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828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设有浮料杆,所述第二顶针板设有顶针;活动板,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下方,并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一传递杆,所述第二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传递杆,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吸引连接;模脚,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外侧,并具有限制所述第二顶板移动行程的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二次顶出机构不仅减小了模具的空间,同时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且组装维护成本较低。

Secondary ejection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塑胶自动拉带二次顶出机构主要有利用树脂开闭器、机械开闭器、气缸、机械杠杆原理等实现二次顶出,缺点是:树脂开闭器、机械开闭器结构只适用小型承受力小的模具,开闭器易磨损,配合精度要求高。用气缸二次顶出缺点是模具结构复杂,模具要加大预留安放气缸的空间,还需增加与注塑机信号的串通及程式控制。机械杠杆原理跷跷板式二次顶出缺点,声音震动大,两边顶出易不平衡,拉带平稳性差。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二次顶出机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空间、结构简单且维护成本较低的二次顶出机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设有浮料杆,所述第二顶针板设有顶针;活动板,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下方,并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一传递杆,所述第二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传递杆,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吸引连接;模脚,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外侧,并具有限制所述第二顶板移动行程的限位部;其中,注塑机顶杆驱动所述活动板上移,进而推动所述顶针板上移实现一次顶出,当所述第二顶板受所述模脚限制时,顶出力大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磁铁吸力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分离,所述第一顶板被继续驱动上移,进而继续推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移实现二次顶出。r>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设有凹陷部,所述磁铁设于所述凹陷部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宽度,且沿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顶板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两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所述模脚,且所述模脚与所述磁铁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外侧,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顶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上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宽度差控制在5~15c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顶针板设有位于所述顶针前后侧的复位杆,所述复位杆上端设有弹性件,所述复位杆借由所述弹性件的反作用力向下移动带动所述第二顶针板下移实现回复原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顶针板上方且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母模垫板、母模镶件板、公模镶件板及公模垫板,所述公模垫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以限制所述顶针板的回复行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母模镶件板设有母模镶件,所述母模镶件包括第一母模镶件及第二母模镶件,所述公模镶件板内设有与所述母模镶件相配合的公模镶件,所述公模镶件包括第一公模镶件及第二公模镶件,所述第一母模镶件与所述第一公模镶件之间设有供料带移动的通道,所述第二母模镶件与所述第二公模镶件之间设有成型塑胶件的型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公模镶件设有与料带相对应的通孔,所述浮料杆与所述通孔相配合实现二次顶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顶板沿长度方向相对两侧的拉带机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二次顶出机构通过上下设置的顶针板和活动板,顶针板包括上下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活动板包括上下设置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第一顶针板设有浮料杆,第二顶针板设有顶针,第一顶板设有抵接第一顶针板的第一传递杆,第二顶板设有抵接第二顶针板的第二传递杆,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吸引的磁铁,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设于第二顶板旁的模脚,模脚具有限制第二顶板移动行程的限位部。不仅减小了模具的空间,同时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且组装维护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二次顶出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二次顶出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合模时的内部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隐藏部分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中合模时浮料杆的放大图。图6是图2中二次顶出后浮料杆的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二次顶出后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二次顶出后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图1至8所示为本技术的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应用于注塑机中,以便于对注塑成型于注塑机型腔中的产品实现顺利顶出操作。首先定义X轴为前后方向(也称宽度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也称长度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顶针板和活动板。其中,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针板1和第二顶针板2;所述第一顶针板1设有浮料杆11,所述第二顶针板2设有顶针21。所述浮料杆11和顶针21均可伸入注塑机的型腔中。所述活动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板3和第二顶板4,所述第一顶板3和所述第二顶板4之间通过磁铁5相互吸引配合。所述第一顶板3设有抵接所述第一顶针板1的第一传递杆31,所述第二顶板4设有抵接所述第二顶针板2的第二传递杆41,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顶板4旁的模脚6,所述模脚6具有限制所述第二顶板4移动行程的限位部61。结合上述设置,本技术的二次顶出机构通过注塑机顶杆驱动所述活动板上移,进而推动所述顶针板上移实现一次顶出,当所述第二顶板4受所述模脚6限制时,顶出力大于所述第一顶板3和所述第二顶板4之间的磁铁吸力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顶板3和所述第二顶板4分离,所述第一顶板3被继续驱动上移,进而继续推动所述第一顶针板1上移实现二次顶出。具体地,所述顶针板均由上下两块板组成,其中,所述第二顶针板2上还设有复位杆22,所述复位杆22上端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顶针板2顶出时带动所述复位杆22上移,当所述第二顶针板2顶出完成时,所述复位杆22借由弹性件的反作用力向下移动带动所述第二顶针板2下移并回复原位。请参图2所示,所述第一传递杆31自所述第一顶板3向上延伸贯穿所述第二顶针板2抵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1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传递杆41自所述第二顶板4向上延伸贯穿所述第一顶板3抵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4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顶板4还设有贯穿其自身的贯穿孔,所述第一顶板3的下表面设有位于所述贯穿孔内的抵接部。所述二次顶出机构通过注塑机的顶杆推抵所述抵接部驱动所述第一顶板3和所述第二顶板4进而分别推动所述第一顶针板1和所述第二顶针板4实现二次顶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3也可不设置所述抵接部,通过注塑机的顶杆直接推抵所述第一顶板3的下表面来驱动。所述第一顶板3和所述第二顶板4的相对两侧设有凹陷部32,所述磁铁5设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顶针板,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设有浮料杆,所述第二顶针板设有顶针;/n活动板,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下方,并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一传递杆,所述第二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传递杆,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吸引连接;/n模脚,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外侧,并具有限制所述第二顶板移动行程的限位部;/n其中,注塑机顶杆驱动所述活动板上移,进而推动所述顶针板上移实现一次顶出,当所述第二顶板受所述模脚限制时,顶出力大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磁铁吸力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分离,所述第一顶板被继续驱动上移,进而继续推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移实现二次顶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针板,所述顶针板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设有浮料杆,所述第二顶针板设有顶针;
活动板,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下方,并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一传递杆,所述第二顶板设有向上抵接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传递杆,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吸引连接;
模脚,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外侧,并具有限制所述第二顶板移动行程的限位部;
其中,注塑机顶杆驱动所述活动板上移,进而推动所述顶针板上移实现一次顶出,当所述第二顶板受所述模脚限制时,顶出力大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磁铁吸力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分离,所述第一顶板被继续驱动上移,进而继续推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移实现二次顶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设有凹陷部,所述磁铁设于所述凹陷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宽度,且沿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顶板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所述模脚,且所述模脚与所述磁铁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外侧,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顶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上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联炜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