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710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基膜,绝缘基膜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镀层,金属镀层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网层,绝缘网层包括绝缘网,绝缘网包括与绝缘基膜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绝缘线、与第一绝缘线相交的第二绝缘线,若干条第一绝缘线与若干条第二绝缘线相交构成网状,绝缘网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网孔;绝缘网层还包括与网孔一一对应的圆形绝缘涂层,绝缘涂层设置在网孔的中心区域。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其在组装成电容器后,浸渍剂易附着在金属镀层的表面形成绝缘油膜,发生击穿风险低,实施效果好。

A kind of mesh metallized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属于电容器

技术介绍
浸渍式电容器指的是采用浸渍剂来对电容器芯进行浸渍,浸渍剂起到绝缘保护、散热的作用。目前,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使用的浸渍剂一般为蓖麻油、色拉油等植物油或甲基硅油、苯甲基硅油、变压器油等矿物油。电容器芯是由金属化薄膜经过卷绕制成,卷绕后的卷芯由于层与层之间的间隙非常小,浸渍剂不易渗入,这使得相邻金属镀层之间只有一层绝缘膜隔绝,存在被击穿风险;尤其是双面膜卷绕制成的大体积电容器芯,越靠近电容器芯内层,由于浸渍剂无法浸入,再加上,双面膜中的金属镀层之间只靠一层绝缘膜来隔绝,一旦在局部发生击穿,易恶化并发生大规模连续击穿从而导致电容器芯被烧毁,从而使得电容器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基膜,所述绝缘基膜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镀层,所述金属镀层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网层,所述绝缘网层包括绝缘网,所述绝缘网包括与绝缘基膜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绝缘线、与第一绝缘线相交的第二绝缘线,若干条第一绝缘线与若干条第二绝缘线相交构成网状,所述第一绝缘线与金属镀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线与金属镀层固定连接,所述绝缘网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网孔;所述绝缘网层还包括与网孔一一对应的圆形绝缘涂层,所述绝缘涂层设置在网孔的中心区域,所述绝缘涂层与金属镀层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网孔为菱形。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网孔的面积与绝缘涂层的面积之比为x,27≤x≤3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绝缘涂层的厚度等于绝缘网的厚度。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绝缘线的线宽不超过3毫米,所述第二绝缘线的线宽等于第一绝缘线的线宽。本技术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其在组装成电容器后,浸渍剂易附着在金属镀层的表面形成绝缘油膜;相对于现有双面膜组装成的现有电容器来说,本技术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组装成的电容器芯的击穿风险低,实施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绝缘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基膜10,所述绝缘基膜10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镀层20,所述金属镀层20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网层30,所述绝缘网层30包括绝缘网,所述绝缘网包括与绝缘基膜10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绝缘线31、与第一绝缘线31相交的第二绝缘线32,若干条第一绝缘线31与若干条第二绝缘线32相交构成网状,所述第一绝缘线31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线32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绝缘网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网孔34;所述绝缘网层30还包括与网孔34一一对应的圆形绝缘涂层33,所述绝缘涂层33设置在网孔34的中心区域,所述绝缘涂层33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基膜10可选聚乙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中的一种。所述金属镀层20为镀铝层或镀锌层,采用真空镀膜技术制成镀铝层或镀锌层。所述第一绝缘线31、第二绝缘线32和绝缘涂层33均利用聚乙酯或聚丙烯或聚碳酸酯为原料进行喷塑或喷涂工艺制成,这使得第一绝缘线31、第二绝缘线32和绝缘涂层33均与金属镀层20连接为一体。其中,在喷涂制成第一绝缘线31和第二绝缘线32,第一绝缘线31和第二绝缘线32的线宽不能过宽,所述第一绝缘线31的线宽不超过3毫米,所述第二绝缘线32的线宽等于第一绝缘线31的线宽,这使得网孔34的面积足够大。第一绝缘线31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基膜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这使得喷涂第一绝缘线31的难度显著降低,第二绝缘线32与第一绝缘线31不是垂直状态,相对于垂直设计,本技术中第二绝缘线32的喷涂难度低。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在卷绕制成电容器芯后,浸渍剂易附着在金属镀层20表面的网孔34处,从而使得金属镀层20的表面形成一层绝缘油膜,该绝缘油膜的存在,不但显著降低电容器芯的击穿风险;如果浸渍剂是散热性良好的变压器油,那么还能够显著提高电容器芯的散热性。所述网孔34设计为菱形,使得绝缘油膜与绝缘网之间的张力受力更均匀。绝缘涂层33的存在,一方面,在电容器芯中,使得绝缘基膜10在受到挤压后,网孔34处附着的浸渍剂不易被挤出,绝缘涂层33具有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只依靠网孔34与绝缘油膜结合,其结合力有限,绝缘油膜易被损坏,绝缘油膜与绝缘涂层33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其附着力,绝缘涂层33不易被损坏。同时,绝缘涂层33的面积不能过大,否则易网孔34处露出部分面积减小;绝缘涂层33的面积不能过小,在受到挤压时,绝缘油膜易在绝缘涂层33处发生破损;因此,严格控制绝缘涂层33的面积,所述网孔34的面积与绝缘涂层33的面积之比为x,27≤x≤35。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涂层33的厚度等于绝缘网的厚度。这使得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在卷绕后有利于控制每层之间的间隙。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进行浸渍实验,将本技术所述网面式金属化薄膜裁切成300mm×200mm的样品,将现有传统金属化薄膜双面膜也裁切成300mm×200mm的对照品,将样品和对照品先进行称重,然后将样品和对照品分别浸入到浸渍槽,每个浸渍槽内部都同样放入50g浸渍液,浸渍10分钟;然后将样品和对照品竖直挂起进行沥干,沥干10分钟后再称重,然后再沥干30分钟进行称重,最后沥干60分钟进行称重。经过上述浸渍实验后,发现样品即使经过60分钟的沥干后,表面浸渍剂残留量不少于51%;而对照品在沥干30分钟后,其表面浸渍剂残留量不超过9%。由此可知,所述网面式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基膜(10),所述绝缘基膜(10)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镀层(2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镀层(20)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网层(30),所述绝缘网层(30)包括绝缘网,所述绝缘网包括与绝缘基膜(10)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绝缘线(31)、与第一绝缘线(31)相交的第二绝缘线(32),若干条第一绝缘线(31)与若干条第二绝缘线(32)相交构成网状,所述第一绝缘线(31)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线(32)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绝缘网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网孔(34);所述绝缘网层(30)还包括与网孔(34)一一对应的圆形绝缘涂层(33),所述绝缘涂层(33)设置在网孔(34)的中心区域,所述绝缘涂层(33)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面式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基膜(10),所述绝缘基膜(10)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镀层(2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镀层(20)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网层(30),所述绝缘网层(30)包括绝缘网,所述绝缘网包括与绝缘基膜(10)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绝缘线(31)、与第一绝缘线(31)相交的第二绝缘线(32),若干条第一绝缘线(31)与若干条第二绝缘线(32)相交构成网状,所述第一绝缘线(31)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线(32)与金属镀层(20)固定连接,所述绝缘网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网孔(34);所述绝缘网层(30)还包括与网孔(34)一一对应的圆形绝缘涂层(33),所述绝缘涂层(33)设置在网孔(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仁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