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710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包括本体和两电极引出线,本体包括电容芯子和壳体,电容芯子的两端面设有喷金层,两电极引出线的一端分别熔接于喷金层上,另一端延伸出壳体外,电容芯子由芯子叠材卷绕而成,芯子叠材包括依次叠合的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第一介质膜、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介质膜。通过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中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三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以及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中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两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提升过电流能力;利用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与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构成的重合部分形成四串联结构,提升电容器的耐压性,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Resonant film capacitor with induction hea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
技术介绍
薄膜电容器是以金属箔为电极,将塑料薄膜从两端重叠后卷绕成圆筒状结构的电容器。由于感应加热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较高,高达到50~100KHz,谐振电流和电压较高,导致其温湿度环境比较恶劣,且谐振薄膜电容器是关键元器件,一旦失效将导致整机不能工作;而现有的薄膜电容芯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端面电晕放电和发热较为严重的现象,安全性能较差,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该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通过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中的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三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以及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中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两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根据并联分流原理,比单面的金属化膜提升2倍dv/dt,使得过电流特性大幅提升;利用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与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构成的重合部分形成四单位四串联结构,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从而提升电容器的耐压性,降低电容芯子的端面起始电晕电压,使得电容器的安全性大幅提升,进而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包括本体和两电极引出线,所述本体包括电容芯子和壳体,所述电容芯子的两端面设有喷金层,两所述电极引出线的一端分别熔接于所述喷金层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电容芯子由芯子叠材卷绕而成,所述芯子叠材包括依次叠合的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第一介质膜、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介质膜;所述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一聚酯光膜,所述第一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一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一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一留边;所述第一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且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二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二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二留边,且所述第一留边与第二留边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介质膜为第一聚丙烯光膜;所述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二聚酯光膜,所述第二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三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三金属镀层有三个第三留边;所述第二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四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相对于第四金属镀层有三个第四留边,且所述第三留边与第四留边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留边与所述第三留边或所述第二留边与第四留边相对错位设置;所述第二介质膜为第二聚丙烯光膜。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镀层为纯铝金属镀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聚丙烯光膜、第二聚丙烯光膜均为高温型聚丙烯光膜。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填充料,所述填充料用于填充所述电容芯子和外壳之间的空隙。进一步地,所述填充料为高温酸酐型环氧树脂。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由高密试阻燃PBT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留边的间距为1.5~2.0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留边的间距为1.5~2.0mm。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中的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三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以及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中上下两面金属镀层构成的两个相互并联的子电容,根据并联分流原理,比单面的金属化膜提升2倍dv/dt,使得过电流特性大幅提升;利用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与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的金属镀层构成的重合部分形成四单位四串联结构,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从而提升电容器的耐压性,降低电容芯子的端面起始电晕电压,使得电容器的安全性大幅提升,进而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电容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容芯子;10、喷金层;100、电极引出线;11、第一聚酯光膜;110、金属镀层A;111、金属镀层B;112、金属镀层C;113、金属镀层a;114、金属镀层b;115、金属镀层c;116、第一留边;117、第二留边;12、第一聚丙烯光膜;13、第二聚酯光膜;130、金属镀层D;131、金属镀层F;132、金属镀层d;133、金属镀层f;134、第三留边;135、第四留边;14、第二聚丙烯光膜;2、外壳;20、高温酸酐型环氧树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优先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示出了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包括本体和两电极引出线100,所述本体包括电容芯子1和壳体,所述电容芯子1的两端面设有喷金层10,喷金层10附着在电容芯子1的端面主要起连接的作用,两所述电极引出线100的一端分别熔接于所述喷金层10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电容芯子1由芯子叠材卷绕而成,所述芯子叠材包括依次叠合的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第一介质膜、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介质膜。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一聚酯光膜11,所述第一聚酯光膜11背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一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11相对于第一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一留边116,如图2所示,三个第一金属镀层分别为金属镀层A110、金属镀层B111、金属镀层C112。第一聚酯光膜11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且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二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11相对于第二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二留边117,且所述第一留边116与第二留边117的间距相等;如图2所示,三个第二金属镀层分别为金属镀层a113、金属镀层b114、金属镀层c115,可以理解,第二留边的设置同样是为了防止电容放电时出现短路现象,保证其安全性能。金属镀层A110和金属镀层a113相当于并联构成一个子电容,同理,金属镀层B111与金属镀层b114相当于并联构成另一个子电容,金属镀层C112与金属镀层c115又构成另一个子电容。第一留边以及第二留边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电容放电时出现短路现象,保证其安全性能。第一介质膜为第一聚丙烯光膜12,该第一聚丙烯光膜12主要用于起电介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包括本体和两电极引出线,所述本体包括电容芯子和壳体,所述电容芯子的两端面设有喷金层,两所述电极引出线的一端分别熔接于所述喷金层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电容芯子由芯子叠材卷绕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叠材包括依次叠合的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第一介质膜、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介质膜;/n所述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一聚酯光膜,所述第一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一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一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一留边;/n所述第一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且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二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二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二留边,且所述第一留边与第二留边的间距相等;/n所述第一介质膜为第一聚丙烯光膜;/n所述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二聚酯光膜,所述第二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三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三金属镀层有三个第三留边;/n所述第二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四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相对于第四金属镀层有三个第四留边,且所述第三留边与第四留边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留边与所述第三留边或所述第二留边与第四留边相对错位设置;/n所述第二介质膜为第二聚丙烯光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加热谐振薄膜电容器,包括本体和两电极引出线,所述本体包括电容芯子和壳体,所述电容芯子的两端面设有喷金层,两所述电极引出线的一端分别熔接于所述喷金层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电容芯子由芯子叠材卷绕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叠材包括依次叠合的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第一介质膜、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介质膜;
所述双面二留边三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一聚酯光膜,所述第一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一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一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一留边;
所述第一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一介质膜的一面且设置有三个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二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一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二金属镀层有两个第二留边,且所述第一留边与第二留边的间距相等;
所述第一介质膜为第一聚丙烯光膜;
所述双面三留边二镀层金属化膜包括第二聚酯光膜,所述第二聚酯光膜背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三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相对于第三金属镀层有三个第三留边;
所述第二聚酯光膜向所述第二介质膜的一面设置有两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离的第四金属镀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聚酯光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纬迪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