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212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它包括横向机动车道、纵向机动车道、横向非机动车道、纵向非机动车道以及跨江桥梁;位于横向机动车道和纵向机动车道交汇处下方设有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在桥梁下方设有非机动车跨江通道,非机动车跨江通道与非机动车交汇室相互连接;横向机动车道、纵向机动车道通过引桥结构与跨江桥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优化了引桥的位置关系,使车辆在上桥的时候,能够更为顺畅,提高了机动车的通过性;2在跨江桥梁的桥面下方设置了非机动车跨江通道,实现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独立通行;3设置了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为一个超大空间,各个方向的非机动车在该空间能够及时调整方向。

Pedestrian and vehicle diversion a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structure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
本技术涉及桥梁系统,特别是一种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
技术介绍
目前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城市均是依水而建,所以城市内必然会出现较多的跨江大桥,为了保证江河的通航,现阶段的跨江大桥都会如下问题:1、坐车上、下桥的时候要绕一大圈才能实现转向,即大部分引桥结构设计存在缺陷;2、步行或骑车过个桥要走很长的路才找到上桥的辅道,而且桥面非机动车道一般较窄,步行人员、非机动车经常共道而行,影响同行;由于辅道设置较偏,也导致一些骑电动车、自行车铤而走险直接在机动车道上骑行过桥,也因此提高了车祸的发生率;3、现阶段城市对于江河两岸均进行了开发,江河两岸均修建了江滨步道,用来市民健身和欣赏江景,但是还没有一个针对江上的步行道路项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跨江大桥在设计时多考虑机动车道而忽略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导致人行道机动车道较窄,无法实现休闲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通过性的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它包括横向机动车道1:分设于河流两岸的机动车道;纵向机动车道2:与横向机动车道1相交的机动车道;横向非机动车道3: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两侧的非机动车道;纵向非机动车道4:位于纵向机动车道2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跨江桥梁5:连接河流两岸并用于机动车通过的桥梁结构;还包括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交汇处下方的架空结构,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与横向非机动车道3和纵向非机动车道4联通;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位于跨江桥梁5的桥面下方并跨江桥梁5固定连接的平台结构,所述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与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相互连接;引桥系统: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通过若干引桥与跨江桥梁5连接;各引桥的名称以及连接关系如下:以横向机动车道1呈东西走向、纵向机动车道2以及跨江桥梁5呈南北走向为准;河流南岸: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西向东的车道为正横向机动车道11,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东向西的车道为逆横向机动车道12;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纵向机动车道21,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纵向机动车道22,跨江桥梁5上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桥梁机动车道51,跨江桥梁5上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桥梁机动车道52;正直行引桥81:以行车方向为准,正直行引桥81始端连接正纵向机动车道21,末端连接正桥梁机动车道51;逆直行引桥82:以行车方向为准,逆直行引桥82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末端连接于逆纵向机动车道22;正左转引桥83: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左转引桥83:的始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左侧车道;逆左转引桥84: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左转引桥84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正右转引桥85: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右转引桥85的始端连接于逆横向机动车道12的右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右侧车道;逆右转引桥86: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右转引桥86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右侧车道,末端连接于逆横向机动车道12的右侧车道;河流两岸引桥系统的结构以跨江桥梁5的中心点呈旋转对称或镜像对称。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优化了引桥的位置关系,使车辆在上桥的时候,能够更为顺畅,提高了机动车的通过性;2在跨江桥梁的桥面下方设置了非机动车跨江通道,实现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独立通行。3由于跨江桥梁的桥面下方为整个完成空间的跨江通道,其宽度与跨江桥梁相仿,所以除了能够使用非机动车通行,空余区域还能作为用于休闲观光的区域。4设置了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为一个超大空间,各个方向的非机动车在该空间能够及时调整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非机动车跨江通道和跨江桥梁桥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4通行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非机动车跨江通道与桥墩的位置关系图。标号说明:1横向机动车道、11正横向机动车道、12逆横向机动车道、2纵向机动车道、21正纵向机动车道、22逆纵向机动车道、3横向非机动车道、4纵向非机动车道、5跨江桥梁、51正桥梁机动车道、52逆桥梁机动车道、53桥墩、6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7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1通行平台、711钢结构框架、712上钢板、713下钢板、714加强筋、72横向支撑件、73竖向连接件、731钢连杆、732上连接结构、733下连接结构、81正直行引桥、82逆直行引桥、83正左转引桥、84逆左转引桥、85正右转引桥、86逆右转引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的实施例示意图,它包括横向机动车道1:分设于河流两岸的机动车道;纵向机动车道2:与横向机动车道1相交的机动车道;横向非机动车道3: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两侧的非机动车道;纵向非机动车道4:位于纵向机动车道2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跨江桥梁5:连接河流两岸并用于机动车通过的桥梁结构;还包括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交汇处下方的架空结构,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与横向非机动车道3和纵向非机动车道4联通;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位于跨江桥梁5的桥面下方并跨江桥梁5固定连接的平台结构,所述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与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相互连接;引桥系统: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通过若干引桥与跨江桥梁5连接;各引桥的名称以及连接关系如下:以横向机动车道1呈东西走向、纵向机动车道2以及跨江桥梁5呈南北走向为准;河流南岸: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西向东的车道为正横向机动车道11,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东向西的车道为逆横向机动车道12;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纵向机动车道21,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纵向机动车道22,跨江桥梁5上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桥梁机动车道51,跨江桥梁5上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桥梁机动车道52;正直行引桥81:以行车方向为准,正直行引桥81始端连接正纵向机动车道21,末端连接正桥梁机动车道51;逆直行引桥82:以行车方向为准,逆直行引桥82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末端连接于逆纵向机动车道22;正左转引桥83: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左转引桥83的始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左侧车道;逆左转引桥84: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左转引桥84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正右转引桥85: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右转引桥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它包括/n横向机动车道(1):分设于河流两岸的机动车道;/n纵向机动车道(2):与横向机动车道(1)相交的机动车道;/n横向非机动车道(3):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两侧的非机动车道;/n纵向非机动车道(4):位于纵向机动车道(2)两侧的非机动车道;/n跨江桥梁(5):连接河流两岸并用于机动车通过的桥梁结构;/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交汇处下方的架空结构,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与横向非机动车道(3)和纵向非机动车道(4)联通;/n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位于跨江桥梁(5)的桥面下方并跨江桥梁(5)固定连接的平台结构,所述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与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相互连接;/n引桥系统: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通过若干引桥与跨江桥梁(5)连接;/n各引桥的名称以及连接关系如下:以横向机动车道(1)呈东西走向、纵向机动车道(2)以及跨江桥梁(5)呈南北走向为准;河流南岸: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西向东的车道为正横向机动车道(11),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东向西的车道为逆横向机动车道(12);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纵向机动车道(21),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纵向机动车道(22),跨江桥梁(5)上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桥梁机动车道(51),跨江桥梁(5)上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桥梁机动车道(52);/n正直行引桥(81):以行车方向为准,正直行引桥(81)始端连接正纵向机动车道(21),末端连接正桥梁机动车道(51);/n逆直行引桥(82):以行车方向为准,逆直行引桥(82)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末端连接于逆纵向机动车道(22);/n正左转引桥(83):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左转引桥(83)的始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左侧车道;/n逆左转引桥(84):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左转引桥(84)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n正右转引桥(85):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右转引桥(85)的始端连接于逆横向机动车道(12)的右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右侧车道;/n逆右转引桥(86):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右转引桥(86)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右侧车道,末端连接于逆横向机动车道(12)的右侧车道;/n河流两岸引桥系统的结构以跨江桥梁(5)的中心点呈旋转对称或镜像对称;/n所述正左转引桥(83)穿过逆直行引桥(82)下方,逆左转引桥(84)经过正直行引桥(81)上方;/n或者,正左转引桥(83)经过逆直行引桥(82)上方,逆左转引桥(84)穿过正直行引桥(81)下方;/n所述的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包括通行平台(71)、设置于跨江桥梁(5)桥墩处的横向支撑件(72)以及连接跨江桥梁(5)桥面和通行平台(71)的竖向连接件(73);/n所述横向支撑件(72)为固定于桥墩上并向桥墩外周呈辐射状延伸的钢结构支撑件,所述通行平台(71)架设于刚结构支撑件上;/n所述竖向连接件(73)包括钢连杆(731)以及位于钢连杆(731)两端的上连接结构(732)和下连接结构(733),上连接结构(732)连接于跨江桥梁(5)桥面,下连接结构(733)连接于通行平台(71)。/n...

【技术特征摘要】
1.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它包括
横向机动车道(1):分设于河流两岸的机动车道;
纵向机动车道(2):与横向机动车道(1)相交的机动车道;
横向非机动车道(3):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两侧的非机动车道;
纵向非机动车道(4):位于纵向机动车道(2)两侧的非机动车道;
跨江桥梁(5):连接河流两岸并用于机动车通过的桥梁结构;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位于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交汇处下方的架空结构,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与横向非机动车道(3)和纵向非机动车道(4)联通;
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位于跨江桥梁(5)的桥面下方并跨江桥梁(5)固定连接的平台结构,所述非机动车跨江通道(7)与非机动车地下交汇室(6)相互连接;
引桥系统:横向机动车道(1)和纵向机动车道(2)通过若干引桥与跨江桥梁(5)连接;
各引桥的名称以及连接关系如下:以横向机动车道(1)呈东西走向、纵向机动车道(2)以及跨江桥梁(5)呈南北走向为准;河流南岸: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西向东的车道为正横向机动车道(11),横向机动车道(1)中由东向西的车道为逆横向机动车道(12);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纵向机动车道(21),纵向机动车道(2)中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纵向机动车道(22),跨江桥梁(5)上由南向北的车道为正桥梁机动车道(51),跨江桥梁(5)上由北向南的车道为逆桥梁机动车道(52);
正直行引桥(81):以行车方向为准,正直行引桥(81)始端连接正纵向机动车道(21),末端连接正桥梁机动车道(51);
逆直行引桥(82):以行车方向为准,逆直行引桥(82)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末端连接于逆纵向机动车道(22);
正左转引桥(83):以行车方向为准,正左转引桥(83)的始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桥梁机动车道(51)的左侧车道;
逆左转引桥(84):以行车方向为准,逆左转引桥(84)的始端连接于逆桥梁机动车道(52)的左侧车道,末端连接于正横向机动车道(11)的左侧车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吴谊郑晓琴张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莆田华侨中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