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连接部件(汇流条),该连接部件在外部通过焊接来连接从定子延伸出的定子绕组(导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第2008-2284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将从线圈延伸的导线与汇流条连接起来的工序中,导线的位置容易偏移。即,难以将导线相对于汇流条的位置配置于期望的位置,汇流条与导线的连接工序变得复杂,难以实现自动化。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简化汇流条与导线的连接工序的马达。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具有线圈,并且该定子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汇流条,其位于比定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汇流条具有导线连接部,该导线连接部与从线圈延伸出的导线连接。在导线连接部设置有供导线插入的切口部。切口部的内周面具有: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具有:/n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n定子,其具有线圈,并且该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n汇流条,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n所述汇流条具有导线连接部,该导线连接部与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导线连接,/n在所述导线连接部设置有供所述导线插入的切口部,/n所述切口部的内周面具有:/n底面部,其朝向所述切口部的开口侧;/n第1对置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以及/n第2对置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与所述第1对置面部对置,/n所述第1对置面部具有:/n第1区域,其与所述底面部相连;以及/n第2区域,其与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8 JP 2017-188045;20170929 JP 2017-191095;20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具有线圈,并且该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
汇流条,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汇流条具有导线连接部,该导线连接部与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导线连接,
在所述导线连接部设置有供所述导线插入的切口部,
所述切口部的内周面具有:
底面部,其朝向所述切口部的开口侧;
第1对置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以及
第2对置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与所述第1对置面部对置,
所述第1对置面部具有:
第1区域,其与所述底面部相连;以及
第2区域,其与所述第1区域相连,向所述开口侧延伸,
在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设置有向所述第2对置面部侧突出的第1凸部,
所述导线连接部在所述底面部、所述第2对置面部以及所述第1对置面部的所述第1区域中与所述导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区域沿着所述导线的外周面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线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第1对置面部的相反侧的第1外周面部,所述第1外周面部沿着所述第1对置面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2对置面部具有:
第3区域,其与所述底面部相连;以及
第4区域,其与所述第3区域相连,向所述开口侧延伸,
在所述第3区域与所述第4区域的边界部设置有向所述第2对置面部侧突出的第2凸部,
所述第2对置面部在所述第3区域中与所述导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3区域沿着所述导线的外周面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底面部设置有向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底面部沿着所述导线的外周面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线连接部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立壁部,该立壁部从所述导线连接部的所述切口部的内周面沿着轴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立壁部在轴向上向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立壁部在轴向上向所述定子侧延伸,所述导线连接部的朝向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的面与所述切口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达也,小川幸祐,瀬口敬史,村上俊辅,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