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7501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态充电系统,分为供电端和接收端,在所述供电端包括:电源、至少一个发射线圈、供电端工作电路和第一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发射线圈数量相同,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一个所述发射线圈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信号联通;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联通在每个所述发射线圈和电源之间,使电源有选择地向发射线圈供电;在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接收端工作电路、负载和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本申请能够实现被充电设备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充电,可靠性强,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态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尤其涉及动态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除静态无线充电外,还有一种动态无线充电,动态无线充电在路面下方连续铺设发射线圈,利用电磁耦合的原理,给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动态充电。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且接收线圈跟随车辆移动速度通常非常快速,因此,精确、快速的线圈位置检测至关重要。动态无线充电的线圈位置检测常采用红外线、激光、超声波等通用传感器,这类别传感器使用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另外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当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开始耦合时会引起地面发射设备一系列电参数的变化,比如电流、电压以及相位、谐振频率等,通过检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位置。但这种方案需要每个地面发射设备一直处于待机运行状态,且可靠性较差,反应也不及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态充电系统,能够满足车辆行驶途中的充电需要。本专利技术的动态充电系统,分为供电端和接收端,在所述供电端包括:电源、至少一个发射线圈、供电端工作电路和第一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态充电系统,分为供电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供电端包括:电源(0)、至少一个发射线圈(1)、供电端工作电路(2)和第一通信装置(3);其中,/n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与所述发射线圈(1)数量相同,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一个所述发射线圈(1)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2)联通;/n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2)联通在每个所述发射线圈(1)和电源(0)之间,使电源(0)有选择地向发射线圈(1)供电;/n在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4)、接收端工作电路(5)、负载(6)和第二通信装置(7);/n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态充电系统,分为供电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供电端包括:电源(0)、至少一个发射线圈(1)、供电端工作电路(2)和第一通信装置(3);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与所述发射线圈(1)数量相同,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一个所述发射线圈(1)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2)联通;
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2)联通在每个所述发射线圈(1)和电源(0)之间,使电源(0)有选择地向发射线圈(1)供电;
在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4)、接收端工作电路(5)、负载(6)和第二通信装置(7);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信号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信号联通,并且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和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信号联通的强度,与距离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为线圈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为距离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至少具有一个工作朝向,且当所述工作朝向大于等于两个时,每个工作朝向之间彼此垂直;和/或,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至少具有一个工作朝向,且当所述工作朝向大于等于两个时,每个工作朝向之间彼此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7)信号联通时,传递的信号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哲陆钧贺凡波葛俊杰马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