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99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碳罐,包括碳罐本体和设于碳罐本体上截止阀,碳罐本体上设有吸附口、脱附口和通过截止阀开关的进出气口,碳罐本体内设有集液腔、下端相互连通的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分别连通脱附口和第一滤腔的脱附腔以及分别容纳于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内的碳粉层;集液腔内设有下端连通第一滤腔的集液腔分离管,集液腔的位于集液腔分离管的外侧的腔体为连通吸附口的液体容纳腔。控制截止阀打开进出气口能实现第二滤腔通大气,控制截止阀关闭进出气口实现第二滤腔与大气隔绝,车辆燃油系统形成密闭系统,能够进行在线泄漏诊断;集液腔内设集液腔分离管,既保证油气能进入第一滤腔,又避免油液进入碳粉层而导致碳粉层失效,结构更为简单。

Carbon cani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罐
本技术属于汽车燃油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碳罐。
技术介绍
国六排放法规(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法规)对蒸发排放的限值为0.65g/24h,国五排放法规(中国第五阶段排放法规)对蒸发排放的限值为2g/24h,国六排放法规对于蒸发排放的限值约仅为国五排放法规的1/3,同时增加了加油排放和在线燃油泄漏诊断的要求,严苛的排放要求使燃油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低排放且同时具备泄漏诊断辅助功能的碳罐来满足严苛的国六法规要求。现有的一种碳罐,包括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的罐体、位于罐体内的碳粉层、位于碳粉层上方的过滤层、位于所述过滤层上方并且相互间隔设置的集液腔和脱附腔以及大气腔、连通于所述集液腔的吸附管、连通于所述脱附腔的脱附管、连通于所述大气腔的通大气管;容纳空间通过隔板分隔成两个滤腔,一个滤腔连通集液腔和脱附腔,另一个滤腔连通大气腔,隔板与容纳空间的底壁保持间距以使得两个滤腔通过隔板与容纳空间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实现气流互通;集液腔通过通道连通于脱附管,通道包括连通于脱附管的一内管、分别开设于集液腔的侧壁上的凹槽和连接通路,连接通路连通于凹槽与内管。脱附管通过通道连通集液腔底部,使发动机脱附时,脱附管能吸收到一定量的液态油,也可使脱附管和集液腔完全畅通,但存在以下问题:1)集液腔和脱附腔通过通道连接,集液腔的油气可不经滤腔而直接从通道进入脱附腔,结构复杂,脱附时油气浓度过高,不利于发动机的平稳性,油箱挥发的油气容易不经碳罐而直接从通道进入脱附腔,容易吸扁油箱;2)容纳空间内的两个滤腔通过隔板与容纳空间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实现气流互通,吸附时油气在碳罐内的迁移路径较短而容易排出碳罐外,污染环境;3)容纳空间内填充同种吸附能力碳粉,导致油气容易进入大气腔并外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方案不具备泄漏诊断辅助功能以及集液腔和脱附腔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碳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罐,包括碳罐本体和碳粉层,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第一滤腔、第二滤腔、集液腔和脱附腔,所述碳罐本体上设有吸附口、脱附口和进出气口;所述第一滤腔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滤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碳粉层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内,所述脱附腔连通所述脱附口和所述第一滤腔;还包括设于所述碳罐本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进出气口的截止阀;所述集液腔内设有集液腔分离管,所述集液腔的位于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外侧的腔体为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端和所述吸附口分别连通所述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滤腔。可选地,所述吸附口位于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方,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管口避开所述吸附口的进液轨迹。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碳罐本体内的下过滤板;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的第一隔板;所述下过滤板位于所述第一滤腔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滤腔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过渡腔,所述下过滤板的上侧连通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下侧连通所述过渡腔。可选地,所述碳粉层为柱状碳粉;所述碳粉层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内的第一柱状碳粉、设于所述第二滤腔的下段的第二柱状碳粉和设于所述第二滤腔的上段的第三柱状碳粉,第一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和所述第二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均高于所述第三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所述碳罐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柱状碳粉和所述第三柱状碳粉之间的间隔滤层。可选地,所述碳罐本体包括罐身、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设于所述罐身内;所述罐身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所述进出气口;所述上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顶部,所述上端盖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上端盖与所述罐身之间的腔体分隔为所述集液腔和所述脱附腔,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集液腔分离管,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脱附腔;所述罐身的内顶部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所述下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底部。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顶部;所述安装支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支座上设有分别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所述进出气口;所述截止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内腔内的阀杆组件;所述阀体的一端开口,侧部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五开口;所述阀体装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阀体的开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三开口的另一侧通大气,所述阀杆组件在所述阀体内移动能够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五开口连通所述第四开口;所述阀杆组件打开所述第三开口时,所述第三开口、所述内腔、所述第五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进出气口依次连通;所述阀杆组件关闭所述第三开口时,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进出气口之间的气路阻断。可选地,所述截止阀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阀体上,并密封连接所述安装腔的周壁和所述阀体的周壁;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安装支座上还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通大气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通大气口连通。可选地,所述阀体上设有旋转卡槽和固定卡爪,所述安装腔内导向凸起,所述安装支座上设有旋转限位台和多个限位爪;所述导向凸起活动设于旋转卡槽,以用于导向所述阀体在所述安装支座内的自转;所述旋转卡槽的侧部设有所述导向凸起伸入所述旋转卡槽的缺口,所述旋转卡槽还限制所述导向凸起沿所述安装腔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旋转限位台用于抵接所述固定卡爪,以限制所述阀体在所述安装支座内正向自转的终点位置;多个所述限位爪与所述旋转限位台配合限制所述固定卡爪转动。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内顶部的第一上过滤层和设于所述第二滤腔内顶部的第二上过滤层;所述第一上过滤层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内的所述碳粉层的上方以阻挡碳粉进入所述集液腔和所述脱附腔;所述第二上过滤层设于所述第二滤腔内的所述碳粉层的上方以阻挡碳粉进入进出气口。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下过滤板与所述下端盖之间的弹性件,所述下过滤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罐身内,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下过滤板压紧于所述碳粉层上;所述第一隔板穿设于所述下过滤板。可选地,所述下过滤板包括硬质过滤板和软质过滤层;所述软质过滤层间隔于所述硬质过滤板与所述碳粉层之间,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硬质过滤板与所述下端盖之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罐,在碳罐本体上集成了截止阀,控制截止阀打开进出气口,第二滤腔能通大气,控制截止阀关闭进出气口,碳罐本体与大气隔绝,从而使得车辆燃油系统形成密闭系统,能够进行在线泄漏诊断,满足国六法规要求;简化了结构,在集液腔设置了集液腔分离管,既保证油气能进入第一滤腔,又避免油箱内的动态泄露油液进入碳粉层而导致碳粉层失效;吸附工作时,油气经过第一滤腔的碳粉层吸附后,再进入第二滤腔并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包括碳罐本体和碳粉层,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第一滤腔、第二滤腔、集液腔和脱附腔,所述碳罐本体上设有吸附口、脱附口和进出气口;所述第一滤腔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滤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碳粉层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内,所述脱附腔连通所述脱附口和所述第一滤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碳罐本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进出气口的截止阀;所述集液腔内设有集液腔分离管,所述集液腔的位于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外侧的腔体为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端和所述吸附口分别连通所述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滤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包括碳罐本体和碳粉层,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第一滤腔、第二滤腔、集液腔和脱附腔,所述碳罐本体上设有吸附口、脱附口和进出气口;所述第一滤腔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滤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碳粉层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内,所述脱附腔连通所述脱附口和所述第一滤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碳罐本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进出气口的截止阀;所述集液腔内设有集液腔分离管,所述集液腔的位于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外侧的腔体为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端和所述吸附口分别连通所述液体容纳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滤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口位于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方,且所述集液腔分离管的上管口避开所述吸附口的进液轨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碳罐本体内的下过滤板;
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的第一隔板;
所述下过滤板位于所述第一滤腔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滤腔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碳罐本体内设有过渡腔,所述下过滤板的上侧连通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下侧连通所述过渡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粉层为柱状碳粉;
所述碳粉层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滤腔内的第一柱状碳粉、设于所述第二滤腔的下段的第二柱状碳粉和设于所述第二滤腔的上段的第三柱状碳粉,第一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和所述第二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均高于所述第三柱状碳粉的吸附能力;
所述碳罐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柱状碳粉和所述第三柱状碳粉之间的间隔滤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本体包括罐身、上端盖和下端盖;
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设于所述罐身内;
所述罐身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所述进出气口;
所述上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顶部,所述上端盖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上端盖与所述罐身之间的腔体分隔为所述集液腔和所述脱附腔,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集液腔分离管,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脱附腔;
所述罐身的内顶部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所述下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密封连接于所述罐身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泉卢江曾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