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4643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设置进风口,所述的箱体内设置风机单元和送风通道,所述的送风通道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的底部侧端,还包括送风单元和调节单元,所述的送风单元与送风通道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远离风机单元的端部,所述的风机单元经送风通道为送风单元间歇送风,在送风单元内形成涡环气流,所述的调节单元与送风单元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底部,所述的调节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送风方向和角度,实现涡环送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空气涡环结构特点,通过较小的风量,长距离定向的输送空气,降低送风速度和能耗;通过风机和送风单元的设计,同时对室内多个目标位置精确送风,提高了室内通风效率和适用性。

An array vortex ring ai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
本技术属于空调送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对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效率低能耗的通风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将新鲜空气高效节能地从送风系统末端送风口送至送风目标附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由于送风口和送风目标空间距离远,送风需要经过较长距离的传输才能送至送风目标附近,所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送风在输送过程中,会与室内空气发生掺混,送风受到污染,导致送风对目标环境的控制水平降低,送风效率降低;二是要将送风输送至距离较远的目标区域,需要较大的风量和较高的风速,无疑会提高通风系统能耗。利用个性化送风的方式,即通风系统送风口直接设置于送风目标附近,不仅能避免送风被污染,而且能实现近距离、低风速送风。然而这种送风方式需要布置较复杂的风管、风口,系统能耗高,布置限制条件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解决现有存在的送风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的箱体上设置进风口,所述的箱体内设置风机单元和送风通道,所述的送风通道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的底部侧端,还包括送风单元和调节单元,所述的送风单元与送风通道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远离风机单元的端部,所述的风机单元经送风通道为送风单元间歇送风,并在送风单元内形成涡环气流,所述的调节单元与送风单元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底部,所述的调节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送风方向和角度,实现涡环送风。具体地,所述的风机单元包括风机,所述的风机包括间隔设置的叶片和凹槽,所述的叶片的外表面积与所述的送风通道的进风面积相等,在风机转动过程中,所述的叶片与凹槽相继对送风通道进行密封和通风,实现间歇送风。具体地,所述送风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均流装置、送风空腔和送风口,所述的均流装置设置在送风通道内,所述的送风空腔的径向直径逐渐沿送风方向逐渐减小,送风通道内的风依次通过均流装置送入送风空腔,然后从送风口送出。具体地,所述的调节单元包括支撑板、第一调节件、固定轴、旋转台、第二调节件和滑动连接件,所述的支撑板固定在送风单元下方,所述的第一调节件和固定轴分别沿轴向设置在支撑板上,固定轴上水平设置旋转台,所述的第二调节件和滑动连接件设置在旋转台上,所述的滑动连接件与送风单元连接。具体地,所述的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二电机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的第二电机上方通过旋转轴固定第一齿轮,所述的第二齿轮固定在旋转台上,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的第一调节件通过旋转台和滑动连接件控制送风单元沿水平方向180°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的旋转台形状为圆形,第二齿轮绕旋转台圆周位置设置,第二齿轮的长度为旋转台的半圆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调节件包括连杆、曲柄和第三电机,所述的第三电机设置在旋转台上,所述的连杆一端与滑动连接件连接,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可活动螺栓与曲柄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曲柄的另一端第三电机连接,所述的第二调节件通过滑动连接件控制送风单元沿竖直方向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的滑动连接件包括滑块和滑轨,所述的滑轨设置在旋转台上,所述的滑块与连杆连接,所述的滑块端部与送风单元连接,滑块沿滑轨进行上下滑动。进一步地,所述的叶片与箱体间的间隙为2mm,所处的间隙处设置密封件,所述的叶片和凹槽的数量均为4个。进一步地,所述的送风单元的数量与调节单元的数量相同。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利用空气涡环稳定不易破裂结构特点,通过较小的风量,长距离定向的输送处理过的空气,从而显著降低了送风速度,降低了能耗;(2)通过涡环对室内送风目标进行送风而不是向对全室环境送风,从而显著降低了能耗;(3)通过风机和阵列涡环送风口设计,同时对室内多个目标位置精确送风,提高了室内通风效率和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结构侧视图;图2为实施例1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外观及内部结构俯视图;图3为风机结构示意图;图4为调节单元结构示意图图5为均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风机凹槽联通送风通道示意图;图7为风机叶片与送风通道密封示意图;图8为内部送风流场及空气涡环生成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进风口;2、箱体;2-1、传感器;3、风机单元;3-1、风机;3-1-1、叶片;3-1-2、凹槽;3-2、转轴;3-2-1、连接孔;3-3、第一电机;4、送风通道;4-1、密封件;4-2、隔板;5、送风单元;5-1、均流装置;5-1-1、蜂窝板;5-1-2、孔板;5-2、送风空腔;5-3、送风口;6、调节单元;6-1、支撑板;6-2、第一调节件;6-2-1、第一齿轮;6-2-2、第二电机;6-2-3、第二齿轮;6-3、固定轴;6-4、旋转台;6-5、第二调节件;6-5-1、连杆;6-5-2、螺栓;6-5-3、曲柄;6-5-4、第三电机;6-6、滑动连接件;6-6-1、滑块;6-6-2、滑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方向。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具体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未做进一步说明的情况下,本技术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底部”和“侧端”等的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设置进风口,箱体内设置风机单元和送风通道,送风通道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的底部侧端,还包括送风单元和调节单元,送风单元与送风通道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远离风机单元的端部,调节单元与送风单元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底部,风机单元经送风通道为送风单元间歇送风,调节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送风方向。实施例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箱体2,箱体2上设置进风口1,箱体2内设置风机单元3和送风通道4,送风通道4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3的底部侧端,还包括送风单元5和调节单元6,送风单元5与送风通道4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4远离风机单元3的端部,风机单元3经送风通道4为送风单元5间歇送风,并在送风单元5内形成涡环气流,调节单元6与送风单元5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5底部,调节单元6调节送风单元5的送风方向和角度,实现涡环送风。进风口1处布置与箱体2顶部呈45°角的导流叶片3-1-1,使进风气流与风机3-1旋转方向同向且相切。箱体2为长方体形状,进风口1为长方形结构,可选的,进风口1面积占箱体2顶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包括箱体(2),所述的箱体(2)上设置进风口(1),所述的箱体(2)内设置风机单元(3)和送风通道(4),所述的送风通道(4)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3)的底部侧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单元(5)和调节单元(6),/n所述的送风单元(5)与送风通道(4)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4)远离风机单元(3)的端部,所述的风机单元(3)经送风通道(4)为送风单元(5)间歇送风,并在送风单元(5)内形成涡环气流,/n所述的调节单元(6)与送风单元(5)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5)底部,所述的调节单元(6)用于调节送风单元(5)的送风方向和送风角度,实现涡环送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包括箱体(2),所述的箱体(2)上设置进风口(1),所述的箱体(2)内设置风机单元(3)和送风通道(4),所述的送风通道(4)水平设置在风机单元(3)的底部侧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单元(5)和调节单元(6),
所述的送风单元(5)与送风通道(4)同轴设置,位于送风通道(4)远离风机单元(3)的端部,所述的风机单元(3)经送风通道(4)为送风单元(5)间歇送风,并在送风单元(5)内形成涡环气流,
所述的调节单元(6)与送风单元(5)连接,设置在送风单元(5)底部,所述的调节单元(6)用于调节送风单元(5)的送风方向和送风角度,实现涡环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机单元(3)包括风机(3-1),所述的风机(3-1)包括间隔设置的叶片(3-1-1)和凹槽(3-1-2),所述的叶片(3-1-1)的外表面积与所述的送风通道(4)的进风面积相等,在风机(3-1)转动过程中,所述的叶片(3-1-1)与凹槽(3-1-2)相继对送风通道(4)进行密封和通风,实现间歇送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单元(5)包括依次设置的均流装置(5-1)、送风空腔(5-2)和送风口(5-3),所述的均流装置(5-1)设置在送风通道(4)内,所述的送风空腔(5-2)的径向直径逐渐沿送风方向逐渐减小,送风通道(4)内的风依次通过均流装置(5-1)送入送风空腔(5-2),然后从送风口(5-3)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单元(6)包括支撑板(6-1)、第一调节件(6-2)、固定轴(6-3)、旋转台(6-4)、第二调节件(6-5)和滑动连接件(6-6),所述的支撑板(6-1)固定在送风单元(5)下方,所述的第一调节件(6-2)和固定轴(6-3)分别沿轴向设置在支撑板(6-1)上,固定轴(6-3)上水平设置旋转台(6-4),所述的第二调节件(6-5)和滑动连接件(6-6)设置在旋转台(6-4)上,所述的滑动连接件(6-6)与送风单元(5)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涡环送风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智翔王怡翟超赵同同王宏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