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型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3815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撞型壳体,包括底壳、承撞板和防撞机构,所述底壳两端的外侧设置承撞板,底壳与承撞板之间设置防撞机构,所述的防撞机构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储囊体、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一充气气囊和第二充气气囊,所述第一缸体、第二缸体通过螺丝固定于底壳上,储囊体安装于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之间,第一压杆与第一充气气囊安装于第一缸体内,第二压杆与第二充气气囊安装于第二缸体内。本防撞型壳体,通过设置的底壳给与充电桩基础防护能力,经由承撞板和防撞机构实现充电桩的防撞保护目的,因而避免充电桩被车辆碰撞损坏。

A collision proof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型壳体
本技术涉及外壳
,具体为一种防撞型壳体。
技术介绍
随着电瓶车的普及,固定与地面或墙壁上的充电桩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充电桩只是通过桩体外壳进行保护,由于防护性能不足导致被车辆碰撞时,桩体会出现开裂、折断的情况,因而无法继续使用,对急需充电的电瓶车用户来说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型壳体,通过设置的底壳给与充电桩基础防护能力,经由承撞板和防撞机构实现充电桩的防撞保护目的,因而避免充电桩被车辆碰撞损坏,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撞型壳体,包括底壳、承撞板和防撞机构,所述底壳两端的外侧设置承撞板,底壳与承撞板之间设置防撞机构,所述的防撞机构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储囊体、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一充气气囊和第二充气气囊,所述第一缸体、第二缸体通过螺丝固定于底壳上,储囊体安装于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之间,第一压杆与第一充气气囊安装于第一缸体内,第二压杆与第二充气气囊安装于第二缸体内;所述的第一压杆一端还安装有第一压板,第一压板的底部与第一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型壳体,包括底壳(1)、承撞板(2)和防撞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两端的外侧设置承撞板(2),底壳(1)与承撞板(2)之间设置防撞机构(3),所述的防撞机构(3)包括第一缸体(31)、第二缸体(32)、储囊体(33)、第一压杆(34)、第二压杆(35)、第一充气气囊(36)和第二充气气囊(37),所述第一缸体(31)、第二缸体(32)通过螺丝固定于底壳(1)上,储囊体(33)安装于第一缸体(31)与第二缸体(32)之间,第一压杆(34)与第一充气气囊(36)安装于第一缸体(31)内,第二压杆(35)与第二充气气囊(37)安装于第二缸体(32)内;所述的第一压杆(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型壳体,包括底壳(1)、承撞板(2)和防撞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两端的外侧设置承撞板(2),底壳(1)与承撞板(2)之间设置防撞机构(3),所述的防撞机构(3)包括第一缸体(31)、第二缸体(32)、储囊体(33)、第一压杆(34)、第二压杆(35)、第一充气气囊(36)和第二充气气囊(37),所述第一缸体(31)、第二缸体(32)通过螺丝固定于底壳(1)上,储囊体(33)安装于第一缸体(31)与第二缸体(32)之间,第一压杆(34)与第一充气气囊(36)安装于第一缸体(31)内,第二压杆(35)与第二充气气囊(37)安装于第二缸体(32)内;所述的第一压杆(34)一端还安装有第一压板(4),第一压板(4)的底部与第一充气气囊(36)接触连接,所述的第二压杆(35)一端还安装有第二压板(5),第二压板(5)的底部与第二充气气囊(37)接触连接;所述储囊体(33)的中部设有储囊槽(331),储囊槽(331)内安装有膨胀气囊(6);所述底壳(1)的内部设置第一输气管(7)、第二输气管(8)、三通管件(9)和气囊管(10),所述的第一输气管(7)一端贯穿底壳(1)与第一缸体(31)的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松彭世祥
申请(专利权)人:河源市宏松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