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830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包括控制器MCU、电阻R1、电容C1、线圈L1、二极管D1和场效应管Q1,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2、电阻R6和控制器MCU的脉冲引脚PWM0,电阻R1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的G极,场效应管Q2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D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场效应管Q1的G极,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负极和电容C1,二极管D1正极连接电源VDD。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具有场效应管驱动功能,可驱动场效应管全桥等特点,可取代场效应管驱动芯片模块,具有成本低、电路简洁等优点。

An intelligent driving circuit of wireless char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具体是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英文: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Wirelesschargetechnology)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现有的小功率无线充电基本上都是采用专用的场效应管驱动芯片对内部的场效应管进行驱动,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也导致了无线充电普及速度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包括控制器MCU、电阻R1、电容C1、线圈L1、二极管D1和场效应管Q1,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包括控制器MCU、电阻R1、电容C1、线圈L1、二极管D1和场效应管Q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2、电阻R6和控制器MCU的脉冲引脚PWM0,电阻R1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的G极,场效应管Q2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D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场效应管Q1的G极,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负极和电容C1,二极管D1正极连接电源VDD,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电源VCC,所述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线圈L1、场效应管Q1的S极和场效应管Q3的D极,场效应管Q3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6另一端,所述线圈L1另一端连接电容C,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智能驱动电路,包括控制器MCU、电阻R1、电容C1、线圈L1、二极管D1和场效应管Q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2、电阻R6和控制器MCU的脉冲引脚PWM0,电阻R1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的G极,场效应管Q2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D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场效应管Q1的G极,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负极和电容C1,二极管D1正极连接电源VDD,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电源VCC,所述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线圈L1、场效应管Q1的S极和场效应管Q3的D极,场效应管Q3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6另一端,所述线圈L1另一端连接电容C,电容C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场效应管Q4的S极和场效应管Q6的D极,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源VCC,场效应管Q6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4的G极分别连接电阻R7和场效应管Q5的D极,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宁黄文益朱俊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咔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