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用柴油机制造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和方法,属于起重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船用柴油机大型连杆的翻身作业,尚未有一种比较安全、平稳、自动翻身的装置及方法。由于柴油机连杆的结构特征都是两头呈薄壁圆环型的与曲轴连接的大头、与十字头销连接的小头和扁圆型的杆身,其形状复杂不规则,所以给连杆的翻身操作带来了难度。大型连杆的传统翻身方法是利用钢丝绳吊起连杆在空中进行翻身,由于船用柴油机连杆的形状不规则、质量大、重心不稳,因而翻身过程中容易造成连杆杆身与钢丝绳之间的相对滑动和晃动,甚至连杆的翻滚会造成惯性冲击,所以现有船用柴油机连杆翻身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具有操作人员在连杆吊运翻身作业时劳动强度大、操作难度高、生产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和方法,利用连杆本身的重力,借助专门的辅助装置,完成连杆的快速自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装置包括底板、两个抱箍轮和两个支架;所述底板放置于地面上,两个所述支架平行地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该支架上设有与水平成一倾角的斜面,所述抱箍轮为圆环状构件,外形为圆柱形,内部形状与所述连杆的杆身的外形相吻合,两个所述抱箍轮分别围抱固定在所述连杆的杆身的两端处,所述连杆借助本身的重力,随该两个所述抱箍轮在所述支架的斜面上从高处向低处自行滚动,从而实现180°的自动翻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装置包括底板、两个抱箍轮和两个支架;所述底板放置于地面上,两个所述支架平行地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该支架上设有与水平成一倾角的斜面,所述抱箍轮为圆环状构件,外形为圆柱形,内部形状与所述连杆的杆身的外形相吻合,两个所述抱箍轮分别围抱固定在所述连杆的杆身的两端处,所述连杆借助本身的重力,随该两个所述抱箍轮在所述支架的斜面上从高处向低处自行滚动,从而实现180°的自动翻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抱箍轮由两个半圆环形的抱箍对合而成;所述抱箍设有内腔槽和哈夫面,两个所述抱箍以该哈夫面相互贴合固定在一起,形成一整圆环状构件,两个所述抱箍的内腔槽合成所述抱箍轮的内型,该内型与所述连杆的杆身截面的外型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哈夫面沿所述抱箍轮的直径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抱箍设有两个贯通的连接孔,该连接孔靠所述抱箍轮外圆的一侧连接有沉孔,一个连接孔在所述哈夫面上的孔口处设有圆凸台,另一连接孔在所述哈夫面上的孔口处设有圆凹槽,所述圆凸台嵌入该圆凹槽中,以定位对合的两个抱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包括有前立柱、后立柱和斜导轨槽;所述前立柱与后立柱之间通过所述斜导轨槽连接固定,该斜导轨槽与水平面成一倾角,形成所述支架支撑所述抱箍轮和连杆滚动的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自身重力作用的船用柴油机连杆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红健,沈治东,高少鹏,蒋立国,杨太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