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79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顶面的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顶板风口,所述顶板上于顶板风口的上方固设有圆形排风井室,所述排风井室包括竖直设置在顶板上的井壁和盖在井壁上的井盖,所述井壁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柱,还包括环绕排风井室外周面设置的座椅,所述座椅的高度和通风口下底面平齐;所述圆形排风室外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扶手,所述扶手一端与圆形排风井室外周面固结,另一端与座椅固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排风井在排风的同时还能为人员提供休息的功能的效果。

A structure of fire exhaust shaft for r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
本技术涉及消防排风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地下建筑日益增加,人们在地下建筑中的活动越来越多,例如地下车库、地下超市、地下商场等等,为了人员在地下房间的正常使用,必须保证地下建筑良好的空气品质。现有的地下排风系统一般的设计方法是:将室内空气通过排风机排到排风井道中,排风井道中的空气通过地下室的顶板上升到地面高于地坪标高若干的排风井室内,排风井室大多数为中空的正方体,排风井室垂直于地面的侧面设置有防雨百叶,排风机通过防雨百叶将的空气排至室外。在日常生活中,外出散步需要休息时,若附近有排风井却只能站立倚靠,不能坐下完全放松身体休息。为解决排风井在排风的同时还能为人员提供休息,本技术特申请了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解决了排风井在排风的同时还能为人员提供休息,尤其是为老人的休息提供便捷。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顶面的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顶板风口,所述顶板上于顶板风口的上方固设有圆形排风井室,所述排风井室包括竖直设置在顶板上的井壁和盖在井壁上的井盖,所述井壁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柱,还包括环绕排风井室外周面设置的座椅,所述座椅的高度和通风口下底面平齐;所述圆形排风井室外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扶手,所述扶手一端与圆形排风井室外周面固结,另一端与座椅固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排风井室外周面设置的座椅和扶手,可以供人员休息,尤其是适用于老人休息;老人在准备休息或从座椅离开时可以扶着扶手缓慢坐下或站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座椅包括座板和固设在座板外侧且向下垂直于座板的挡板,所述座椅的下部安装有龙骨框架结构,所述座板和挡板铺设在龙骨骨架结构上,所述龙骨框架结构包括两道上下平行的横向龙骨和固设在横向龙骨之间的多对竖向龙骨,每对所述竖向龙骨为两根,分别固设在横向龙骨的内外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龙骨框架结构设置在座椅的下面,加固了座椅的稳固性,保证了在使用座椅时的安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扶手包括固结在井壁外周面上于通风口上部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井壁固接,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至座板的上部形成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朝外弯折延伸至座板边沿处向下弯折形成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穿透座板与横向龙骨固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老人在准备坐下休息时,先手扶第二横杆,再用另一只手扶第一竖杆,稍转身慢慢坐下,更加适宜老人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扶手第二横杆继续向外延伸超出座板,再将所述第二横杆向下弯折形成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向下延伸至挡板的侧面然后朝向挡板弯折形成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横杆穿透挡板与竖向龙骨固结;所述第二横杆超出座板部分设置第一U型卡槽,所述第一U型卡槽内设置橡胶防滑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动不便的老人携带拐杖休息时,可将拐杖依靠在第一U型卡槽内,解决了拐杖无处放置的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横杆上设置有与第二横杆相对应的第二U型卡槽,所述第二U型卡槽开口与第一U型卡槽开口相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拐杖的整体固定,不会偏移,老人在插入拐杖时,只需将拐杖瞄准插入第二U型卡槽就可以,插入后将拐杖立起,拐杖顺势靠入第一U型卡槽将拐杖完成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横杆和座板间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第二横杆固结,另一端穿透座板与横向龙骨固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扶手于龙骨框架结构固结,使扶手更加稳固,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扶手上设有防滑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老人在起身或坐下休息时,手中有汗液或水时在把握扶手时手滑发生意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扶手和座椅上外包有夜光型耐候ABS塑料防滑套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老人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盖中心处内凹形成绿化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绿化池中做种植,可以通过植被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在圆形排风井室外围设置座椅和扶手,解决了排风井在排风的同时还能为人员提供休息,尤其是为老人的休息提供便捷;2.通过设置防滑纹,避免了老人在起身或坐下休息时,手中有汗液或水时在把握扶手时手滑发生意外;3.通过设置夜光型耐候ABS塑料防滑套件,保证了老人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也能使用;4.排风井设置在地下室顶板风口上,夏季时地面温度高,地下室温度低,地下室排出的空气温度较低,老人在坐下休息时可吹凉;冬季时地面温度低,地下室温度高,地下室排出的空气温度较高,老人在坐下休息时可以供一片温暖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栏杆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排风井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顶板;2、圆形排风井室;21、井壁;22、井盖;23、绿化池;3、通风口;31、支撑柱;32、内侧梁;33、防水百叶;4、座椅;5、顶板风口;6、座板;61、挡板;7、龙骨框架结构;71、横向龙骨;72、竖向龙骨;73、填充块;8、扶手;81、第一横杆;82、第一竖杆;83、第二横杆;84、第二竖杆;85、第三横杆;9、装饰盖板;10、第一U型卡槽;11、第二U型卡槽;12、橡胶防滑垫;13、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包括室内的顶板1、设置在顶板1上的圆形排风井室2、开设在排风井室上的通风口3和设置在排风井室外周面的座椅4。顶板1上开设有顶板风口5,顶板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排风井室2设置在顶板风口5上,顶板风口5将室内和圆形排风井室2连通;圆形排风井室2包括竖直设置在顶板1上的井壁21和盖在井壁21上的井盖22,井壁21上开设有通风口3,通风口3内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柱31,支撑柱31与圆形排风井室2的内侧梁32一体成型,每两个支撑柱31之间设置有防水百叶33(如图4所示);井壁21的外周面设置有座椅4,座椅4的高度和通风口3下底面平齐。室内的空气通过顶板风口5进入圆形排风井室2,圆形排风井室2内的空气再通过通风口3将空气排出,圆形排风井室2外周面设置的座椅4,也可以供人员休息。参照图2和图3,座椅4环绕设置在井壁21的外周面,包括座板6和固设在座板6外侧且向下垂直于座板6的挡板61,座板6和挡板61为竹木。座椅4的下部安装有龙骨框架结构7,座板6和挡板61铺设在龙骨骨架结构上,龙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顶面的顶板(1),所述顶板(1)上开设有顶板风口(5),所述顶板(1)上于顶板风口(5)的上方固设有圆形排风井室(2),所述圆形排风井室(2)包括竖直设置在顶板(1)上的井壁(21)和盖在井壁(21)上的井盖(22),所述井壁(21)上开设有通风口(3),所述通风口(3)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柱(3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排风井室外周面设置的座椅(4),所述座椅(4)的高度和通风口(3)下底面平齐;所述圆形排风井室(2)外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扶手(8),所述扶手(8)一端与圆形排风井室(2)外周面固结,另一端与座椅(4)固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顶面的顶板(1),所述顶板(1)上开设有顶板风口(5),所述顶板(1)上于顶板风口(5)的上方固设有圆形排风井室(2),所述圆形排风井室(2)包括竖直设置在顶板(1)上的井壁(21)和盖在井壁(21)上的井盖(22),所述井壁(21)上开设有通风口(3),所述通风口(3)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柱(3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排风井室外周面设置的座椅(4),所述座椅(4)的高度和通风口(3)下底面平齐;所述圆形排风井室(2)外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扶手(8),所述扶手(8)一端与圆形排风井室(2)外周面固结,另一端与座椅(4)固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4)包括座板(6)和固设在座板(6)外侧且向下垂直于座板(6)的挡板(61),所述座椅(4)的下部安装有龙骨框架结构(7),所述座板(6)和挡板(61)铺设在龙骨骨架结构上,所述龙骨框架结构(7)包括两道上下平行的横向龙骨(71)和固设在横向龙骨(71)之间的多对竖向龙骨(72),每对所述竖向龙骨(72)为两根,分别固设在横向龙骨(71)的内外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供休息的消防排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8)包括固结在井壁(21)外周面上于通风口(3)上部的第一横杆(81),所述第一横杆(81)的一端与井壁(21)固接,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至座板(6)的上部形成第一竖杆(82),所述第一竖杆(82)朝外弯折延伸至座板(6)边沿处向下弯折形成第二横杆(8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悦兴王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