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渗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4052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4:53
一种渗碳装置(A),具备:炉体(1),对被处理物进行容纳;多个加热器(4a),设置在炉体内;多个保护部件(4b),覆盖多个加热器;渗碳气体供给部(13),将渗碳气体供给至炉体内;惰性气体供给部,将惰性气体供给至加热器与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中;空气供给部,将燃尽用的空气供给至加热器与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Carburiz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渗碳装置
本公开内容涉及渗碳装置。本申请基于2017年9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18620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有关渗碳装置中的燃尽。即,在对被处理物进行渗碳处理的情况下,由渗碳气体引起的碳成分(即煤)附着在渗碳装置的内部,燃尽是通过将空气导入渗碳装置内来使附着在渗碳装置的内部(特别是加热器等)的碳(煤)燃烧并去除的处理。另外,除了专利文献1以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这样的燃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58305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7-1319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由于燃尽是在对使用了渗碳装置的被处理物进行渗碳处理的间歇进行的,所以燃尽可能成为使渗碳装置的工作效率(即被处理物的处理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渗碳装置的操作员有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燃尽的时间和次数这样的要求。特别地,由于渗碳装置的加热器的表面温度高于其他零件,因此碳(煤)的附着比其他零件更显著。因此,由于碳(煤)对加热器的附着,容易使渗碳装置的工作效率(被处理物的处理效率)降低。本公开内容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或者防止碳(煤)对加热器的附着。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本公开内容的一方案的渗碳装置具备:炉体,容纳被处理物;多个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炉体内;多个保护部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器;渗碳气体供给部,将渗碳气体供给至所述炉体内;惰性气体供给部,将惰性气体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空气供给部,将燃尽用的空气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在上述一方案的渗碳装置中,所述多个加热器可以为在所述炉体内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以在垂直方向上夹着所述被处理物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一方案的渗碳装置中,所述多个加热器可以为在所述炉体内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以在水平方向上夹着所述被处理物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一方案的渗碳装置中,所述加热器为第1端连接至电源、第2端接地的电加热器,所述惰性气体供给部可以构成为从所述第1端朝向所述第2端供给惰性气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公开内容,由于将惰性气体供给到加热器与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可以抑制或者防止碳(煤)对加热器的附着。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的渗碳装置的正剖视图。图2A是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上电极部的侧剖视图。图2B是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上电极部的俯视剖视图。图3A是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下电极部的侧剖视图。图3B是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下电极部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渗碳装置A具备:腔室1、隔热容器2、炉床3、多个加热器单元4、上电极部5、上接地部6、下电极部7、下接地部8、渗碳气体管9、排气管10、气体供给部11、气体回收部12以及渗碳气体供给部13等。这些构成要素中,腔室1相当于本公开内容的炉体。此外,气体供给部11相当于本公开内容的惰性气体供给部以及空气供给部。渗碳装置A对容纳于腔室1内的被处理物X实施渗碳处理。即,渗碳装置A将被处理物X加热至超过500℃的高温,并且使渗碳室处于渗碳气体气氛,从而使碳(碳原子)渗入被处理物X的表面,形成规定深度的渗碳层。另外,渗碳装置A的处理对象即被处理物X是因渗碳层而表面硬度上升的金属零件。腔室1是长方体形状的主体容器(金属制容器),在一侧面(图1中前侧的面)设置有开闭门(图示省略)。此外,腔室1电气接地(接地)。隔热容器2设置在腔室1内,具有长方体形状,由规定的具有隔热性能的隔热材料(陶瓷材料)形成。隔热容器2的内部空间(长方体空间)是容纳被处理物X的渗碳室P。炉床3是载置被处理物X的载置台,配置于隔热容器2的内侧且下部。炉床3由氧化铝等陶瓷材料形成。在上述的开闭门的内侧设置有形成隔热容器2的一侧面的隔热板。即,隔热容器2由设置于开闭门的内侧的开闭自如的隔热板以及固定设置的5个隔热板构成。在渗碳装置A中,通过打开设置于图1的前侧的开闭门,将被处理物X容纳于渗碳室P。在此,图1中的左右方向是渗碳装置A即腔室1以及隔热容器2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是渗碳装置A的高度方向,此外,与图1中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渗碳装置A的深度方向。多个加热器单元4是具有规定长度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以在垂直方向上夹着被处理物X的方式上下地配置。即,如图1所示,多个加热器单元4以轴线方向为渗碳装置A(腔室1以及隔热容器2)的宽度方向的姿势配置于隔热容器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如图2A、图2B以及图3A、图3B所示,加热器单元4隔开规定间隔设置于渗碳装置A(腔室1以及隔热容器2)的深度方向。此外,如图2A、图2B所示,加热器单元4在隔热容器2内的上部(渗碳室P的上部)的深度方向设置有7根,此外如图3A、图3B所示,在隔热容器2内的下部的深度方向设置有8根。设置于渗碳室P的上部的7根加热器单元4为上部加热器单元4A。上部加热器单元4A的第1端(左端)由上电极部5支承,第2端(右端)由上接地部6支承。设置于渗碳室P的下部的8根加热器单元4为下部加热器单元4B。下部加热器单元4B的第1端(左端)由下电极部7支承,第2端(右端)由下接地部8支承。加热器单元4(上部加热器单元4A以及下部加热器单元4B)各自具备加热器主体4a以及保护管4b。加热器主体4a中位于上电极部5或者下电极部7侧的第1端连接至电源,此外位于上接地部6或者下接地部8侧的第2端接地。加热器主体4a是通过从电源向第1端通电而发热的圆柱状的电加热器(电阻发热体),例如是陶瓷制的陶瓷加热器或者石墨制的石墨加热器。另外,加热器主体4a相当于本公开内容的加热器,保护管4b相当于本公开内容的保护部件。保护管4b是具有比加热器主体4a的直径更大的内径的陶瓷制的圆管状部件(直管),以覆盖加热器主体4a的方式设置。保护管4b的内表面与加热器主体4a的表面是呈同心状且隔开规定间隔而平行对置的圆环状面与圆柱状面。另外,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惰性气体G或者燃尽用的压缩空气K在保护管4b的内表面与加热器主体4a的表面之间流通。如图1以及图2A、图2B所示,上电极部5是机械地支承上部加热器单元4A的第1端(左端)的结构体,以将7个上部加热器单元4A的第1端(左端)作为整体而覆盖的方式设置于腔室1的左上部。上电极部5具备包围部件5a以及7个承托部件5b等。包围部件5a是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金属部件,以将7个上部加热器单元4A的第1端(左端)作为整体而包围的方式设置于腔室1的左上部。包围部件5a的内部即容纳7个上部加热器单元4A的第1端(左端)的空间为大致密闭空间,是从气体供给部11供给惰性气体G或者燃尽用的压缩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炉体,容纳被处理物;/n多个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炉体内;/n多个保护部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器;/n渗碳气体供给部,将渗碳气体供给至所述炉体内;/n惰性气体供给部,将惰性气体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n空气供给部,将燃尽用的空气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7 JP 2017-1862061.一种渗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炉体,容纳被处理物;
多个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炉体内;
多个保护部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器;
渗碳气体供给部,将渗碳气体供给至所述炉体内;
惰性气体供给部,将惰性气体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
空气供给部,将燃尽用的空气供给至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碳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胜俣和彦三塚正敏坂本治永田乔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IHI机械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