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8400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包括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和控制器,所述上料装置设置在所述预热装置的一侧,所述喷雾装置设置在所述预热装置的另一侧,所述喷雾装置远离所述预热装置的一侧设有所述二次加热装置,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和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内均设有运输装置,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依次排列形成生产线。通过采用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和控制器使得经过所述柜体内的所述加工件得到初步的加温,保证所述加工件得到进一步的预热。

A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of constant temperature positive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正火炉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核电、化工、机械、锅炉等行业生产的大型锻件,要求其综合性能越来越高,因此都需要进行热处理,所以都配备大型热处理炉。如CN105200203A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式正火炉,存在进料和出料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影响了物料的加热温度,影响了加工质量。另一种典型的如CN207294848U的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炉温控制系统,温控加温过程中温控过程的不稳定性,可控制性差且其温差的仅仅是局部调整,对金属工件的淬透性及其不利。再来看如ZL2008201163260的现有技术的一种热回收型连续等温正火炉,其虽然提供了利用缓冷段的余热回收利用对新近物料进行预热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且取得了减少热损、节省能耗的一定效果。但上述方案仍存在较大不完善之处,尤其表现在对于高温工件的急速冷却仍耗能较大,且直接引入外部冷空气进行急速降温,不能满足不同工件不同的冷却要求,而使工件的组织和力学性能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严重时甚至影响空冷淬火效果。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进出料困难、温度可控性差和淬火效果不佳等等问题,作出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正火炉的炉温控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包括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和控制器,所述上料装置设置在所述预热装置的一侧,所述喷雾装置设置在所述预热装置的另一侧,所述喷雾装置远离所述预热装置的一侧设有所述二次加热装置,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和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内均设有运输装置,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依次排列形成生产线,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和所述运输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可选的,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均温罩、检测装装置和第一运输装置,所述均温罩设置在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正上方,所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侧框和运输带,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侧框上并朝着所述运输带的一侧伸出。可选的,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喷雾室、若干个喷嘴、喷嘴架、第二运输装置和加热炉,所述第二运输装置贯穿所述喷雾装置的喷雾室,所述加热炉通过管道与各个所述喷嘴连接,各个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喷嘴架上,所述喷嘴架设有滑动槽,各个所述喷嘴的外周设有滑动轮并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各个所述喷嘴与所述滑动槽滑动卡接并沿着所述滑动槽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各个所述喷嘴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可选的,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包括柜体、若干个烧嘴、第三运输装置、转动装置、加热炉和往复装置,所述第三运输装置贯穿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柜体,各个所述烧嘴、所述转动装置和往复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运输装置的正上方,各个所述烧嘴与所述转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往复装置包括检测传感器、检测轨道和驱动机构,各个所述检测传感器与所述检测轨道滑动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靠近所述检测轨道的一侧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检测轨道驱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喷雾装置还包括若干个位置检测元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沿着所述滑动槽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各个所述检测元件的检测端口朝着各个所述喷嘴的一侧伸出。可选的,所述检测轨道与所述第三运输轨道的长度相平行,且所述检测轨道设置在所述柜体的内壁并与所述柜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轨道沿着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的,可选的,所述喷嘴架设置在所述第二运输装置的正上方并沿着所述喷雾室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喷嘴架的靠近所述喷雾室内壁的一侧与所述喷雾室的内壁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的外周设有隔热装置,所述隔热装置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和封闭门,所述封闭门设置在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且对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进行封堵。可选的,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所述第三运输带的正下方设有清理装置,所述清理装置包括清理通道、清理推板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清理推板的底部设有移动轮,所述清理部设置在所述清理通道内,所述清理通道沿着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的,所述清理通道的两侧内壁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末端设有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清理推板的两侧设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与所述移动槽滑动卡接,所述滑动凸起通过移动链条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采用所述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运输装置、第二运输装置和第三运输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喷射出来的高温的气体使得经过所述柜体内的所述加工件得到初步的加温,保证所述加工件得到进一步的预热;2.通过采用所述均温罩呈倒扣的U型,所述均温罩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的边框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加工件不与周围的空气存在果冻的接触,保证所述加工件的温度维持在允许的范围内;3.通过采用所述第二运输装置使得所述加工件能够顺接所述上料装置的所述加工件进入所述喷雾装置内的容腔,使得所述加工件能够在所述喷雾容腔内进行进一步的增温;4.通过采用各个所述喷嘴与高温发生器管道连接,使得所述高温的气体能够喷射出来,保证所述加工件一直处在高温的环境中,使得所述加工件保持恒定的温度并随时的调整容腔中的温度,达到高效控制的目的。5.通过采用所述转动装置的转动的角度在45°----135°之间进行往复的转动,所述转动装置在第二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实现转动实现对不同的加工件进行加热的操作,使得所述加工件不同角度的位置能够快速的升温,达到高效升温的目的;6.通过采用所述清理推板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着所述移动槽进行清理功能,实现对所述灰屑进行收集,保证所述灰屑不会对生产过程造成污染。附图说明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缩放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放大图。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均温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所述喷嘴和所述喷嘴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料装置;2-均温罩;3-隔热帘;4-喷雾装置;5-运输带;6-二次加热装置;7-出料口;8-强冷风机;9-第二运输装置;10-加工件;11-检测装置;12-加热元件;13-滑动槽;14-喷嘴架;15-喷嘴;16-烧嘴;17-转动槽;18-第三运输装置;19-转动装置;20-往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和控制器,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依次排列形成生产线,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和运输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预热装置、喷雾装置、二次加热装置和控制器,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依次排列形成生产线,所述上料装置、所述预热装置、所述喷雾装置、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和运输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均温罩、检测装装置和第一运输装置,所述均温罩设置在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正上方,所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侧框和运输带,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侧框上并朝着所述运输带的一侧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喷雾室、若干个喷嘴、喷嘴架、第二运输装置和加热炉,所述第二运输装置贯穿所述喷雾装置的喷雾室,所述加热炉通过管道与各个所述喷嘴连接,各个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喷嘴架上,所述喷嘴架设有滑动槽,各个所述喷嘴的外周设有滑动轮并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各个所述喷嘴与所述滑动槽滑动卡接并沿着所述滑动槽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各个所述喷嘴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温正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加热装置包括柜体、若干个烧嘴、第三运输装置、转动装置、加热炉和往复装置,所述第三运输装置贯穿所述二次加热装置的柜体,各个所述烧嘴、所述转动装置和往复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运输装置的正上方,各个所述烧嘴与所述转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往复装置包括检测传感器、检测轨道和驱动机构,各个所述检测传感器与所述检测轨道滑动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靠近所述检测轨道的一侧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检测轨道驱动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大明李杰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佛山市三水凤铝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