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大林专利>正文

煤炉下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9281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炉下煤装置,它由炉体,拉手,拉杆,固定圈,托煤板,活动炉桥组成,拉手的支点与炉体外的支杆连接,拉杆的一端与拉手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连接固定圈,固定圈与托煤板连为一体,活动炉桥设在固定圈的下端,并由滚轴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卫生,功能可靠等优点。特别适合蜂窝煤炉使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煤炉,特别是一种煤炉的下煤装置。目前,煤炉使用的蜂窝煤经燃烧后在炉堂中会粘结在一起,而现在的煤炉结构很难将下面烧尽的蜂窝煤渣抖落下来,只得从炉口将其拿出。这样一是很不方便,二是也不卫生。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从下面将煤渣去除的下煤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是这样构成的它由炉体(1),拉手(2),拉杆(3),固定圈(4),托煤板(5),活动炉桥(6)组成,拉手(2)的支点与炉体(1)外的支杆连接,拉杆(3)的一端与拉手(2)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1)连接固定圈(4),固定圈(4)与托煤板(5)连为一体,活动炉桥(6)设在固定圈(4)的下端,并由滚轴(7)支撑。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方便卫生,功能可靠等优点。使用时,拉动拉手,拉杆带动固定圈向左移动,托煤板及活动炉桥也一起移动,托煤板将最下面的蜂窝煤块与上面蜂窝煤块切离,并将上面的每块托起,而下面的蜂窝煤块则托在活动炉桥上,当活动炉桥的右端部移动到滚轴处时,会自动翻转,将烧尽的煤块翻入灰箱中。然后推动拉手,固定圈及托煤板复位,上面的蜂窝煤块下落到活动炉桥上,这时就可从炉口处加入新煤了。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图。本技术的实施例拉手(2)的支点与炉体(1)外的支杆用螺栓连接,拉杆(3)的一端与拉手(2)的下端用螺栓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1)与焊接固定圈(4),固定圈(4)与托煤板(5)做成为一体,活动炉桥(6)设在固定圈(4)的下端,并由滚轴(7)支撑。权利要求1.一种煤炉下煤装置,它由炉体(1),拉手(2),拉杆(3),固定圈(4),托煤板(5),活动炉桥(6)组成,其特征在于拉手(2)的支点与炉体(1)外的支杆连接,拉杆(3)的一端与拉手(2)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1)连接固定圈(4),固定圈(4)与托煤板(5)连为一体,活动炉桥(6)设在固定圈(4)的下端,并由滚轴(7)支撑。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炉下煤装置,它由炉体,拉手,拉杆,固定圈,托煤板,活动炉桥组成,拉手的支点与炉体外的支杆连接,拉杆的一端与拉手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连接固定圈,固定圈与托煤板连为一体,活动炉桥设在固定圈的下端,并由滚轴支撑。本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卫生,功能可靠等优点。特别适合蜂窝煤炉使用。文档编号F23H11/24GK2480703SQ0120627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8日专利技术者邓大林 申请人:邓大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炉下煤装置,它由炉体(1),拉手(2),拉杆(3),固定圈(4),托煤板(5),活动炉桥(6)组成,其特征在于:拉手(2)的支点与炉体(1)外的支杆连接,拉杆(3)的一端与拉手(2)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伸入炉体(1)连接固定圈(4),固定圈(4)与托煤板(5)连为一体,活动炉桥(6)设在固定圈(4)的下端,并由滚轴(7)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大林
申请(专利权)人:邓大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