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3524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对车辆在车站以及行驶途中的监控,对超载车辆进行锁死,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同时,将违规的车辆登记入库,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车主的安全驾驶训练,避免因超载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A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road passenger 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素质和法律意识有了整体提高,长途客车超载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当遇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期间,由于公路客运承担了约80%的旅客出行量,导致很多旅客一票难求。一方面,旅客为了顺利出行不得不选择乘坐超载车辆;另一方面,客车车主为了赚取利润,也选择超载行驶以及客车拉货现象。由于超载造成的交通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目前相关法律和条例规定严禁长途客车的旅客中途上/下车,且客车出站时都会经过严格的检查,一般客车出站时不会超载。但是很多车主置法律条例不顾,允许旅客中途上/下车,以及中途私自拉货,进而导致客车超载。当前,针对客车超载现象一般是通过交警等监管人员现场检查发现,此类方法效率不高,且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超载行为的发生。因此,一旦在中途有旅客上车造成超载,监控中心很难及时的获取相关信息。同时,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智能化的方法对长途客车超载的情况进行精准高效、快速及时的检测和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随着北斗高精度定位、无线通信、语音识别处理、大数据应用及先进的重量和计数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上述成熟的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到长途客车超载的检测和识别中,不失为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针对当前长途客车由于中途旅客上车造成超载的现象,无法及时、准确的识别并传输至监控中心,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无法正常启动和行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检测车辆上有无物品装车;在行驶途中,若有物品装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说明客车违规拉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和有无物品装车,包括:检测车载重量和车门计数是否变化;若车载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上车;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下车;若车辆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有物品装车;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无乘客上/下车且无物品装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车辆自动锁死后,乘客下车,直至人数不大于车载人数阈值,则车辆自动解除锁死,可正常启动、行驶;远端的监控中心与车辆实时通信并进行数据交互,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并加入黑名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统计不同道路客运通道上的不同时段的乘客数量;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待乘车的乘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系统,包括:车辆端,用于: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控制车辆自动锁死;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无法正常启动和行驶;监控中心,用于:接收所述车辆端的乘客上/下车检测结果,并实时接收车辆信息和位置;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接收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并将违规车辆加入黑名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辆端,还用于:检测车辆上有无物品装车;在行驶途中,若有物品装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所述监控中心,还用于:接收所述车辆端的有无物品装车检测结果;在行驶途中,若有物品装车,则接收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并将违规车辆加入黑名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辆端包括:车载重量传感器和车载计数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载重量和车门计数是否变化;若车载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上车;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下车;若车辆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有物品装车;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无乘客上/下车且无物品装车;车载北斗定位装置,用于:获取车辆的位置信息;车载控制器,用于: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控制车辆自动锁死;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在行驶途中,若有物品装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车载无线通信装置,用于:将车辆信息、位置信息、乘客上/下车检测结果、有无物品装车检测结果、是否超载、是否锁死发送至所述监控中心;车载语音系统,用于:用于车辆与监控中心之间的语音传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载控制器,还用于:当车辆自动锁死后,乘客下车,直至人数不大于车载人数阈值,则车辆自动解除锁死,可正常启动、行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载重量传感器、车载计数传感器和车载北斗定位装置,还用于:统计不同道路客运通道上的不同时段的乘客数量;所述车载无线通信装置,还用于:将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监控中心;所述监控中心,还用于: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待乘车的乘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对车辆在车站以及行驶途中的监控,对超载车辆进行锁死,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同时,将违规的车辆登记入库,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车主的安全驾驶训练,避免因超载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系统的框架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用于实现客车等车辆超载及乘客中途上下车的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和车辆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其包括:S1、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和/或有无物品装车;具体为:检测车载重量和车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n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n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n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
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
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
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车辆上有无物品装车;
在行驶途中,若有物品装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和有无物品装车,包括:
检测车载重量和车门计数是否变化;
若车载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上车;
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变化,则判断乘客下车;
若车辆重量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有物品装车;
若车辆重量未增加且车门计数未变化,则判断无乘客上/下车且无物品装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车辆自动锁死后,乘客下车,直至人数不大于车载人数阈值,则车辆自动解除锁死,可正常启动、行驶;
远端的监控中心与车辆实时通信并进行数据交互,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并加入黑名单。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统计不同道路客运通道上的不同时段的乘客数量;
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待乘车的乘客。


6.一种用于道路客运客流量智能监测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端,用于:
检测车辆上的乘客上/下车;
基于乘客的上/下车人数判断是否超载;
在车站内,若乘客人数超载,则控制车辆自动锁死;
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记录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且若乘客人数超载,则车辆自动锁死;
监控中心,用于:
接收所述车辆端的乘客上/下车检测结果,并实时接收车辆信息和位置;
在行驶途中,若有乘客上/下车,则接收违规车辆信息和位置,并将违规车辆加入黑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宇奇李斌汪林刘冬梅王晶谷丽莎宋艳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