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20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其中,包括底座和吸尘壳体,底座和吸尘壳体之间通过握持手柄相连,吸尘壳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风腔、除尘腔和排风腔,待处理空气由进风腔的进风口进入吸尘壳体中,流经进风腔、除尘腔、排风腔后,由排风腔的排风口排出吸尘壳体,排风腔设置在吸尘壳体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排风腔上的排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排风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吸尘器通过合理排布整机的各部分结构,使得吸尘器的排风位置、方向远离人体,避免排出气体吹向人体,造成不适;同时,整机空间利用率更高,体积更小,也更易收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尘器
本技术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用户对吸尘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手持式吸尘器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被广泛用于家庭、汽车等复杂的清洁环境中。现有手持式吸尘器中大都拥有多层过滤分离气尘的装置,空气中的脏污颗粒被收集在集尘室中,过滤后的洁净气体被排出。虽然现有手持式吸尘器的过滤效果已经很好,但仍有部分小颗粒脏污无法完全过滤,而现有手持式吸尘器的进气口通常位于远离人体手持位置的一端,出风口则位于靠近人体手持位置的一端,进而不可避免地在手持操作的过程中,排风会吹向人体,造成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以解决现有手持式吸尘器排风位置、方向不合理的问题,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吸尘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吸尘器,其中,包括底座和吸尘壳体,底座和吸尘壳体之间通过握持手柄相连,吸尘壳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风腔、除尘腔和排风腔,待处理空气由进风腔的进风口进入吸尘壳体中,流经进风腔、除尘腔、排风腔后,由排风腔的排风口排出吸尘壳体,排风腔设置在吸尘壳体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排风腔上的排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排风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进一步,进风腔的第一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进风口设置在进风腔的第一端,进风腔的第二端与除尘腔相连通。进一步,除尘腔的第一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除尘腔的第一端为封闭端,除尘腔内部设置有尘杯组件,除尘腔的第二端与排风腔相连通。进一步,排风腔的第一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排风腔的第一端与除尘腔相连通,排风腔内部设置有电机组件,排风口设置在排风腔的第二端。进一步,进风腔的中心轴线、除尘腔的中心轴线、排风腔的中心轴线相平行。进一步,除尘腔的中心轴线和排风腔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进一步,进风腔靠近底座设置,除尘腔和排风腔远离底座设置。进一步,握持手柄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靠近使用者设置,第二支撑柱远离使用者设置,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之间形成有握持空腔。进一步,第一支撑柱的一端与底座相连,另一端与吸尘壳体上设有除尘腔的位置相连。进一步,第二支撑柱的一端与底座相连,另一端与吸尘壳体上设有进风腔的位置相连。进一步,底座中设置有电池腔,电池组件设置在电池腔中。进一步,除尘腔与排风腔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进一步,排风腔中的电机组件与排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组件。进一步,吸尘器为手持式吸尘器。本技术的吸尘器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合理排布整机的各部分结构,使得吸尘器的排风位置、方向远离人体,避免排出气体吹向人体,造成不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吸尘器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吸尘器的拆分图;图5为本技术的吸尘器中的主机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吸尘器中的尘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吸尘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吸尘器包括底座10和吸尘壳体,其中,底座10为支撑部件,吸尘壳体为工作部件,底座10和吸尘壳体之间通过握持手柄相连,使用者可以通过握持手柄拿起吸尘器进行清洁工作。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吸尘壳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风腔20、除尘腔30和排风腔40。其中,进风腔20的第一端远离使用者设置,进风口21设置在进风腔20的第一端,对应地,进风腔20的第二端靠近使用者设置,并与除尘腔30相连通,如图5和图6所示,进风腔20的第二端处设置有第一连通口22,除尘腔30上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连通口31,进风腔20中的空气可经由第一连通口22和第二连通口31进入除尘腔30中。进一步,除尘腔30内部设置有尘杯组件32,除尘腔30的第一端为封闭端,靠近使用者设置,对应地,除尘腔30的第二端为开口端,远离使用者设置,并与排风腔40相连通。应注意的是,除尘腔30中的尘杯组件32可以采用现有吸尘器中的尘杯结构,只要能够起到分离气、尘的作用即可,不限定具体形式。进一步,排风腔40内部设置有电机组件41,排风腔40的第一端靠近使用者设置,并与除尘腔30相连通,对应地,排风腔40的第二端远离使用者设置,排风口42设置在排风腔40的第二端。优选的是,除尘腔30与排风腔40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43,电机组件41与排风口42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组件44,且电机组件41与排风口42之间的第二过滤组件44可采用HEPA过滤组件,以强化空气净化效果。优选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除尘腔30的中心轴线和排风腔40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进风腔20的中心轴线与除尘腔30的中心轴线和排风腔40的中心轴线相平行,且进风腔20靠近底座10设置,除尘腔30和排风腔40远离底座10设置。简单来说,也就是进风腔20位于下方,除尘腔30和排风腔40位于进风腔20的上方,且除尘腔30靠近使用者设置,排风腔40远离使用者设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进风腔、除尘腔、排风腔的位置就进行灵活调整,如三个腔室的中心轴线都相互平行等,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由此,如图3所示,箭头所示为空气的流动路径,在排风腔40中的电机组件41的驱动下,待处理空气由进风口21进入进风腔20中,经由第一连通口22和第二连通口31进入除尘腔30中,在除尘腔30中的尘杯组件32的处理后,例如气旋分离,脏污颗粒留在尘杯组件32内部,气、尘得以分离,分离后的空气由除尘腔30进入排风腔40,经过第一过滤组件43、第二过滤组件44的强化过滤后,由排风口42排出,以完成对环境空气的清洁工作。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技术中的排风腔40设置在吸尘壳体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且排风腔40上的排风口42的出风方向朝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设置,可有效避免排出吸尘壳体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握持手柄包括第一支撑柱51和第二支撑柱52,其中,第一支撑柱51靠近使用者设置,第二支撑柱52远离使用者设置,第一支撑柱51和第二支撑柱52之间形成有握持空腔。优选的是,底座10中设置有电池腔,电池组件11设置在电池腔中;第一支撑柱51的一端与底座10相连,另一端与吸尘壳体上设有除尘腔30的位置相连;第二支撑柱52的一端与底座10相连,另一端与吸尘壳体上设有进风腔20的位置相连。在实际使用时,第一支撑柱51作为主要的握持部件,第二支撑柱52作为辅助的握持部件,不仅可以提高握持的便捷性,也可以增强吸尘器整体的稳固性。本技术的吸尘器通过合理排布整机的各部分结构,使得吸尘器的排风位置、方向远离人体,避免排出气体吹向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吸尘壳体,底座和吸尘壳体之间通过握持手柄相连,吸尘壳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风腔、除尘腔和排风腔,待处理空气由进风腔的进风口进入吸尘壳体中,流经进风腔、除尘腔、排风腔后,由排风腔的排风口排出吸尘壳体,排风腔设置在吸尘壳体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排风腔上的排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排风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吸尘壳体,底座和吸尘壳体之间通过握持手柄相连,吸尘壳体包括顺次连通的进风腔、除尘腔和排风腔,待处理空气由进风腔的进风口进入吸尘壳体中,流经进风腔、除尘腔、排风腔后,由排风腔的排风口排出吸尘壳体,排风腔设置在吸尘壳体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排风腔上的排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排风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进风腔的第一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进风口设置在进风腔的第一端,进风腔的第二端与除尘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除尘腔的第一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除尘腔的第一端为封闭端,除尘腔内部设置有尘杯组件,除尘腔的第二端与排风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排风腔的第一端为靠近使用者的一端,第二端为远离使用者的一端,排风腔的第一端与除尘腔相连通,排风腔内部设置有电机组件,排风口设置在排风腔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进风腔的中心轴线、除尘腔的中心轴线、排风腔的中心轴线相平行。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敏陈闪毅王朝晖廖泓斌黄月林陈勇王德旭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