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5577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其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所述驻退机的驻退筒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所述驻退机的驻退杆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上;所述复进机的复进筒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所述复进筒的复进杆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上;所述驻退机包括第一驻退机和第二驻退机,所述复进机包括第一复进机和第二复进机,所述第一复进机、第一驻退机、第二复进机以及第二驻退机依次沿炮尾周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消除炮架扭转的问题。

An anti recoil device of gu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
本技术属于武器装备研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
技术介绍
反后坐装置被称为火炮的“心脏”,是火炮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和炮架连接起来,通过炮身的后坐运动,将作用在炮身上数百吨的力减小到几十吨作用在炮架上,这样一来,火炮威力很大而火炮炮架却可以很轻,从而大大缓解了火炮威力和机动性之间的矛盾。从结构上看,反后坐装置的作用包括三个,具体由3个基本部件来承担。第一个作用是炮身后坐时消耗后坐动能,使炮身后坐一段距离停下来,这个作用由后坐制动器来完成;第二个作用是在炮身后坐时储存能量,在炮身后坐停止后,推炮身向前使其复进到位,这个作用由复进机来完成;第三个作用是炮身复进时消耗能量,使炮身在复进到位时停下来,这个作用由复进节制器来完成。国内火炮通常将后坐制动器和复进节制器组合在一起称为驻退机,把复进机单独放置;美国等国则习惯将3个基本部件组合在一起,称为驻退复进机。不管怎么组合,反后坐装置的这3个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共同完成反后坐装置的三个作用。不管是采用驻退机和复进机的形式,还是采用驻退复进机的形式,目前火炮反后坐装置都存在一个问题:通过连接杆连接炮身和复进机(驻退机和复进机均为一个,且都配置在炮身侧方),此时反后坐装置产生力的作用线与炮膛轴线(身管后坐和复进运动方向)总是错开一段距离,这在火炮后坐和复进时,会引起炮架的扭转,导致瞄准线偏移,不利于火炮的连续射击,尤其在驻锄设置不太合理的情况下(如土壤松软),这种情况会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消除炮架扭转问题的火炮反后坐装置。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其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所述驻退机的驻退筒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所述驻退机的驻退杆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上;所述复进机的复进筒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所述复进筒的复进杆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上;所述驻退机包括第一驻退机和第二驻退机,所述复进机包括第一复进机和第二复进机,所述第一复进机、第一驻退机、第二复进机以及第二驻退机依次沿炮尾周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进机和第二复进机以及第一驻退机和第二驻退机分别呈对角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进机和第一驻退机设置在炮尾顶端;所述第二复进机和第二驻退机设置在炮尾底端。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套环包括与火炮固定连接的连接台以及与连接台两端铰连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与第二固定臂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半圆形槽,两个半圆形槽围合形成环形槽;所述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的接合部设置有连接凸台,两个所述连接凸台上穿置有紧定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半圆形槽内设置有橡胶垫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火炮采用2个完全相同的驻退机和2个完全相同的复进机(以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为例)。2个驻退机相对炮身呈对角配置,2个复进机配置在炮身另一对角。这样一来,驻退机和复进机产生的力均通过炮膛轴线,反后坐装置产生的合力也通过炮膛轴线,避免了反后坐装置产生力和炮膛轴线不重合引起的炮架扭转问题,有利于提高火炮连续射击精度。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反后坐装置布局结构,使反后坐装置产生力与炮膛轴线一致,有助于提高火炮射击精度,为院校、科研所和武器生产厂的火炮研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固定套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驻退筒、2炮尾、3驻退杆、4火炮摇架、5复进筒、6复进杆、7第一驻退机、8第二驻退机、9第一复进机、10第二复进机、11连接台、12第一固定臂、13第二固定臂、14半圆形槽、15连接凸台、16紧定螺栓、17橡胶垫圈。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3所示,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其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所述驻退机的驻退筒1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驻退机的驻退杆3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复进机的复进筒5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复进筒的复进杆6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驻退机包括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所述复进机包括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所述第一复进机9、第一驻退机7、第二复进机10以及第二驻退机8依次沿炮尾2周向设置。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的结构沿用现有火炮驻退机的结构形式,通过调节其驻退机产生力的大小,将原来由一个驻退机产生的力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驻退机(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共同承担。同理,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的结构沿用现有火炮复进机的结构形式,两复进机产生的合力与原来一个复进机产生的力相同。驻退机包括驻退筒和驻退杆,复进机包括复进筒和复进杆,驻退机和复进机的具体结构形式为行业常识,在此不再准赘述。所述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以及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分别呈对角设置。特别优选的,所述第一复进机9和第一驻退机7设置在炮尾2顶端;所述第二复进机10和第二驻退机8设置在炮尾2底端。应指出的是,这里是以筒后坐为例的,杆后坐也是类似的,只要确保2个相同的驻退机和2个相同的复进机对角配置即可。另外,这种反后坐装置布局结构也使得后坐部分质心近似在炮膛轴线上。所述固定套环包括与火炮固定连接的连接台11以及与连接台11两端铰连的第一固定臂12和第二固定臂13,所述第一固定臂12与第二固定臂13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半圆形槽14,两个半圆形槽14围合形成环形槽;所述第一固定臂12和第二固定臂13的接合部设置有连接凸台15,两个所述连接凸台15上穿置有紧定螺栓16。所述半圆形槽14内设置有橡胶垫圈17。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可以开合,固定复进机或驻退机时,将其放入两固定臂的半圆形槽内(驻退筒和驻退杆上设置有台阶部与半圆形槽配合),对合两固定臂,通过连接凸台上紧定螺栓进行固定,半圆形槽内均设置有弹性橡胶垫圈,可以适合各种非圆形或近圆的驻退机或复进机外轮廓,并起到增大摩擦力,进一步压紧固定的作用。工作原理为:火炮射击时,火药气体推弹丸向前的同时,给炮身一个沿着炮膛轴线向后的作用力(炮膛合力),炮膛合力推炮身后坐,炮身则带动炮尾以及固定在炮尾上的驻退筒和复进筒相对各自的驻退杆和复进杆后坐,后坐过程中,驻退机产生阻力消耗能量,复进机则储存能量;当火炮后坐到一定距离后,后坐停止,复进机释放能量,拉炮尾和身管向前复进,驻退机(有时也包括带复进活瓣的复进机)产生阻力消耗能量,使火炮平稳复进到位。应注意的是,在后坐和复进过程中,主要主动力和约束反力都是通过炮膛轴线的(后坐部分重力分量引起的摇架摩擦力较小可近似忽略),故可以很好地防止炮架扭转,提高火炮连续射击精度。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所述驻退机的驻退筒(1)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驻退机的驻退杆(3)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复进机的复进筒(5)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复进筒的复进杆(6)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驻退机包括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所述复进机包括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所述第一复进机(9)、第一驻退机(7)、第二复进机(10)以及第二驻退机(8)依次沿炮尾(2)周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炮反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所述驻退机的驻退筒(1)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驻退机的驻退杆(3)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复进机的复进筒(5)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炮尾(2),所述复进筒的复进杆(6)通过固定套环固定在火炮摇架(4)上;所述驻退机包括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所述复进机包括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所述第一复进机(9)、第一驻退机(7)、第二复进机(10)以及第二驻退机(8)依次沿炮尾(2)周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炮反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进机(9)和第二复进机(10)以及第一驻退机(7)和第二驻退机(8)分别呈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中华陈永才李玥杨玉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