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主要包括保护壳、驱动模块、以及设置在保护壳内的上电极、下电极、液晶取向层和液晶。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灌注液晶之后,可以使得里面的液晶分子按照均匀弧形柱状填充空间而均匀分布,之后通过取向作用使液晶分子按照实验研究所需要的方向进行取向排列,这样会使得在未加外电场的时候,液晶分子会有一定的偏转角度。如此以来,后续需要进行更大范围变焦时,液晶分子需要通过外加电压去转动更大的角度,在已有一定偏转角度液晶分子的基础上增加角度,会使所加的外部电场的电压会相对降低,也就是说相对平行板变焦液晶透镜而言,水平液晶分子转过相同度数需要施加的电压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要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透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弧形柱状空腔结构、沿弧形柱状空腔敷设的弧形柱状电极的焦距可变液晶透镜。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对于透镜特别是焦距可调透镜也有了更多且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传统透镜焦距是单一固定的,因此传统的变焦系统都是又多个焦距不同的单一焦距的透镜组合而成,并且需要进行机械的调焦。这样的变焦系统缺点众多,如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且操作要求高、制作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更令人不满意的是它的调焦范围有限,不能满足众多工作的调焦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而电控变焦液晶透镜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变焦透镜或者变焦系统的诸多问题。电控变焦液晶透镜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电控双折射效应),即通过施加电场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使对应的非寻常光的折射率ne连续变化到寻常光的折射率no,通过电压控制盒内液晶分子的取向,改变折射率,相应地也就调节了焦距,达到实现透镜功能的目的。具体而言是因为液晶具有晶体的各异性,即一束光线穿过液晶层时,会分成两束偏振方向不同的光线:o光和e光,其中o光是寻常光,e光是非寻常光。o光在液晶中传播时,不管朝哪个方向,折射率都是固定不变的,而e光刚好和o光相反,它的振动方向始终与o光垂直,所以朝不同方向传播时会有不同的折射率。正是由于此,给液晶外加电场,由于某些液晶分子的指向矢有沿电场方向取向的趋势,故随着电压的改变,液晶分子的指向矢偏转角度也就会随之改变,在同一方向的等效折射率会不同,从而可形成梯度折射率,当偏振光射入时,会使偏振光形成汇聚或发散的效果。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综合,才使得液晶透镜具有电控变焦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发生转向,从而使通过透镜的偏振光线产生折射达到聚焦效果,实现电控变焦,变焦的范围可以通过电压大小去控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这也使得变焦透镜的结构更加简单且小型化,制作简易且成本低,变焦灵活且变焦级数多,使得变焦更加方便精准且细腻。这也使得电控变焦液晶透镜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进而应用广泛而丰富,在很多领域已相继取代了传统变焦透镜。现今研究出的变焦液晶透镜的种类很多,而且在应用领域和功能上也不断在扩展。如在科学研究领域有很多的变焦液晶透镜:单圆孔电极型、条形电极型、圆环-圆盘电极型、单、双层型液晶透镜等等;医学领域的光场显微镜液晶透镜、内窥镜液晶透镜等等;娱乐生活中的3D显示型液晶透镜、裸眼3D液晶透镜显示器件等等。液晶透镜在众多领域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液晶透镜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善,所以其进一步应用也有一定的限制。现今许多研究人员遇到和一直在改善的是变焦液晶透镜的驱动电压过大、调焦范围不够大和响应速度不够快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驱动电压更低、响应速度更快、结构更优的变焦液晶透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主要包括保护壳、驱动模块、以及设置在保护壳内的上电极、下电极、液晶取向层和液晶。所述保护壳采用弧状拱形结构设计,横截面为中空的环状,保护壳内还设有用于灌注液晶的空腔。所述上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的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上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下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下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液晶取向层分别设置在上电极和下电极上,与上电极和下电极固定连接。所述液晶将保护壳内的空腔填满;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上电极和下电极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电极上还设有用于产生不均匀电场的圆孔,所述圆孔设置在下电极的中心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壳采用透光率高的玻璃材料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液晶采用向列相液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均采用透明的氧化铟锌材料制成的圆形电极。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是:本专利技术在已有的平板液晶透镜的基础上,将液晶盒内部灌注液晶的形状由常规的长方体沿某一个方向弯曲一定的幅度而制作成均匀的弧形柱状,在灌注液晶之后,可以使得里面的液晶分子按照均匀弧形柱状填充空间而均匀分布,之后通过取向作用使液晶分子按照实验研究所需要的方向进行取向排列,这样会使得在未加外电场的时候,液晶分子会有一定的偏转角度。如此以来,后续需要进行更大范围变焦时,液晶分子需要通过外加电压去转动更大的角度,在已有一定偏转角度液晶分子的基础上增加角度,会使所加的外部电场的电压会相对降低,也就是说相对平行板变焦液晶透镜而言,水平液晶分子转过相同度数需要施加的电压比本专利技术要大。进一步来讲,这也就相对提高了变焦透镜的响应速度。同时改变以往的平板-圆孔电极为沿着弧形柱状空腔上下外壁敷设的弧形-圆孔电极,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透镜的整体体积,使液晶透镜进一步往小型化发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采用均匀弧形柱状填充液晶透镜,可在液晶分子具有一定角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驱动电压使其转向,从而可以使其达到与平板液晶变焦透镜分子所转动相同角度时驱动电压更低,从而也就会相应地提高透镜的响应速度。(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相对于以往的平板液晶透镜而言,在液晶分子上相当于进行了一个偏转角度的预处理,从而使得其在驱动电压上有所降低,也对液晶透镜的响应速度会有所改善;同时相当于一些凹液晶透镜或者凸液晶透镜而言,可以解决凹凸液晶透镜在中部和两端存在液晶分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光线的透过聚焦,也能减弱或消除由于液晶分布不均与而造成聚焦效果差、成像畸变与色散等问题。而电极的改变,也能够使得透镜整体的体积更加的小型化。(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在制作方面结构简单,电极设计以及液晶灌注、封盒等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沿用以往现有成熟的方法和手段,为透镜的制作解决了诸多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晶分子折射率椭球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的施加电压前后对光线的折射程度示意图。图5是现有常见的平面式/平板式液晶透镜在施加电压前后的对光线的折射程度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上电极,2-下电极,3-液晶取向层,4-保护壳,5-液晶,6-驱动模块,7-圆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主要包括保护壳4、驱动模块6、以及设置在保护壳4内的上电极1、下电极2、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驱动模块、以及设置在保护壳内的上电极、下电极、液晶取向层和液晶;所述保护壳采用弧状拱形结构设计,横截面为中空的环状,保护壳内还设有用于灌注液晶的空腔;所述上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的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上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下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下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液晶取向层分别设置在上电极和下电极上,与上电极和下电极固定连接;所述液晶将保护壳内的空腔填满;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上电极和下电极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弧形柱状空腔与电极的可变焦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驱动模块、以及设置在保护壳内的上电极、下电极、液晶取向层和液晶;所述保护壳采用弧状拱形结构设计,横截面为中空的环状,保护壳内还设有用于灌注液晶的空腔;所述上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的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上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下电极设置在保护壳空腔内,位于空腔的下壁上,并沿空腔弧形布置;所述液晶取向层分别设置在上电极和下电极上,与上电极和下电极固定连接;所述液晶将保护壳内的空腔填满;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上电极和下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海明,肖红周,唐常钦,苏树钊,谢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