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底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机架顶部安装有压合机构,所述压合机构包括垂悬于所述机架顶部的中轴杆和固定于所述机架中段的壳体,所述中轴杆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中轴处设置有压缩轴杆,所述压缩轴杆与拉杆传动连接,所述模具的顶部开设有型腔,构成所述型腔的内壁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所述模具内部嵌入有螺旋状盘绕的加热丝。能够将质地脆弱易损的塑胶部件通过加热增加其弹性、柔性和韧性从而提高压合的成功率,降低塑胶部件的破损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塑胶部件压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音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制备大量的塑胶部件,其中部分塑胶部件需通过压合工艺进行连接。在压合塑胶部件过程中需考虑到受部件尺寸影响的结构强度和受部件材料影响的弹性和韧性。在尺寸较小且塑胶料的弹性和韧性较差的部件进行压合工艺时,极易造成部件破损,使得部件废弃无法使用。损耗工时且浪费原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底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机架顶部安装有压合机构,所述压合机构包括垂悬于所述机架顶部的中轴杆和固定于所述机架中段的壳体,所述中轴杆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中轴处设置有压缩轴杆,所述压缩轴杆与拉杆传动连接,所述模具的顶部开设有型腔,构成所述型腔的内壁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所述模具内部嵌入有螺旋状盘绕的加热丝。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底部安装有压合头。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头底部开设有嵌合槽。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头的形状与所述型腔的形状匹配。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的一端滑动套接于所述中轴杆上。进一步的,所述中轴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机架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缩轴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贯穿所述壳体设置。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针对塑胶部件的材料特性,在模具中加入加热结构。使放入模具中的塑胶部件在受热情况下增加其柔性、弹性和韧性,更佳易于产生微量形变,在此过程中进行压合。待压合工艺完成够,塑胶部件通过室温冷却或进行冷却处理使其恢复常温状态,即可恢复其材料属性和形状。本设计中将模具进行改良,模具的外部材料采用常规材料制成。在模具内部嵌入加热丝,为增大加热丝的加热面积,使加热丝呈螺旋状盘绕为柱状置于模具中。根据模具的尺寸嵌入适当数量的加热丝即可。待压合的塑胶部件置放在模具的型腔中,型腔壁采用易于导热的金属等导热材料制成,便于模具内部嵌入的加热丝将热量传导至型腔内,对置于其中的塑胶部件进行微量加热,具体的加热时间需根据塑胶部件的材料属性进行预先加热试验计算得出。待模具的型腔中所放置的待压合塑胶部件达到加热要求后,通过按压拉杆带动压合轴杆向下运动,处于压合轴杆底端的压合头携带另一部分的压合部件进入型腔中完成压合。松开拉杆后,复位弹簧沿中轴杆的轴向收缩将压合轴杆复位,带动拉杆复位。完成一次压合工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能够将质地脆弱易损的塑胶部件通过加热增加其弹性、柔性和韧性从而提高压合的成功率,降低塑胶部件的破损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中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底部设置有模具2,所述机架1顶部安装有压合机构3,所述压合机构3包括垂悬于所述机架1顶部的中轴杆31和固定于所述机架1中段的壳体32,所述中轴杆31与壳体32连接,所述壳体32中轴处设置有压缩轴杆33,所述压缩轴杆33与拉杆34传动连接,所述模具2的顶部开设有型腔21,构成所述型腔21的内壁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所述模具2内部嵌入有螺旋状盘绕的加热丝22。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33底部安装有压合头35。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头35底部开设有嵌合槽351。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头35的形状与所述型腔21的形状匹配。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33的一端滑动套接于所述中轴杆31上。进一步的,所述中轴杆31上套设有复位弹簧36,所述复位弹簧36的一端与机架1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缩轴杆33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压缩轴杆33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37,所述连杆37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杆38,所述限位杆38贯穿所述壳体32设置。通过针对塑胶部件的材料特性,在模具2中加入加热结构。使放入模具2中的塑胶部件在受热情况下增加其柔性、弹性和韧性,更佳易于产生微量形变,在此过程中进行压合。待压合工艺完成够,塑胶部件通过室温冷却或进行冷却处理使其恢复常温状态,即可恢复其材料属性和形状。本设计中将模具2进行改良,模具2的外部材料采用常规材料制成。在模具2内部嵌入加热丝22,为增大加热丝22的加热面积,使加热丝22呈螺旋状盘绕为柱状置于模具2中。根据模具2的尺寸嵌入适当数量的加热丝22即可。待压合的塑胶部件置放在模具2的型腔21中,型腔21壁采用易于导热的金属等导热材料制成,便于模具2内部嵌入的加热丝22将热量传导至型腔21内,对置于其中的塑胶部件进行微量加热,具体的加热时间需根据塑胶部件的材料属性进行预先加热试验计算得出。待模具2的型腔21中所放置的待压合塑胶部件达到加热要求后,通过按压拉杆34带动压合轴杆向下运动,处于压合轴杆底端的压合头35携带另一部分的压合部件进入型腔21中完成压合。松开拉杆34后,复位弹簧36沿中轴杆31的轴向收缩将压合轴杆复位,带动拉杆34复位。完成一次压合工艺。本设计中压合机构3为借鉴了常见的手压式压合装置的机械传动结构。拉杆34向下按压带动压合轴杆33向下运动为其中最基础的动力传动结构,不在本技术中赘述。能够将质地脆弱易损的塑胶部件通过加热增加其弹性、柔性和韧性从而提高压合的成功率,降低塑胶部件的破损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底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机架顶部安装有压合机构,所述压合机构包括垂悬于所述机架顶部的中轴杆和固定于所述机架中段的壳体,所述中轴杆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中轴处设置有压缩轴杆,所述压缩轴杆与拉杆传动连接,所述模具的顶部开设有型腔,构成所述型腔的内壁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所述模具内部嵌入有螺旋状盘绕的加热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底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机架顶部安装有压合机构,所述压合机构包括垂悬于所述机架顶部的中轴杆和固定于所述机架中段的壳体,所述中轴杆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中轴处设置有压缩轴杆,所述压缩轴杆与拉杆传动连接,所述模具的顶部开设有型腔,构成所述型腔的内壁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所述模具内部嵌入有螺旋状盘绕的加热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轴杆底部安装有压合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塑胶部件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头底部开设有嵌合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保奎,罗会武,杨文辉,王珍华,马士金,钟小军,刘芙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艾家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