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锦民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169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以及连接于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车门,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可拆卸连接有荧光条;所述汽车本体内安装有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左座椅、右座椅、车用扶手以及用于容设车用扶手的容槽,车用扶手上设置有发光圈体,所述发光圈体内设置有发光体、电池和振动开关;所述车用扶手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转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有荧光条,使晚上会车更安全,荧光条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凹槽与荧光条可拆卸连接,便于荧光条的更换;另外,发光圈体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周围明亮,方便车内客人在漆黑环境下使用;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车用扶手的拆卸和组装,方便清洁和维修。

A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
,尤其是指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作为个人消费品进入国人生活已经有三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科技的发展,国内汽车用户趋于理性成熟,研究表明国人对于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舒适性要求在国人选购汽车的指标之中。现有的汽车在晚上行驶在较昏暗或者停靠在昏暗的地方时,不容易让人察觉,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外,在汽车领域中,后排座椅的扶手作为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部件,若坐在后排座椅的客人有物品掉落或者掉落在扶手的杯托中时,由于在晚上上,灯光昏暗不易寻找,使得用户很难在漆黑环境下找到掉落的物品,同时,目前的车用扶手都不易从后排座椅拆卸,不便于维护和清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有荧光条,使晚上会车更安全,荧光条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凹槽与荧光条可拆卸连接,便于荧光条的更换;另外,通过振动开关与电池和发光体连通,实现发光体发光,使得本技术的周围明亮,方便车内客人在漆黑环境下使用;另外,本技术便于车用扶手的拆卸和组装,方便清洁和维修,使用方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以及连接于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车门,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可拆卸连接有荧光条,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设置有用于容设荧光条的凹槽;所述汽车本体内安装有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左座椅、右座椅、车用扶手以及用于容设车用扶手的容槽,所述车用扶手和所述容槽均位于左座椅和右座椅之间,车用扶手与容槽转动连接,车用扶手上设置有发光圈体,所述发光圈体内设置有发光体、电池和振动开关;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发光体电性连接,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车用扶手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转动组件,容槽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转动组件转动配合的转动孔,转动组件包括滑轨、滑杆以及弹性件,滑杆与滑轨滑动连接,滑杆突伸出所述车用扶手,弹性件的一端与滑杆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轨的端部连接。其中,所述振动开关包括有导电外壳,导电外壳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外壳与第一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外壳与第二导电端子绝缘连接;所述导电外壳内设置有导电滚珠,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设置有供导电滚珠活动的活动腔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发光体后与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导电滚珠为金属材质制成。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还设置有防撞胶垫。其中,所述发光体为多个相互串联的发光二极管。其中,滑杆的一端突伸出所述车用扶手,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滑块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轨的端部连接;滑块上连接有手柄,所述车用扶手设置有供所述手柄活动的活动槽。其中,所述滑杆与所述滑块一体成型,所述手柄与所述滑块一体成型。其中,所述车用扶手上设置有杯托,所述发光圈体固定于所述杯托的外缘。其中,所述车用扶手上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容槽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磁体磁吸配合的第二磁体,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磁性相异。其中,所述汽车本体的车头、车尾、侧面和顶部均设置有防雾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有荧光条,使晚上会车更安全,荧光条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凹槽与荧光条可拆卸连接,便于荧光条的更换;另外,通过振动开关与电池和发光体连通,实现发光体发光,使得本技术的周围明亮,方便车内客人在漆黑环境下使用;另外,本技术便于车用扶手的拆卸和组装,方便清洁和维修,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排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车用扶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车用扶手的结构透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振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包括:1—汽车本体2—车门3—荧光条4—后排座椅5—左座椅6—右座椅7—车用扶手8—容槽11—发光圈体12—电池13—振动开关14—滑轨15—滑杆16—弹性件17—导电外壳18—第一导电端子19—第二导电端子20—导电滚珠21—活动腔体22—防撞胶垫23—滑块24—手柄25—活动槽26—杯托27—第一磁体28—第二磁体29—防雾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一种汽车,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汽车本体1以及连接于汽车本体1左右两侧的车门2,所述车门2和所述汽车本体1上均可拆卸连接有荧光条3,所述车门2和所述汽车本体1上均设置有用于容设荧光条3的凹槽(图中未标示);所述汽车本体1内安装有后排座椅4,所述后排座椅4包括左座椅5、右座椅6、车用扶手7以及用于容设车用扶手7的容槽8,所述车用扶手7和所述容槽8均位于左座椅5和右座椅6之间,车用扶手7与容槽8转动连接,车用扶手7上设置有发光圈体11,所述发光圈体11内设置有发光体、电池12和振动开关13;所述振动开关13与所述发光体电性连接,所述振动开关13与所述电池12电性连接;所述车用扶手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转动组件,容槽8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转动组件转动配合的转动孔(图中未标示),转动组件包括滑轨14、滑杆15以及弹性件16,滑杆15与滑轨14滑动连接,滑杆15突伸出所述车用扶手7,弹性件16的一端与滑杆15连接,弹性件16的另一端与滑轨14的端部连接。具体地,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有荧光条3,当汽车在晚上行驶时,容易使对方来车注意到,使晚上会车更安全,当汽车停车后,若在灯光昏暗的环境,没有路灯和车灯,荧光条3可以起到提示作用,结构可靠,凹槽与荧光条3可拆卸连接,便于荧光条3的更换;另外,由于汽车行驶时,在晚上后排位置非常昏暗,若有物品掉落需要寻找时非常困难,设置有发光圈体11,汽车在行驶时容易引起颠簸,在颠簸时使得振动开关13失衡触发振动开关13启动,进而通过振动开关13与电池12和发光体连通,实现发光体发光,使得本技术的周围明亮,方便车内客人在漆黑环境下使用;另外,利用转动孔、转动组件实现车用扶手7与容槽8的转动连接,在使用时,在弹性件16的作用下,保持滑杆15与转动孔转动,在需要将车用扶手7拆出清洁时,可以拉动滑杆15,使得滑杆15脱离转动孔并进入车用扶手7内,滑轨14与滑杆15滑动连接保证滑杆15的移动方向精确,本技术便于车用扶手7的拆卸和组装,方便清洁和维修,使用方便。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汽车,所述振动开关13包括有导电外壳17,导电外壳17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一导电端子18和第二导电端子19,所述导电外壳17与第一导电端子18电性连接,所述导电外壳17与第二导电端子19绝缘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本体以及连接于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车门,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可拆卸连接有荧光条,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设置有用于容设荧光条的凹槽;所述汽车本体内安装有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左座椅、右座椅、车用扶手以及用于容设车用扶手的容槽,所述车用扶手和所述容槽均位于左座椅和右座椅之间,车用扶手与容槽转动连接,车用扶手上设置有发光圈体,所述发光圈体内设置有发光体、电池和振动开关;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发光体电性连接,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车用扶手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转动组件,容槽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转动组件转动配合的转动孔,转动组件包括滑轨、滑杆以及弹性件,滑杆与滑轨滑动连接,滑杆突伸出所述车用扶手,弹性件的一端与滑杆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轨的端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本体以及连接于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车门,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可拆卸连接有荧光条,所述车门和所述汽车本体上均设置有用于容设荧光条的凹槽;所述汽车本体内安装有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左座椅、右座椅、车用扶手以及用于容设车用扶手的容槽,所述车用扶手和所述容槽均位于左座椅和右座椅之间,车用扶手与容槽转动连接,车用扶手上设置有发光圈体,所述发光圈体内设置有发光体、电池和振动开关;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发光体电性连接,所述振动开关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车用扶手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转动组件,容槽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转动组件转动配合的转动孔,转动组件包括滑轨、滑杆以及弹性件,滑杆与滑轨滑动连接,滑杆突伸出所述车用扶手,弹性件的一端与滑杆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轨的端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开关包括有导电外壳,导电外壳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外壳与第一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外壳与第二导电端子绝缘连接;所述导电外壳内设置有导电滚珠,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设置有供导电滚珠活动的活动腔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发光体后与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的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锦民张莹莹张冰冰
申请(专利权)人:张锦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