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385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包括支撑板、支撑架和声光照明引导器,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装有防滚支架,所述支撑板中间区域为人员躺卧区,所述支撑架位于支撑板的底端,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位于支撑板的前端,所述防滚支架呈弯折状,并通过第二支撑轮与管道内壁接触,所述支撑板下端通过第一连接杆与向心偏轮连接,且使向心偏轮与管道内壁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防侧翻的功能,并且装有安全保护装置,安全性能良好,在隧道发生坍塌事故时,施工人员能够借助管道应急逃生车进行快速的救援逃生。

An emergency escape vehicle in pipe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
本技术涉及管道内逃生设备
,具体为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的日渐成熟,复杂多变地质条件的隧道相关设计理论和修筑工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坍塌事故时有发生,施工安全问题也异常严峻。目前国内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逃生避险多采用在二衬及掌子面之间布设逃生管道。由于隧道断面设计施工的需要,逃生管道口径往往控制在800mm左右,故建设施工人员在紧急逃生时只能采用匍匐在逃生车上,用手滑动逃生车进行逃生,且逃生管受隧道地面高低不平的影响容易上下错位,严重影响逃生速度,无形之中增加了伤亡概率,故需对现有的逃生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进一步提高隧道施工逃生几率。但传统的逃生车容易在管道内发生侧翻,且缺少稳固装置,可能造成人员的二次伤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隧道管道施工实际问题,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能够避免现有管道逃生设备设计的缺陷,具备防侧翻和安全可靠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支撑架和声光照明引导器,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装有防滚支架,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装有防侧翻的向心偏轮,所述向心偏轮与管道内壁接触,所述支撑板的中间区域为人员躺卧区,所述支撑架位于支撑板的底端,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位于支撑板的前端。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为方形,支撑板底部装有第一支撑轮,所述第一支撑轮分布于支撑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轮与管道内壁接触。优选的,所述向心偏轮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支撑板的下端相连,且第一连接杆呈弯折状,使向心偏轮与第一支撑轮的夹角为30-45度。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可伸缩安装于支撑板的内部空腔内,所述支撑架成L型结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空腔内固定设有第一磁性挡块和第二磁性挡块,所述支撑架的竖直段设置在第一磁性挡块和第二磁性挡块之间。优选的,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包括LED照明灯和报警器,所述LED照明灯和报警器与电源装置电性连接,并通过电源开关控制其通断。优选的,所述电源装置安装在支撑板的前端,且所述电源装置采用可拆装式蓄电池。优选的,所述防滚支架为立柱式,下端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于支撑板,上端呈弯折状且通过第二支撑轮与管道内壁接触。优选的,所述人员躺卧区装有安全固定带和头部保护装置。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固定挂钩,前端设有一个牵引挂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管道内应急逃生车通过设置在支撑板下部的支撑轮及向心偏轮的移动,并且通过支撑板上部的防滚支架的第二支撑轮与管道内壁滚动接触,可以实现逃生车在管道内防侧翻的功能,保障逃生人员安全。2、该管道内应急逃生车通过设置声光照明引导器,可以对逃生管道内进行实时照明,外部救援人员可以通过报警器声音精准定位逃生者所处的位置,可以实现及时救援的功能。3、该管道内应急逃生车通过设置头部保护装置和人员躺卧区,可以实现在逃生过程中更好的保护逃生者的人身安全的功能,提高逃生救援成功率。4、该管道内应急逃生车通过设置支撑架的拉伸,可以有效的保持逃生者的身体平衡和舒适度,收缩后可以有效节省支撑架的占用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与管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的侧视图。图中:1、支撑板;2、支撑架;3、防滚支架;4、第一支撑轮;5、向心偏轮;6、第二支撑轮;7、人员躺卧区;8、固定挂钩;9、声光照明引导器;10、电源装置;11、收缩把手;12、牵引挂钩;13、头部保护装置;14、第一磁性挡块;15、管道内壁;16、第一连接杆;17、空腔;18、脚踝卡扣;19、第二磁性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左”、“右”、“上”、“下”、“外”、“内”、“竖直”、“水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包括支撑板1、支撑架2及防滚支架3;所述支撑板1包括人员躺卧区7、头部保护装置13、声光照明引导器9、电源装置10、固定挂钩8及牵引挂钩12,所述支撑架2设置于支撑板1的空腔17内,所述防滚支架3设置于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所述防滚支架3的上端呈弯折状,且通过第二支撑轮6与管道内壁15接触;所述支撑板1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轮4且与管道内壁15接触;所述支撑板1下端设有第一连接杆16,所述第一连接杆16呈弯折状并通过向心偏轮5与管道内壁15接触,所述向心偏轮5分布在第一支撑轮4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挂钩8用于连接安全固定带,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9由电源装置10控制;所述牵引挂钩12设置于支撑板1上与支撑架2相对的一侧,所述支撑架2的一侧装有收缩把手11,且所述支撑架2上远离支撑板1的一侧设有脚踝卡扣18,所述支撑架2收缩时其竖直段与空腔17的第一磁性挡块14接触,所述支撑架2拉伸时其竖直段与空腔17的第二磁性挡块19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16呈弯折状,所述第一连接杆16连接向心偏轮5,使向心偏轮5沿着管道内壁15运动,所述向心偏轮5与第一支撑轮4的夹角保持在30-45度,可以使支撑板1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保持平稳;所述防滚支架3分布在支撑板1的两侧,所述防滚支架3上端成弯折状,且通过第二支撑轮6与管道内壁15接触,可以有效防止逃生车在管道内运行时发生翻转滚动,能够使逃生车沿一个方向运行,不会发生左右摇摆和上下震动,保障逃生人员安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设置于支撑板1下端的空腔17内,所述空腔17的内部设有第一磁性挡块14,且外部设有第二磁性挡块19。当应急逃生车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支撑架2收缩于空腔17内,支撑架2的竖直段采用钢材质,此时支撑架2的竖直段与第一磁性挡块14相吸,支撑架2的外侧与支撑板1的侧面保持平齐,可以有效节省支撑架2的占用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架(2)和声光照明引导器(9),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装有防滚支架(3),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装有防侧翻的向心偏轮(5),所述向心偏轮(5)与管道内壁(15)接触,所述支撑板的中间区域为人员躺卧区(7),所述支撑架(2)位于支撑板(1)的底端,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9)位于支撑板(1)的前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架(2)和声光照明引导器(9),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装有防滚支架(3),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装有防侧翻的向心偏轮(5),所述向心偏轮(5)与管道内壁(15)接触,所述支撑板的中间区域为人员躺卧区(7),所述支撑架(2)位于支撑板(1)的底端,所述声光照明引导器(9)位于支撑板(1)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为方形,支撑板(1)的底部装有第一支撑轮(4),所述第一支撑轮(4)分布于支撑板(1)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轮(4)与管道内壁(15)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心偏轮(5)通过第一连接杆(16)与支撑板(1)的下端相连,且第一连接杆(16)呈弯折状,使向心偏轮(5)与第一支撑轮(4)的夹角为30-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应急逃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可伸缩安装于支撑板(1)的内部空腔(17)内,所述支撑架(2)成L型结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根平林艺斌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