桁架(11)的外端底部均设置有滚轮,所述贝雷架(1)位于两个所述爬行轨道(5)之间,且所述贝雷架(1)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一侧爬行轨道(5)上,所述贝雷架另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另一侧爬行轨道(5)上;/n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位于所述贝雷架(1)的上方,且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的上表面与所述隧洞的顶拱相抵;/n所述拱形架(3)位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与所述贝雷架(1)之间,且所述拱形架(3)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的下表面相抵;/n多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7)均位于所述拱形架(3)与所述贝雷架(1)之间,且分别沿着所述贝雷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7)均一端与所述拱形架(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贝雷架(1)固定连接;/n所述爬行装置(4)与所述爬行轨道(5)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爬行装置(4)均安装于对应的爬行轨道(5)上,且每个所述爬行装置(4)的动力输出端均与所述贝雷架(1)中邻近的端桁架(11)驱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爬行装置(4)的同步驱动下,所述贝雷架(1)可沿着两侧的爬行轨道(5)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洞用液压拉模衬砌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贝雷架(1)、顶拱弧形模板(2)、拱形架(3)、两个爬行装置(4)、两个爬行轨道(5)、两个挂靴组(6)以及多个花篮螺杆支撑(7);
两个所述挂靴组(6)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隧洞的两相对侧壁上,每个所述挂靴组(6)均由多个挂靴(61)构成,每个所述挂靴组(6)中的多个挂靴(61)分别沿着所述隧洞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挂靴(61)均与所述隧洞的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爬行轨道(5)与所述挂靴组(6)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爬行轨道(5)均固定铺设于对应挂靴组(6)的上方;
所述贝雷架(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桁架(11),每个所述端桁架(11)的外端底部均设置有滚轮,所述贝雷架(1)位于两个所述爬行轨道(5)之间,且所述贝雷架(1)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一侧爬行轨道(5)上,所述贝雷架另一端的端桁架(11)通过滚轮滚动设置于另一侧爬行轨道(5)上;
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位于所述贝雷架(1)的上方,且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的上表面与所述隧洞的顶拱相抵;
所述拱形架(3)位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与所述贝雷架(1)之间,且所述拱形架(3)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拱弧形模板(2)的下表面相抵;
多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7)均位于所述拱形架(3)与所述贝雷架(1)之间,且分别沿着所述贝雷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花篮螺杆支撑(7)均一端与所述拱形架(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贝雷架(1)固定连接;
所述爬行装置(4)与所述爬行轨道(5)一一对应,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立师蒋文强褚月蒋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