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518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该装置的加热管、主油箱进油管和主油箱回油管设置在控制壳体的下方;进油阀柱塞和回油阀柱塞分别设置在控制壳体的进油油腔内和回油油腔内,进油阀柱塞上具有进油凹槽和进油过孔,回油阀柱塞上具有回油凹槽和回油过孔;进油阀柱塞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进油孔通过进油凹槽和进油过孔与发动机进油孔相通或者副油箱进油孔通过进油凹槽与发动机进油孔相通;回油阀柱塞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回油孔通过回油凹槽和回油过孔与发动机回油孔相通或者副油箱回油孔通过回油凹槽与发动机回油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分别用于控制主、副油箱之间的进油切换和回油切换,使得进、回油路之间不会出现混油现象,操作方便可靠。

A diesel supply device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集成电磁三通阀和加热功能的柴油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及东北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在-10℃~-30℃左右,因此该地区内柴油机车辆冬季将无法使用高标号(0#)柴油,因为环境温度过低,高标号柴油会出现变稠、结蜡,进而出现燃油滤网、油管堵塞现象,致使车辆无法启动或行驶中突然熄火等故障。若使用低标号(-35#)柴油不但油价增加,燃油消耗量也会增加,从而增加用户车辆使用成本。目前,为实现上述地区冬季使用高标号柴油,车辆采用双油箱布置,一个油箱加注低标号柴油用于车辆启动,另一个油箱加注高标号柴油用于中途使用。高标号油箱采用加热处理,实现冬季高标号柴油使用过程中不会变稠、结蜡。加热型式主要有:电加热、发动机尾气加热和冷却液加热。电加热型式存在安全隐患,成本较高;尾气加热中尾气会腐蚀油箱且影响美观;冷却液加热容易实现,且能充分利用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燃油箱,成本较低,因此冷却热加热油箱型式较为普遍。由于整车采用双油箱布置,低压管路中需要三通阀来控制两个油箱之间的燃油切换,三通阀型式主要有机械阀和电磁阀两种。机械阀需停车后下车进行操作,若在高速上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机械阀在整车布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布置在便于司机操作的位置。另外,机械阀与主、副油箱之间均需连接油管,导致油管较多,美观性差也不便于装配。电磁阀使用便利,无需停车即在驾驶室即可操作,但电磁阀也存在一定的布置局限性,为避免高标号油箱与电磁阀之间的连接油管挂蜡堵塞风险,只能将电磁阀布置在尽可能靠近高标号油箱的位置或将此段油管改为电加热油管,但增加成本;同样,电磁阀与主、副油箱之间也需连接油管,导致油管较多,美观性差也不便于装配;另外,有些电磁阀为进、回油一体式电磁阀,当主、副油箱切换时进、回油管路一同切换,导致管路中燃油会回到另一个油箱内出现主、副油箱混油现象。有些电磁阀内部阀芯也容易被柴油中的杂质堵塞或卡死,从而出现系统故障,车辆无法行驶。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既方便又可靠的控制两个油箱之间柴油切换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控制两个油箱之间柴油切换,从而降低冬季燃油使用成本的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包括控制壳体、加热管、主油箱进油管、主油箱回油管;所述的加热管、主油箱进油管和主油箱回油管设置在控制壳体的下方;控制壳体上具有主油箱进油口、主油箱回油口、副油箱进油口、副油箱回油口、发动机进油口、发动机回油口;主油箱进油口与主油箱进油管连接,主油箱回油口与主油箱回油管连接;副油箱进油口与副油箱进油管连接,副油箱回油口与副油箱的回油管连接;发动机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管连接,发动机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管连接;控制壳体上具有左右对称的进油油腔和回油油腔;进油阀的进油阀柱塞设置在进油油腔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进油凹槽和进油过孔;进油阀柱塞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进油口通过进油凹槽和进油过孔与发动机进油口相通或者副油箱进油口通过进油凹槽与发动机进油口相通;回油阀的回油阀柱塞设置在回油油腔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回油凹槽和回油过孔;回油阀柱塞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回油口通过回油凹槽和回油过孔与发动机回油口相通或者副油箱回油口通过回油凹槽与发动机回油口相通。所述的控制壳体上还具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入口底端与加热管的入口连接,顶端利用水管与发动机取水口连接,冷却液出口底端与加热管的出口连接,顶端利用水管与发动机回水口连接。所述的加热管采用螺旋管形,主油箱进油管和主油箱回油管并行排列设置在螺旋管形加热管的管状空间内。所述的加热管还可以采用U型结构,主油箱进油管、主油箱回油管并行排列设置在加热管的U形空间内。进一步,本技术还包括浮子导管和液位浮子;浮子导管内设置有干簧管,液位浮子套装在浮子导管外面,且液位浮子内部具有磁铁;干簧管的液位信号输出接口设置在控制壳体上,且与底盘线束连接。所述的控制壳体固定在固定法兰上,固定法兰与主油箱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油阀包括进油油腔、第一复位弹簧、第一电磁线圈和进油阀柱塞;第一复位弹簧连接在进油阀柱塞的柱塞杆右端,第一电磁线圈套装在进油阀柱塞的柱塞杆上;回油阀包括回油油腔、第二复位弹簧、第二电磁线圈和回油阀柱塞;第二复位弹簧连接在回油阀柱塞的柱塞杆的左端,第二电磁线圈套装在回油阀柱塞的柱塞杆上。所述的控制壳体上还具有使主油箱内外相通的通气孔。本技术设置有两个电磁三通阀(即进油阀和回油阀),分别用于控制主、副油箱之间的进油切换和回油切换,使得进、回油路之间不会出现混油现象,操作方便可靠,由于集成三通阀也减少了油管数量,提升整车美观性及装配性。电磁阀阀芯采用柱塞式结构,有较好的耐杂质性能,提升可靠性。另外,由于设置有加热管,可利用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燃油,实现冬季使用高标号柴油的需求,降低冬季燃油使用成本;同时能够利用浮子导管和液位浮子实现显示燃油液位的功能,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布置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供给装置未示出液位浮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供给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发动机使用主油箱时本技术控制装置剖视图。图4是发动机使用副油箱时本技术控制装置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包括控制装置1、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和浮子导管6;所述的加热管2采用螺旋管形,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和浮子导管6固定安装在控制装置1的下方,三者并行排列设置在螺旋管形加热管2的管状空间内,增加了加热管2与柴油的接触面积及加热面积;浮子导管6内设置有干簧管,液位浮子5套装在浮子导管6外面,且液位浮子5内部具有磁铁。整个装置安装在主油箱上,且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和浮子导管6位于油箱内部,当液位浮子5随燃油高度变化而上下移动时,会导致干簧管线束连通位置变化即电阻值变化。所述的加热管2还可以采用U型结构,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和浮子导管6并行排列设置在U型结构加热管2的U形空间内,且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靠近加热管2。所述的加热管2还可以布置在主油箱内的其他位置,对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进行加热。如图3、4所示,所述的控制装置1包括控制壳体1.1、固定法兰1.2、进油电磁阀、回油电磁阀。所述的控制壳体1.1固定在固定法兰1.2上,固定法兰1.2可通过螺栓与主油箱固定连接,将整个柴油供给装置固定在主油箱上。所述的控制壳体1.1上具有干簧管的液位信号输出接口1.1.1、冷却液入口1.1.2、冷却液出口1.1.3、主油箱进油口1.1.4、主油箱回油口1.1.5、副油箱进油口1.1.6、副油箱回油口1.1.7、发动机进油口1.1.8、发动机回油口1.1.9和通气孔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壳体(1.1)、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所述的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和主油箱回油管(4)设置在控制壳体(1.1)的下方;控制壳体(1.1)上具有主油箱进油口(1.1.4)、主油箱回油口(1.1.5)、副油箱进油口(1.1.6)、副油箱回油口(1.1.7)、发动机进油口(1.1.8)、发动机回油口(1.1.9);主油箱进油口(1.1.4)与主油箱进油管(3)连接,主油箱回油口(1.1.5)与主油箱回油管(4)连接;副油箱进油口(1.1.6)与副油箱进油管连接,副油箱回油口(1.1.7)与副油箱的回油管连接;发动机进油口(1.1.8)与发动机进油管连接,发动机回油口(1.1.9)与发动机回油管连接;控制壳体(1.1)上具有左右对称的进油油腔(1.1.11)和回油油腔(1.1.12);进油阀的进油阀柱塞(1.5)设置在进油油腔(1.1.11)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进油凹槽(1.5-1)和进油过孔(1.5-2);进油阀柱塞(1.5)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进油口(1.1.4)通过进油凹槽(1.5-1)和进油过孔(1.5-2)与发动机进油口(1.1.8)相通或者副油箱进油口(1.1.6)通过进油凹槽(1.5-1)与发动机进油口(1.1.8)相通;回油阀的回油阀柱塞(1.6)设置在回油油腔(1.1.12)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回油凹槽(1.6-1)和回油过孔(1.6-2);回油阀柱塞(1.6)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回油口(1.1.5)通过回油凹槽(1.6-1)和回油过孔(1.6-2)与发动机回油口(1.1.9)相通或者副油箱回油口(1.1.7)通过回油凹槽(1.6-1)与发动机回油口(1.1.9)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壳体(1.1)、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主油箱回油管(4);所述的加热管(2)、主油箱进油管(3)和主油箱回油管(4)设置在控制壳体(1.1)的下方;控制壳体(1.1)上具有主油箱进油口(1.1.4)、主油箱回油口(1.1.5)、副油箱进油口(1.1.6)、副油箱回油口(1.1.7)、发动机进油口(1.1.8)、发动机回油口(1.1.9);主油箱进油口(1.1.4)与主油箱进油管(3)连接,主油箱回油口(1.1.5)与主油箱回油管(4)连接;副油箱进油口(1.1.6)与副油箱进油管连接,副油箱回油口(1.1.7)与副油箱的回油管连接;发动机进油口(1.1.8)与发动机进油管连接,发动机回油口(1.1.9)与发动机回油管连接;控制壳体(1.1)上具有左右对称的进油油腔(1.1.11)和回油油腔(1.1.12);进油阀的进油阀柱塞(1.5)设置在进油油腔(1.1.11)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进油凹槽(1.5-1)和进油过孔(1.5-2);进油阀柱塞(1.5)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进油口(1.1.4)通过进油凹槽(1.5-1)和进油过孔(1.5-2)与发动机进油口(1.1.8)相通或者副油箱进油口(1.1.6)通过进油凹槽(1.5-1)与发动机进油口(1.1.8)相通;回油阀的回油阀柱塞(1.6)设置在回油油腔(1.1.12)内,且其柱塞部位具有回油凹槽(1.6-1)和回油过孔(1.6-2);回油阀柱塞(1.6)可左右移动使得主油箱回油口(1.1.5)通过回油凹槽(1.6-1)和回油过孔(1.6-2)与发动机回油口(1.1.9)相通或者副油箱回油口(1.1.7)通过回油凹槽(1.6-1)与发动机回油口(1.1.9)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用柴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壳体(1.1)上还具有冷却液入口(1.1.2)和冷却液出口(1.1.3);冷却液入口(1.1.2)底端与加热管(2)的入口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旭哲尹燕升杨蕾张驰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