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710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设置有复合导电层,所述复合导电层包括与绝缘层连接为一体的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布面设置有正方形网孔,所述网孔处填充有石墨烯填充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还设置有将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石墨烯填充层完全覆盖的镀铝层,所述镀铝层的边沿与绝缘层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导电性能好,抗拉效果的好。

A kind of tensile high conductivity metallized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属于电容器

技术介绍
金属化薄膜电容是以有机塑料薄膜做介质,以金属化薄膜做电极,通过卷绕方式制成的电容,金属化薄膜电容器所使用的薄膜有聚乙酯、聚丙烯、聚碳酸酯等,除了卷绕型之外,也有叠层型。其中以聚酯膜介质和聚丙烯膜介质应用最广。目前,扁形芯类电容器的体积小,这是因为,在将金属化薄膜卷绕成卷芯后,为进一步缩小体积,通常采用垂直卷芯轴向热压的方式将卷芯压扁,压扁后的卷芯体积小,内部的客气不大量排出,有助于提高电容器的性能;但是,由于薄膜材质问题,使得金属化薄膜的拉伸强度有限,例如聚丙烯金属化薄膜,聚丙烯的厚度为150微米,金属镀层厚度为100微米,金属化薄膜的拉伸强度MD为200~220Mpa,TD为190~205Mpa;由于目前金属化薄膜的拉伸强度有限,这使得压扁的卷芯体积缩小程度不超过10%,否则在压扁过程中,金属化薄膜易产生裂痕甚至断裂,无法满足扁形芯类电容器的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设置有复合导电层,所述复合导电层包括与绝缘层连接为一体的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布面设置有正方形网孔,所述网孔处填充有石墨烯填充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还设置有将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石墨烯填充层完全覆盖的镀铝层,所述镀铝层的边沿与绝缘层连接为一体。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由第一无碱玻纤维纱和第二无碱玻纤维纱绞织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第一无碱玻纤维纱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无碱玻纤维纱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的目数为4~10目。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石墨烯填充层的厚度小于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厚度。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绝缘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锯齿状侧边结构,所述侧边结构包括多个矩形凸部,相邻两个凸部之间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镀铝层的一侧与侧边结构之间设置有矩形引脚,所述引脚与绝缘层连接为一体,所述引脚的尾端与镀铝层连接为一体,所述引脚与凸部一一对应,所述引脚的首端延伸至凸部的外侧。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引脚的厚度小于镀铝层的最大厚度。本技术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导电性能好,抗拉效果的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图2为本技术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5所示,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层10,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设置有复合导电层21,所述复合导电层21包括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的玻璃纤维网格布211,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布面设置有正方形网孔2113,所述网孔2113处填充有石墨烯填充层212;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还设置有将玻璃纤维网格布211和石墨烯填充层212完全覆盖的镀铝层22,所述镀铝层22的边沿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所述镀铝层22与玻璃纤维网格布211连接为一体。如图5所示,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由第一无碱玻纤维纱2111和第二无碱玻纤维纱2112绞织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第一无碱玻纤维纱2111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10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无碱玻纤维纱2112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10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绝缘层10可采用聚乙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中的一种,绝缘层10与玻璃纤维网格布211之间可采用热压复合连接为一体,也可采用胶黏剂热压连接在一体;所述绝缘层10还可用环氧树脂胶热固化制成,将环氧树脂胶在离型膜表面涂覆一层涂层,然后加热使其达到半固化状态,再将玻璃纤维网格布211放置在半固化涂层表面,再向玻璃纤维网格布211中网孔2113处填充有石墨烯粉,之后向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表面覆盖一层离型膜,进行热压使得环氧树脂胶完全固化,最终撕去离型膜,绝缘层10和复合导电层21;其中,环氧树脂胶固化后形成绝缘层10,石墨烯粉会铺在绝缘层10表面并有大量的石墨烯粉会与绝缘层10固化连接为一体,网孔2113处填充的石墨烯粉会形成石墨烯填充层212。最后,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制成镀铝层22,镀铝层22能够将石墨烯填充层212覆盖,从而使得石墨烯填充层212被密封固定;镀铝层22与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绝缘层10均结合固定,结合效果好。其中,网孔2113的面积不能过大,否则石墨烯填充层212与绝缘层10之间的固定效果变差,所述石墨烯填充层212的厚度不超过50微米;网孔2113的面积过小,使得石墨烯填充层212占据的面积变小,影响复合导电层21的导电性能;因此,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目数为4~10目。所述石墨烯填充层212的厚度小于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厚度,这使得网孔2113处的镀铝层22既能够固定石墨烯填充层212,也能够与周边的网孔2113固定,进一步提高结合效果。石墨烯填充层212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提高复合导电层21的导电性能;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存在,能够提高所述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抗拉性能;例如,绝缘层10的厚度为150微米,镀铝层22的最大厚度为100微米,该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的拉伸强度MD为285Mpa,TD为275Mpa;这比现有的金属化的拉伸强度高的多。其中,所述镀铝层22的最大厚度是镀铝层22边沿的厚度。为进一步提高导电性能,可在玻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层(10),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设置有复合导电层(21),所述复合导电层(21)包括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的玻璃纤维网格布(211),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布面设置有正方形网孔(2113),所述网孔(2113)处填充有石墨烯填充层(212);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还设置有将玻璃纤维网格布(211)和石墨烯填充层(212)完全覆盖的镀铝层(22),所述镀铝层(22)的边沿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层(10),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设置有复合导电层(21),所述复合导电层(21)包括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的玻璃纤维网格布(211),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的布面设置有正方形网孔(2113),所述网孔(2113)处填充有石墨烯填充层(212);所述绝缘层(10)的表面还设置有将玻璃纤维网格布(211)和石墨烯填充层(212)完全覆盖的镀铝层(22),所述镀铝层(22)的边沿与绝缘层(10)连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型高导电性金属化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211)由第一无碱玻纤维纱(2111)和第二无碱玻纤维纱(2112)绞织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第一无碱玻纤维纱(2111)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10)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无碱玻纤维纱(2112)的长度方向与绝缘层(10)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拉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仁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