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8366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包括包括停车区域、通道区域、二层固定外架、停车导轨、通道导轨、搬运车、下层载车板、上层载车板、二层活动外架、换向装置,通过搬运车搬运车辆,所需停车位宽度相对较小,且实现上/下两层停车;通道区域、停车位安装有导轨,搬运车在换向装置配合下无需拐弯运行即可实现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的转换,运行效率高,道路无需考虑转弯半径从而能够容纳更多停车位。导轨、换向装置、下层载车板、上层载车板、二层固定外架、二层活动外架的制作、安装成本极低,几乎无需维护;搬运车摊分成本也低;配套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停车载车板预先调度以及取车车辆预先调度,简单、低成本实现车辆自动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停车设施领域,具体涉及通过地面导轨正交的方式实现上/下两层车辆的搬运,目的是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两层停车以及车辆的自动搬运,以有效增加停车位,提高存取车的运行效率。
技术介绍
在机械式停车设备中,两层设备的拥有量最大,并且以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为最多。但是,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的安全性、自动化程度以及运行效率相对较低;传统的仓储类停车设备或者采用AGV搬运车及相关技术,则存在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的缺点。因此,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上/下两层车辆的停放以及提高车辆搬运、存取的自动化程度,以提高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停车便利性,仍然是本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的技术方案,达到简单、低成本、高效、安全实现上/下两层车辆的停放、搬运、存取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停车区域、通道区域、二层固定外架、停车导轨、通道导轨、搬运车、下层载车板、上层载车板、二层活动外架、换向装置。所述停车区域为矩形,地面之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所述停车位纵向平行排列,用于停放车辆,为规格尺寸相同的矩形,长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长度方向尺寸,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方向尺寸;所述停车区域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一个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尺寸,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平行排列的所有停车位的宽度尺寸之和,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所述通道区域为矩形,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一个所述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所述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所述通道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与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重合设置。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个停车位设定为转换车位;所述转换车位与行车车道连接,用于司机驾驶车辆驶入停放以及取出车辆驶离。所述停车区域以及所述通道区域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位于所述搬运车之上的总高度尺寸。很明显,本系统的空间区域的最少单元是一个通道区域加上一个或者两个停车区域。当停车区域的数量为一个,停车区域设置在通道区域的其中一侧,一个停车区域配套使用一个通道区域;当停车区域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停车区域对称设置在通道区域的两侧,两个停车区域共用一个通道区域。当然,这两个停车区域的宽度方向尺寸可以不同,通道区域的宽度尺寸根据最大宽度尺寸的停车区域来确定。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与行车车道的连接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类型一,行车车道的车辆行驶方向与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平行,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的两个车宽方向边线分别与行车车道连接,凸出区间相当于行车车道的一部分,车辆从凸出区间与行车车道的一侧连接处驶入,从另一侧连接处驶离。类型二,行车车道的车辆行驶方向与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平行,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的两个车宽方向边线的其中一个与行车车道连接,车辆从凸出区间与行车车道的连接处驶入以及驶离。类型三,行车车道的车辆行驶方向与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不平行。很明显,类型一无需增加设置任何附属装置,车辆即能够方便地以前进方式驶入或者驶离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类型二的最佳方式是在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的地面下方设置转盘装置,车辆驶入该转盘装置之后,转盘装置水平方向旋转180°,使得车辆能够自动调头驶离。转盘装置属于行业的标准设施。类型三则必须在通道区域的凸出区间的地面下方设置转盘装置,转盘装置根据需要水平方向旋转合适的角度以配合搬运车的运行以及车辆的驶入或驶离。转盘装置属于行业的标准设施。所述二层固定外架包括左框架、右框架;所述左框架、右框架分别紧固安装在所述停车区域除所述转换车位之外的每一个停车位上方的顶部区域,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停车位长度方向的左、右边线相对应;所述左框架、右框架之间形成的内部净空空间能够容纳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所述左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右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右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左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左框架的防坠部件和所述右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上部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与所述停车位的顶部之间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的总高度尺寸。很明显,紧邻的两个停车位的顶部区域的中间的车长方向边线可以只设置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同时作为其中一个二层固定外架的左框架以及另一个二层固定外架的右框架。所述停车导轨以及所述通道导轨的上部为尺寸相同的矩形工作截面;所述矩形工作截面的上部平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为支承面,两侧平面为导向面;即:停车导轨以及通道导轨为工作截面相同的直线导轨。所述停车导轨每个停车位两根,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地面之上,一端位于远离所述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位置,另一端向所述通道区域方向延伸。所述通道导轨为两根,与所述停车导轨的延长线垂直,设置在所述通道区域的地面之上,两端分别位于所述通道区域的端部位置。所述通道导轨与所有的所述停车导轨分别垂直相交,每一根停车导轨与每一根通道导轨的交汇位置形成一个垂直相交的导轨交汇点;所述停车导轨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通道导轨的矩形工作截面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停车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与所述通道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所述搬运车包括主构架、提升装置、举升装置、滚轮装置。所述主构架包括上层框架、左侧框架、右侧框架;所述上层框架水平设置,位于上方位置,上部平面能够支承车辆,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垂直于地面设置,分别紧固连接于所述上层框架的左、右两侧,与所述上层框架形成一个下方为缺口向下的槽状构件;所述槽状构件的宽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宽度尺寸,高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高度尺寸加上需要停放的车辆的高度尺寸,使得所述槽状构件的下方的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一个上部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下层载车板。所述提升装置用于实现所述下层载车板在所述搬运车的主构架下方的内部空间的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包括动力单元、提升部件。所述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构架之上,其动力分别向所述左侧框架一侧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一侧输出,用于驱动所述提升部件。所述提升部件至少为两套,分为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提升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框架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之上,能够同步向上位移以及同步向下位移;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右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左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以及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能够承托所述下层载车板。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输出带动所述两套提升部件的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停车区域、通道区域、二层固定外架、停车导轨、通道导轨、搬运车、下层载车板、上层载车板、二层活动外架、换向装置;/n所述停车区域为矩形,地面之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所述停车位纵向平行排列,用于停放车辆,为规格尺寸相同的矩形,长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长度方向尺寸,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方向尺寸;所述停车区域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一个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尺寸,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平行排列的所有停车位的宽度尺寸之和,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n所述通道区域为矩形,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一个所述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所述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n所述通道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与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重合设置;/n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个停车位设定为转换车位;所述转换车位与行车车道连接,用于司机驾驶车辆驶入停放以及取出车辆驶离;/n所述停车区域以及所述通道区域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位于所述搬运车之上的总高度尺寸;/n所述二层固定外架包括左框架、右框架;所述左框架、右框架分别紧固安装在所述停车区域除所述转换车位之外的每一个停车位上方的顶部区域,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停车位长度方向的左、右边线相对应;所述左框架、右框架之间形成的内部净空空间能够容纳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n所述左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右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右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左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左框架的防坠部件和所述右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上部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与所述停车位的顶部之间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的总高度尺寸;/n所述停车导轨以及所述通道导轨的上部为尺寸相同的矩形工作截面;所述矩形工作截面的上部平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为支承面,两侧平面为导向面;/n所述停车导轨每个停车位两根,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地面之上,一端位于远离所述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位置,另一端向所述通道区域方向延伸;/n所述通道导轨为两根,与所述停车导轨的延长线垂直,设置在所述通道区域的地面之上,两端分别位于所述通道区域的端部位置;/n所述通道导轨与所有的所述停车导轨分别垂直相交,每一根停车导轨与每一根通道导轨的交汇位置形成一个垂直相交的导轨交汇点;所述停车导轨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通道导轨的矩形工作截面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停车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与所述通道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相同;/n所述搬运车包括主构架、提升装置、举升装置、滚轮装置;/n所述主构架包括上层框架、左侧框架、右侧框架;所述上层框架水平设置,位于上方位置,上部平面能够支承车辆,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垂直于地面设置,分别紧固连接于所述上层框架的左、右两侧,与所述上层框架形成一个下方为缺口向下的槽状构件;所述槽状构件的宽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宽度尺寸,高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高度尺寸加上需要停放的车辆的高度尺寸,使得所述槽状构件的下方的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一个上部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下层载车板;/n所述提升装置用于实现所述下层载车板在所述搬运车的主构架下方的内部空间的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包括动力单元、提升部件;/n所述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构架之上,其动力分别向所述左侧框架一侧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一侧输出,用于驱动所述提升部件;/n所述提升部件至少为两套,分为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提升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框架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之上,能够同步向上位移以及同步向下位移;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右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左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以及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能够承托所述下层载车板;/n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输出带动所述两套提升部件的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提升部件同步运行,带动所述支承件垂直上升或者垂直下降,从而承托所述下层载车板垂直上升或者垂直下降;/n所述举升装置用于实现所述上层载车板在所述搬运车上方的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包括上层动力单元、举升部件;/n所述上层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构架之上,用于驱动所述举升部件;所述举升部件能够在所述上层动力单元的驱动下向上位移以及向下位移;所述向下位移的极限位置使得所述举升部件的上部平面的高度低于所述主构架的上层框架的上部平面的高度;所述向上位移的极限位置使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停车区域、通道区域、二层固定外架、停车导轨、通道导轨、搬运车、下层载车板、上层载车板、二层活动外架、换向装置;
所述停车区域为矩形,地面之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所述停车位纵向平行排列,用于停放车辆,为规格尺寸相同的矩形,长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长度方向尺寸,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方向尺寸;所述停车区域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一个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尺寸,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等于平行排列的所有停车位的宽度尺寸之和,定义为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
所述通道区域为矩形,其中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一个所述停车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长方向边线;另外两条相对的边线的长度至少等于所述停车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的尺寸,定义为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
所述通道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与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条车宽方向边线重合设置;
所述停车区域的其中一个停车位设定为转换车位;所述转换车位与行车车道连接,用于司机驾驶车辆驶入停放以及取出车辆驶离;
所述停车区域以及所述通道区域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位于所述搬运车之上的总高度尺寸;
所述二层固定外架包括左框架、右框架;所述左框架、右框架分别紧固安装在所述停车区域除所述转换车位之外的每一个停车位上方的顶部区域,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停车位长度方向的左、右边线相对应;所述左框架、右框架之间形成的内部净空空间能够容纳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
所述左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右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右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左伸入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左框架的防坠部件和所述右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上部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与所述停车位的顶部之间的净空高度大于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的总高度尺寸;
所述停车导轨以及所述通道导轨的上部为尺寸相同的矩形工作截面;所述矩形工作截面的上部平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为支承面,两侧平面为导向面;
所述停车导轨每个停车位两根,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边线的地面之上,一端位于远离所述通道区域的车宽方向边线位置,另一端向所述通道区域方向延伸;
所述通道导轨为两根,与所述停车导轨的延长线垂直,设置在所述通道区域的地面之上,两端分别位于所述通道区域的端部位置;
所述通道导轨与所有的所述停车导轨分别垂直相交,每一根停车导轨与每一根通道导轨的交汇位置形成一个垂直相交的导轨交汇点;所述停车导轨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通道导轨的矩形工作截面在所述导轨交汇点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称的断开的缺口;所述停车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与所述通道导轨的缺口的长度方向尺寸相同;
所述搬运车包括主构架、提升装置、举升装置、滚轮装置;
所述主构架包括上层框架、左侧框架、右侧框架;所述上层框架水平设置,位于上方位置,上部平面能够支承车辆,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垂直于地面设置,分别紧固连接于所述上层框架的左、右两侧,与所述上层框架形成一个下方为缺口向下的槽状构件;所述槽状构件的宽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宽度尺寸,高度净空尺寸大于所述下层载车板的高度尺寸加上需要停放的车辆的高度尺寸,使得所述槽状构件的下方的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一个上部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下层载车板;
所述提升装置用于实现所述下层载车板在所述搬运车的主构架下方的内部空间的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包括动力单元、提升部件;
所述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构架之上,其动力分别向所述左侧框架一侧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一侧输出,用于驱动所述提升部件;
所述提升部件至少为两套,分为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提升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框架以及所述右侧框架之上,能够同步向上位移以及同步向下位移;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右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下方端部位置设置有向所述主构架槽状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左方伸出的支承件;所述左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以及所述右侧提升部件的支承件能够承托所述下层载车板;
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输出带动所述两套提升部件的左侧提升部件和右侧提升部件同步运行,带动所述支承件垂直上升或者垂直下降,从而承托所述下层载车板垂直上升或者垂直下降;
所述举升装置用于实现所述上层载车板在所述搬运车上方的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包括上层动力单元、举升部件;
所述上层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构架之上,用于驱动所述举升部件;所述举升部件能够在所述上层动力单元的驱动下向上位移以及向下位移;所述向下位移的极限位置使得所述举升部件的上部平面的高度低于所述主构架的上层框架的上部平面的高度;所述向上位移的极限位置使得所述举升部件能够托举位于所述主构架的上层框架的上部平面之上的上层载车板到达高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停放上层载车板所需的高度;
所述滚轮装置为对称设置的四套,其中两套设置在所述搬运车的主构架的左侧框架的下方位置,两套设置在所述搬运车的主构架的右侧框架的下方位置;每套滚轮装置包括回转机构、转动机构、滚轮;所述回转机构的作用是使得所述转动机构以及滚轮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框架作水平回转;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转动机构之上;所述转动机构分为驱动类型以及随动类型两种,所述四套滚轮装置其中至少有两套的转动机构为驱动类型;所述驱动类型的转动机构包括电机减速机,所述滚轮由所述电机减速机带动转动,为驱动滚轮;所述随动类型的转动机构无动力带动,所述滚轮为随动滚轮;
所述滚轮装置的滚轮的外缘截面为槽型工作面,其形状、尺寸与所述停车导轨以及所述通道导轨的上部的矩形工作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使得所述滚轮能够得到所述停车导轨以及所述通道导轨的上部的矩形工作截面的支承和约束;
设置在左侧框架下方的滚轮与对应设置在右侧框架下方的滚轮之间的距离尺寸与设置在任一停车位之上的两根停车导轨之间的距离尺寸相匹配,当所述四套滚轮装置的滚轮的滚动方向与停车导轨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四套滚轮装置的滚轮被任一所述停车位的两根停车导轨支承的时候,所述搬运车能够沿所述两根停车导轨作直线位移;设置在所述左侧框架下方的两套滚轮装置的两个滚轮之间的距离尺寸以及设置在所述右侧框架下方的两套滚轮装置的两个滚轮之间的距离尺寸与两根所述通道导轨之间的距离尺寸相匹配,当所述四套滚轮装置的滚轮的滚动方向与所述通道导轨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四套滚轮装置的滚轮分别被两根通道导轨支承的时候,所述搬运车能够沿两根通道导轨作直线位移;
所述下层载车板用于承载车辆,数量与所述停车位的数量相同,但不包括所述转换车位;所述下层载车板为矩形钢结构件,上部平面能够停放车辆,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所述下层载车板以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最左侧边线位置以及最右侧边线位置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搬运车的提升装置的提升部件的支承件相配合的承载部件;所述承载部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支承件的位置相对应,能够在所述搬运车的提升装置的动力单元的驱动下,实现所述下层载车板从地面静置状态转变为所述承载部件被所述支承件承托的离开地面的提升状态;或者,从所述提升状态转变为所述地面静置状态;
所述上层载车板用于承载车辆,数量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的数量相同,为矩形钢结构件,上部平面能够停放车辆,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所述上层载车板以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最左侧边线位置以及最右侧边线位置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的防坠落部件配合的承载部件;所述承载部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防坠落部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层载车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搬运车的举升装置的举升部件的位置相配合的承托部件;在所述搬运车的举升装置的上层动力单元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所述上层载车板从所述搬运车的举升装置的举升部件的承托状态转变为所述承载部件被所述防坠落部件承托的静置状态;或者,从所述承托状态转变为所述静置状态;
所述二层活动外架包括活动外架、外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转换车位的顶部位置;
所述活动外架包括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
所述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分别紧固安装在所述外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之上,位于所述转换车位长度方向的左、右边线位置,能够在所述外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同步作垂直升降;所述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能够容纳停放有车辆的所述上层载车板;
所述左活动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右伸入所述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右活动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向左伸入所述内部空间、防止所述上层载车板往下位移的防坠部件;所述左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的左框架的防坠落部件的设置位置相同;所述右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的右框架的防坠落部件的设置位置相同;所述左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和所述右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上部平面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之上;
所述外升降装置为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转换车位的顶部位置;所述活动部件分为同步运行的两部分,分别紧固安装所述二层活动外架的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所述外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上升极限位置使得所述二层活动外架的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下部平面的高度与所述二层固定外架的左框架、右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下部平面的高度齐平;所述外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下降极限位置使得所述二层活动外架的左活动框架、右活动框架的防坠部件的上部平面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层载车板位于地面静置时的最外侧设置的承载部件的下部平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迅梁崇彦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