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贵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962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包括气缸活塞,气缸活塞中心位置设有与其为一体且同轴的柱塞杆,柱塞套空套在柱塞杆上,柱塞杆的底部设置柱塞板,柱塞杆的外表面套有气缸活塞复位弹簧、气缸活塞复位弹簧上端与柱塞套内孔内底孔面接触活塞、下端与柱塞板上表面接触,柱塞板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柱塞杆的底部,盖板与连杆座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柱塞板的下表面与盖板的上表面之间留有液压容腔,盖板与连杆设置同轴同直径的通油孔且通油孔贯穿其中部直达液压油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洁,制造加工方便,可使用性强。

A cylinder piston structure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of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
本技术涉及液压
,具体为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全球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汽车使用量的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对汽车排放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出台了越来越严格的相关法规。可变压缩比(VariableCompressionRatio,简称VCR)技术可以改善发动机性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很多著名汽车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可变压缩比技术方案,如戴姆勒-奔驰、萨博、Nissan、MCE-5等公司。现有的国内外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技术方案主要有:气缸活动式、连杆小头或连杆大头的偏心式、多连杆方式以及改变燃烧室容积方式等。这些方案中,有的与原发动机集成度差,需要进行对原发动机大幅度改造,不利于发动机升级改造;有的机械结构复杂,增加了发动机体积与重量;有的工艺性差,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同时提高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原发动机改动小、工艺性好的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包括气缸活塞,在气缸活塞中心下部设有与其为一体且同轴的柱塞杆,在柱塞杆底部设置柱塞板且该柱塞板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柱塞杆的下端,在柱塞杆上套有柱塞套且该柱塞杆可沿着柱塞套轴向往复运动,该柱塞板位于柱塞套内,在柱塞套底部设置盖板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使得在柱塞板与盖板之间的柱塞套内形成密闭空间,在盖板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设置有连杆座,在盖板中部设置盖板油孔且与连杆座上的油孔连通,连杆座的油孔连接曲轴连杆中的液压油路,使得液压油路可以通过油孔和盖板油孔于封闭空间连通。优选的,所述柱塞板的外形尺寸要大于柱塞杆的外形尺寸,也大于柱塞套上端的内孔尺寸,限制柱塞杆的往复移动距离,柱塞套上端与柱塞杆采用缝隙密封方式,柱塞板为圆盘型且直径与柱塞套下部的内孔直径相同。优选的,在柱塞杆上套有气缸活塞复位弹簧,其上端与柱塞套的内孔内底孔面接触活塞、下端与柱塞板上表面接触。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利用弹簧的特性与液压系统的配合实现气缸活塞高度的灵活可变,只要控制进入柱塞套油腔的油液的体积数量就能精确控制气缸活塞的高度,进而实现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精确调节;机构结构简单,工艺性,对原有发动机集成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中:1、气缸活塞,1.1、柱塞杆,2、气缸活塞复位弹簧,3、柱塞板,4、柱塞套,5、盖板,5.1盖板油孔,6、连杆座,6.1、连杆座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如图所示,包括气缸活塞1,在气缸活塞1中心下部设有与其为一体且同轴的柱塞杆1.1,在柱塞杆1.1底部设置柱塞板3且该柱塞板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柱塞杆1.1的下端,在柱塞杆1.1上套有柱塞套4且该柱塞杆1.1可沿着柱塞套4轴向往复运动,该柱塞板3位于柱塞套4内,在柱塞套4底部设置盖板5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使得在柱塞板3与盖板4之间的柱塞套4内形成密闭空间,在盖板5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设置有连杆座6,在盖板5中部设置盖板油孔5.1且与连杆座6上的油孔6.1连通,连杆座6的油孔6.1连接曲轴连杆中的液压油路,使得液压油路可以通过油孔6.1和盖板油孔5.1于封闭空间连通。其中该柱塞板3的外形尺寸要大于柱塞杆1.1的外形尺寸,也大于柱塞套4上端的内孔尺寸,限制柱塞杆1.1的往复移动距离,柱塞套4上端与柱塞杆1.1采用缝隙密封方式,柱塞板3为圆盘型且直径与柱塞套4下部的内孔直径相同,在柱塞杆1.1上套有气缸活塞复位弹簧2,其上端与柱塞套4的内孔内底孔面接触活塞、下端与柱塞板3上表面接触。工作原理如下:不需要对发动机压缩比进行调节时,控制油液进入柱塞套4的油腔的液压系统处于锁定状态,进入柱塞套4的油腔的油液体积是初始体积,油液对柱塞板3的作用力等于气缸活塞复位弹簧2的预紧力,此时,在气缸活塞复位弹簧2的弹簧力与柱塞套4的油腔油压的共同作用下,气缸活塞1的高度处于初始高度。需要对发动机压缩比进行变大调节时,通过液压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通过盖板油孔5.1和连杆座油孔6.1增大进入柱塞套4的油腔的油液体积,在油液的作用下,气缸活塞1相对于柱塞套4向上运动,气缸活塞复位弹簧2被压缩,气缸活塞1高度增加,发动机压缩比增大。当调节的气缸活塞1高度(即发动机压缩比)达到时,液压系统锁定,停止继续向柱塞套4的油腔供油,气缸活塞1停止在相应的调节高度,也就实现了发动机压缩比变大的调节。需要对发动机压缩比进行变小调节时,通过液压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过盖板油孔5.1和连杆座油孔6.1将柱塞套4的油腔的油液向外排出,减少柱塞套4的油腔中油液体积。在气缸活塞复位弹簧2的弹簧力作用下,气缸活塞1相对于柱塞套4向下运动,气缸活塞1高度减小,发动机压缩比变小。当调节的气缸活塞1高度(即发动机压缩比)达到时,液压系统锁定,向柱塞套4的油腔油液向外流动停止,气缸活塞1停止在相应的调节高度,也就实现了发动机压缩比变小的调节。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包括气缸活塞(1),其特征在于:在气缸活塞(1)中心下部设有与其为一体且同轴的柱塞杆(1.1),在柱塞杆(1.1)底部设置柱塞板(3)且该柱塞板(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柱塞杆(1.1)的下端,在柱塞杆(1.1)上套有柱塞套(4)且该柱塞杆(1.1)可沿着柱塞套(4)轴向往复运动,该柱塞板(3)位于柱塞套(4)内,在柱塞套(4)底部设置盖板(5)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使得在柱塞板(3)与盖板(5)之间的柱塞套(4)内形成密闭空间,在盖板(5)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设置有连杆座(6),在盖板(5)中部设置盖板油孔(5.1)且与连杆座(6)上的油孔(6.1)连通,连杆座(6)的油孔(6.1)连接曲轴连杆中的液压油路,使得液压油路可以通过油孔(6.1)和盖板油孔(5.1)于封闭空间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的气缸活塞结构,包括气缸活塞(1),其特征在于:在气缸活塞(1)中心下部设有与其为一体且同轴的柱塞杆(1.1),在柱塞杆(1.1)底部设置柱塞板(3)且该柱塞板(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柱塞杆(1.1)的下端,在柱塞杆(1.1)上套有柱塞套(4)且该柱塞杆(1.1)可沿着柱塞套(4)轴向往复运动,该柱塞板(3)位于柱塞套(4)内,在柱塞套(4)底部设置盖板(5)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使得在柱塞板(3)与盖板(5)之间的柱塞套(4)内形成密闭空间,在盖板(5)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设置有连杆座(6),在盖板(5)中部设置盖板油孔(5.1)且与连杆座(6)上的油孔(6.1)连通,连杆座(6)的油孔(6.1)连接曲轴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兑史海鹏王波卢佳节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