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遵华专利>正文

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805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火花塞领域,具体的说是所述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包括本体、一次燃烧室、螺丝部、绝缘体、端子棒、中心电极、槽、接地电极、移动孔、第一热交换部材、第二热交换部材、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外接螺丝部、内接螺丝部、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下端部、垫片、主喷孔以及辅助喷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调节螺丝固定到本体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结合长度来调整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所以可根据内燃机主燃烧室的体积,调整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控制燃烧速度。因此,可应用于各种体积的内燃机。并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可节省制作费用,耐热耐磨性强,不容易出现故障。

A kind of spark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
本技术涉及火花塞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
技术介绍
为了使用高辛烷值汽油的高性能内燃机输出合适的燃烧效率,根据内燃机的各个转速,当低速时,上止点(TDC)以前(BTDC)在-5°~-6°(±)角度点火,随着速度的增加,提前点火的时点也以50°±)上止点以前(BTDC)角度进行提前点火(AdvanceIgnition),寻求内燃机的最大输出。燃料供应装置也具有根据内燃机温差等其他空气吸入量按一定比例注入燃料的功能,通过喷嘴非常敏感地按空燃比调节(Stoichimatric)供应燃料的计算机电控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安装在每台内燃机,提高最大燃比调节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未燃烧碳氢(HC)、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等气体的排放,优化内燃机性能。但是,这种方式的获得发动机最大输出的机制,无法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尤其在LPG(propane+buthane的混合气体)车辆更加严重。为了将这些有害的氮氧化物(NitrogenOxides,NOx)降到环境管制标准以下,将昂贵的三效催化剂(Emissioncontrolcatalyst)粘贴在排气管的合适部位,将排放量控制在规定值以内。但是,这种方式下过分精制的催化剂容易导致未燃烧碳氢堆积,造成堵塞、溶解、破损等问题。为了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曾出现过各种形态的胶囊式(ENCAPSULATED)、管道式或其他盖盖子固定的预燃烧室(Precombustionchamber)结构和出入口孔等方案,试图促进燃烧室的燃烧,通过稀薄燃比配方减少氮氧化物,提高内燃机的性能和燃比效率。但是,由于燃比构成的减少率或上止点的过热,导致失火或异常着火现象,引发输出减少以及高性能内燃机运行性能下降等新的问题,无法实际应用于LPG内燃机。但是,使用LPG气体的内燃机中提高转速时,构成一次燃烧室的火花塞的胶囊式凸出部(Encapsulatedcover)金属,由于进行高温燃烧冲程的气缸内部的高温和涡流上的热源气体,超出热交换限值(HeatRange)或其他原因,发展成冲程周期过热引发压缩冲程上的提前点火等异常燃烧(detonation),导致发动机紧急熄火的现象,急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先在内燃机点火时点上点燃一部分混合燃料进行燃烧后,将之后产生的小规模燃烧火焰排放到主燃烧室,使主燃烧室点燃,以此来最大限度提高燃烧性能。并且,通过喷气通过的火焰交替点火孔,比原有的火花塞提高燃烧性能,但是燃烧火焰传递到燃烧室的规模太小,只能有限地提高燃烧性能,所以急需符合内燃机的目的以及随着大汽缸体积可以放大的,具有预燃烧性能的大体积火花塞。并且,阻尼阀在高温火焰中被融化,缩短火花塞的使用寿命或引发失火。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随着内燃机主燃烧室体积调整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控制燃烧速度的内燃机火花塞,改善喷孔的形态和中心电极以及辅助电极的形态,防止失火,提高燃烧效率的内燃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包括向外下方形成一定长度螺丝部的本体;将填埋在所述本体中心部的端子棒在绝缘涂层的状态下,装配到本体中孔部内的绝缘体;从端子棒的下端延长到绝缘体外部暴露中心电极,以及与中心电极对应形成在本体下部内侧的接地电极;在开口部内侧形成通过螺丝结合到螺丝部的内接螺丝部,外周面形成固定燃烧室的外接螺丝部,下端部至少形成一个以上喷孔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以及形成在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之间容纳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随着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螺丝结合长度调整体积的一次燃烧室;所述喷孔包括形成在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下端部中央的一个主喷孔,以及在主喷孔周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两个以上,并为了使一次燃烧室排放的火焰形成涡流,向侧面倾斜形成的辅助喷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之间至少装配一个以上,用于固定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之间螺丝结合的固定垫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介于所述本体和绝缘体之间,通过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点火时将火焰产生的热进行交换,且切断挥发性气体的第一热交换部材和第二热交换部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接地电极是以中心电极为中心,在对称的位置上形成两个。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接地电极包括贯通的移动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中心电极在接地电极的对面位置形成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通过调节螺丝固定到本体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结合长度来调整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所以可根据内燃机主燃烧室的体积,调整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控制燃烧速度。因此,可应用于各种体积的内燃机。并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可节省制作费用,耐热耐磨性强,不容易出现故障。(2)本技术将辅助喷孔打造成侧向倾斜,促使一次燃烧室排放的火焰产生涡流,防止火花塞产生失火,提高燃烧效率。并且,在接地电极上形成可供燃料混合气体流动的移动孔,或者在中心电极的接地电极对面位置形成槽,延长燃烧混合气体的滞留时间,可以防止失火。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内燃机的火花塞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火花塞分离出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分离的状态图;图3为图1所示的增加火花塞内一次燃烧室的体积所结合的状态图;图4为图1所示的喷孔分布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火花塞截面图。图中、110:本体;111:一次燃烧室;112:螺丝部;120:绝缘体;122:端子棒;130:中心电极;131:槽;140:接地电极;141:移动孔;160:第一热交换部材;161:第二热交换部材;180: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181:外接螺丝部;183:内接螺丝部;185: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下端部;187:垫片;191:主喷孔;193:辅助喷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包括向外下方形成一定长度螺丝部的本体110、将填埋在所述本体110中心部的端子棒122在绝缘涂层的状态下装配到本体110中孔部内的绝缘体120、从填埋到所述绝缘体120的端子棒122下端开始延伸到外部暴露的中心电极130、与中心电极130对应,形成在本体110内下侧的接地电极140、与本体110结合形成一次燃烧室111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180;随着本体110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180的螺丝结合长度,调整体积的一次燃烧室111、装配到本体110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180之间,用来固定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外下方形成一定长度螺丝部的本体;将填埋在所述本体中心部的端子棒在绝缘涂层的状态下,装配到本体中孔部内的绝缘体;从端子棒的下端延长到绝缘体外部暴露中心电极,以及与中心电极对应形成在本体下部内侧的接地电极;在开口部内侧形成通过螺丝结合到螺丝部的内接螺丝部,外周面形成固定燃烧室的外接螺丝部,下端部至少形成一个以上喷孔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以及形成在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之间容纳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随着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螺丝结合长度调整体积的一次燃烧室;所述喷孔包括形成在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下端部中央的一个主喷孔,以及在主喷孔周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两个以上,并为了使一次燃烧室排放的火焰形成涡流,向侧面倾斜形成的辅助喷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外下方形成一定长度螺丝部的本体;将填埋在所述本体中心部的端子棒在绝缘涂层的状态下,装配到本体中孔部内的绝缘体;从端子棒的下端延长到绝缘体外部暴露中心电极,以及与中心电极对应形成在本体下部内侧的接地电极;在开口部内侧形成通过螺丝结合到螺丝部的内接螺丝部,外周面形成固定燃烧室的外接螺丝部,下端部至少形成一个以上喷孔的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以及形成在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之间容纳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随着本体和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的螺丝结合长度调整体积的一次燃烧室;所述喷孔包括形成在一次燃烧室形成单元下端部中央的一个主喷孔,以及在主喷孔周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两个以上,并为了使一次燃烧室排放的火焰形成涡流,向侧面倾斜形成的辅助喷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遵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遵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