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226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包括轧辊本体、连接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设置有M形成型槽,所述轧辊本体的前后侧表面中部纵向开设有圆形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外侧的轧辊本体前后侧限位凹槽的内壁底端纵向开设有多个圆形定位孔,所述连接转轴左右两端轧辊本体的外侧分别纵向活动设置有圆盘形固定座,所述连接转轴外表面的相邻两个轧辊本体之间横向活动设置有卡位柱,所述卡位柱的左右两端侧面通过开设通槽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卡位柱能够有效保证连接转轴转动时轧辊连接可靠的同时有利于后期拆换轧辊操作,组合式结构更能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使用效果好。

A kind of roll which is easy to be disassembled and repla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
本技术涉及轧辊
,具体是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
技术介绍
轧机上使金属产生连续塑性变形的主要工作部件和工具。轧辊主要由辊身、辊颈和轴头3部分组成。辊身是实际参与轧制金属的轧辊中间部分。它具有光滑的圆柱形或带轧槽的表面。辊颈安装在轴承中,并通过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把轧制力传给机架。传动端轴头通过连接轴与齿轮座相连,将电动机的转动力矩传递给轧辊。轧辊在轧机机架中可呈二辊、三辊、四辊或多辊形式排列。现有的轧辊多为一体成型结构,在长时间工作后表面会因磨损而影响使用性能,整个更换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个更换轧辊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包括轧辊本体、连接转轴,所述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设置有M成型槽,所述轧辊本体的前后侧表面中部纵向开设有圆形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左右两端对称性开设有C形卡位槽,所述连接孔外侧的轧辊本体前后侧表面分别开设有圆环形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内壁底部一端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定位孔,所述连接转轴穿过连接孔横向活动设置在轧辊本体的内部,所述连接转轴左右两端轧辊本体的外侧通过连接螺栓分别纵向固定设置有圆盘形固定座,所述连接转轴外表面的相邻两个轧辊本体之间横向活动设置有卡位柱,所述卡位柱的左右两端侧面通过开设通槽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优选的,所述成型槽的外表面由平滑曲线连贯而成,所述成型槽与轧辊本体采用压铸工艺整合成一个整体。优选的,所述定位孔的纵向剖切面为T形状结构且内壁对称性开设有直角三角形状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最大内径与卡位柱侧面弹簧扣的最大外径尺寸相同。优选的,所述轧辊本体前后侧限位凹槽的内壁至少开设有六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径大于卡位柱的外径。优选的,所述连接转轴的外表面对称性焊接有条形状卡柱,所述卡柱的外径小于卡位槽的内径。优选的,所述连接转轴外表面两个固定座之间通过卡柱纵向至少设有六个轧辊本体且相邻两个轧辊本体之间的间隙小于成型槽表面凹孔的内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连接转轴外表面两个固定座之间通过卡柱纵向至少设有六个轧辊本体,且相邻两个轧辊本体之间横向设有卡位柱,卡位柱能够有效保证连接转轴转动时轧辊连接可靠的同时有利于后期拆换轧辊操作,组合式结构更能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使用效果好。2、在卡位柱左右两端侧面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定位孔的纵向剖切面为T形状结构内壁对称性开设有直角三角形状限位槽,且卡位柱经弹簧扣与定位孔内壁限位槽卡位连接,既方便拆换操作时相邻两个轧辊本体的分离操作,又能够保证轧辊连接可靠,实用性强。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轧辊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轧辊本体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卡位柱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轧辊本体;2、连接转轴;3、成型槽;4、连接孔;5、卡位槽;6、限位凹槽;7、定位孔;8、固定座;9、卡位柱;10、弹簧扣;11、限位槽;12、卡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包括轧辊本体1、连接转轴2,轧辊本体1两端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设置有M成型槽3,轧辊本体1的前后侧表面中部纵向开设有圆形连接孔4,连接孔4的内壁左右两端对称性开设有C形卡位槽5,连接孔4外侧的轧辊本体1前后侧表面分别开设有圆环形限位凹槽6,限位凹槽6的内壁底部一端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定位孔7,连接转轴2穿过连接孔4横向活动设置在轧辊本体1的内部,连接转轴2左右两端轧辊本体1的外侧通过连接螺栓分别纵向固定设置有圆盘形固定座8,连接转轴2外表面的相邻两个轧辊本体1之间横向活动设置有卡位柱9,卡位柱9的左右两端侧面通过开设通槽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10;成型槽3的外表面由平滑曲线连贯而成,成型槽3与轧辊本体1采用压铸工艺整合成一个整体,保证使用性能;定位孔7的纵向剖切面为T形状结构且内壁对称性开设有直角三角形状限位槽11,限位槽11最大内径与卡位柱9侧面弹簧扣10的最大外径尺寸相同,保证相邻轧辊本体1组装可靠;轧辊本体1前后侧限位凹槽6的内壁至少开设有六个定位孔7,定位孔7的内径大于卡位柱9的外径,方便后期组装操作;连接转轴2的外表面对称性焊接有条形状卡柱12,卡柱12的外径小于卡位槽5的内径,保证连接转轴2转动时带动轧辊本体1同步转动;连接转轴2外表面两个固定座8之间通过卡柱12纵向至少设有六个轧辊本体1且相邻两个轧辊本体1之间的间隙小于成型槽3表面凹孔的内径,保证产品成型品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需要拆换操作时,松开连接转轴2一端固定座8表面的连接螺栓以将固定座8拆除,将外置相同尺寸连接转轴2的一端穿过待更换轧辊本体1内部的连接孔4以保证更换操作时轧辊本体1连接可靠、安全,通过外置移位设备将待更换轧辊脱离连接转轴2以方便后期更换操作,操作简单,更换效率高,使用效果好。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包括轧辊本体(1)、连接转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本体(1)两端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设置有M形成型槽(3),所述轧辊本体(1)的前后侧表面中部纵向开设有圆形连接孔(4),所述连接孔(4)的内壁左右两端对称性开设有C形卡位槽(5),所述连接孔(4)外侧的轧辊本体(1)前后侧表面分别开设有圆环形限位凹槽(6),所述限位凹槽(6)的内壁底部一端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定位孔(7),所述连接转轴(2)穿过连接孔(4)横向活动设置在轧辊本体(1)的内部,所述连接转轴(2)左右两端轧辊本体(1)的外侧通过连接螺栓分别纵向固定设置有圆盘形固定座(8),所述连接转轴(2)外表面的相邻两个轧辊本体(1)之间横向活动设置有卡位柱(9),所述卡位柱(9)的左右两端侧面通过开设通槽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包括轧辊本体(1)、连接转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本体(1)两端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设置有M形成型槽(3),所述轧辊本体(1)的前后侧表面中部纵向开设有圆形连接孔(4),所述连接孔(4)的内壁左右两端对称性开设有C形卡位槽(5),所述连接孔(4)外侧的轧辊本体(1)前后侧表面分别开设有圆环形限位凹槽(6),所述限位凹槽(6)的内壁底部一端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定位孔(7),所述连接转轴(2)穿过连接孔(4)横向活动设置在轧辊本体(1)的内部,所述连接转轴(2)左右两端轧辊本体(1)的外侧通过连接螺栓分别纵向固定设置有圆盘形固定座(8),所述连接转轴(2)外表面的相邻两个轧辊本体(1)之间横向活动设置有卡位柱(9),所述卡位柱(9)的左右两端侧面通过开设通槽分别对称性活动设置有直角梯形状弹簧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拆换的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槽(3)的外表面由平滑曲线连贯而成,所述成型槽(3)与轧辊本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春燕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舒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