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960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为:包括蓄水池、蓄水通道、蓄水部件,所述蓄水池顶部设有圆形的过水通道,所述蓄水部件包括浮板,支撑管,集水组件,所述浮板放置在蓄水池内部,所述支撑管竖直固接在浮板上表面,所述集水组件安装在支撑管顶部且与支撑管相通,所述支撑管底部与浮板固接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水孔,所述集水组件外侧壁为圆柱形,所述集水组件外侧壁与过水通道内壁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收集雨水并过滤后再利用的效果。

A water storage device for landsca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蓄水绿化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
技术介绍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如园林社区、园林街道、生态城市等等。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于园林有着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园林对于现代生活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园林中多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降雨时雨水通过土壤缝隙向内渗透或存于地表蒸发,雨水资源利用率很低,需要重复对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浇水,浪费大量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具有收集雨水并过滤后再利用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包括蓄水池、蓄水通道、蓄水部件,所述蓄水池顶部设有圆形的过水通道,所述蓄水部件包括浮板,支撑管,集水组件,所述浮板放置在蓄水池内部,所述支撑杆竖直固接在浮板上表面,所述集水组件安装在支撑管顶部且与支撑管相通,所述支撑管底部与浮板固接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水孔,所述集水组件外侧壁为圆柱形,所述集水组件外侧壁与蓄水通道内壁间隙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时蓄水部件内从蓄水池升起,通过浮板将集水组件升出蓄水池外,同时通过蓄水通道对园区内的雨水进行收集,最终汇聚到蓄水池内,增加了雨水的回收效率,在未降雨时通过蓄水通道将蓄水池内的水分散到园区的绿化部分,以此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并实现循环利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组件包括圆形集水槽、圆环托架、若干弧形叶片,所述圆形集水槽底部中心设有进水口,所述支撑管顶端固接在圆形集水槽底部且与进水口相通,所述圆环托架连接在圆形集水槽内槽底上,若干所述弧形叶片顺次铰接在圆环托架上且弧形叶片依次叠放,所述弧形叶片外壁抵接在过水通道内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雨时集水组件升出蓄水池的过水通道,若干顺次铰接的弧形叶片失去过水通道内壁的束缚展开,使增雨水的收集效率增加,收集的雨水通过圆形集水槽底部的进水口流经支撑管进入蓄水池,以达到收集雨水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内壁为半球形,所述浮板放置于蓄水池底中心处,所述蓄水池靠近过水通道的内壁上设有胶圈,所述浮板直径与胶圈相同,所述浮板与胶圈密封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池内壁设置为半球形,使蓄水池的建筑受力更加合理,且内部空间更大,通过浮板与胶圈的密封配合以实现当蓄水量达到上限时封闭蓄水池停止进水并防止池内水分蒸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内壁的胶圈上方固接有环形的圆台,所述圆台上搭设有承载网,所述承载网上方铺设有若干彼此相连的滤水模块,所述滤水模块上方密集铺设有大鹅卵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蓄水池的水流经大鹅卵石进行粗过滤,再流经滤水模块进行精细过滤后进入蓄水池下方储存起来,以实现水体的净化以便二次使用,通过滤水层的模块化设置,可对局部单一模块进行更换,降低成本,方便人工操作,增加了使用性和经济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的圆台上方的池壁上设有天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天窗以方便维修人员对蓄水池内机构的维修和对失效滤水模块的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管中部内壁嵌设有滤水器,所述滤水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滤层、二级滤层及渗透膜,所述一级滤层为密集纤维网滤层,所述二级滤层为活性炭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集水组件所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一级滤层可过滤掉水中的一些固体杂质,二级滤层可吸附水中的胶体、虫卵、色素等细小或可溶于水的杂质,随后流经渗透膜进入蓄水池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水器上连接有牵引丝,所述牵引丝另一端连接有弯钩,所述弯钩勾接在集水槽外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人员在蓄水池外对失效或损坏的滤水器进行更换,使操作更加便捷,增加使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池壁高于圆台位置开设有蓄水口且低于圆台的位置开设有补水口,所述蓄水通道铺设在园林内且分为上下两层,所述蓄水通道上层为进水通道且下层为补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与蓄水口相连,所述补水通道与补水口相连。所述补水口内填充有密集的蓄水海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降雨时提升园区内绿植部分的雨水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雨水储存在蓄水池中,在干旱天气时可通过蓄水通道下层内的吸水海绵将蓄水池内的水分散传递给园区内绿植,以保证园区内植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提高雨水回收效率:通过设置能够伸出蓄水池并可展开的蓄水部件,增加降雨时雨水的承接面积,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2.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通过铺设双层蓄水通道,既可收集与区内多余的雨水进入蓄水池,可也将蓄水池内水充分传递给园区内绿植,实现了循环利用;3.降低蓄水系统的维修难度:通过设置天窗、模块化的过滤装置、可牵拉过滤器,方便了蓄水系统的维修和更换,增加了使用性,降低了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用于体现本技术中胶圈、圆台、承载网、滤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用于体现本技术中蓄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蓄水池;2、蓄水通道;21、补水口;22、集水口;23、进水通道;24、补水通道;3、蓄水部件;31、浮板;32、支撑管;321、通水孔;33、集水组件;331、集水槽;332、圆环托架;333、弧形叶片;334、进水口;4、过水通道;5、滤水器;51、一级滤层;52、二级滤层;53、渗透膜;54、牵引丝;55、弯钩;6、胶圈;7、圆台;8、滤水模块;9、大鹅卵石;10、承载网;11、蓄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包括蓄水池1、蓄水通道2、蓄水部件3,蓄水池1内壁为半球形,蓄水池1大部分埋设在地面以下,蓄水部件3暴露在地面以上,蓄水池1顶部设有圆形的过水通道4,蓄水部件3包括浮板31,支撑管32,集水组件33,浮板31呈圆形,浮板31放置于蓄水池1底中心处,支撑管32竖直固接在浮板31上表面,集水组件33安装在支撑管32顶部且与支撑管32相通,支撑管32底部与浮板31固接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水孔321,集水组件33的形状为碗形,集水组件33外侧壁与过水通道4内壁间隙配合;雨水经由蓄水部件3、支撑管32流入蓄水池1内,随着水量增多,浮板31在浮力作用下逐渐上升,蓄水部件3上升伸出过水通道4进行蓄水。参照图2,支撑管32中部内壁嵌设有滤水器5,滤水器5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滤层51、二级滤层52及渗透膜53,一级滤层51为密集纤维网滤层,二级滤层52为活性炭滤层,滤水器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1)、蓄水通道(2)、蓄水部件(3),所述蓄水池(1)顶部设有圆形的过水通道(4),所述蓄水部件(3)包括浮板(31),支撑管(32),集水组件(33),所述浮板(31)放置在蓄水池(1)内部,所述支撑管(32)竖直固接在浮板(31)上表面,所述集水组件(33)安装在支撑管(32)顶部且与支撑管(32)相通,所述支撑管(32)底部与浮板(31)固接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水孔(321),所述集水组件(33)外侧壁为圆柱形,所述集水组件(33)外侧壁与过水通道(4)内壁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1)、蓄水通道(2)、蓄水部件(3),所述蓄水池(1)顶部设有圆形的过水通道(4),所述蓄水部件(3)包括浮板(31),支撑管(32),集水组件(33),所述浮板(31)放置在蓄水池(1)内部,所述支撑管(32)竖直固接在浮板(31)上表面,所述集水组件(33)安装在支撑管(32)顶部且与支撑管(32)相通,所述支撑管(32)底部与浮板(31)固接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通水孔(321),所述集水组件(33)外侧壁为圆柱形,所述集水组件(33)外侧壁与过水通道(4)内壁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组件(33)包括圆形集水槽(331)、圆环托架(332)、若干弧形叶片(333),所述圆形集水槽(331)底部中心设有进水口(334),所述支撑管(32)顶端固接在圆形集水槽(331)底部且与进水口(334)相通,所述圆环托架(332)连接在圆形集水槽(331)内槽底上,若干所述弧形叶片(333)顺次铰接在圆环托架(332)上且弧形叶片(333)依次叠放,所述弧形叶片(333)外壁抵接在过水通道(4)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蓄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内壁为半球形,所述浮板(31)呈圆形,所述浮板(31)放置于蓄水池(1)底中心处,所述蓄水池(1)靠近过水通道(4)的内壁上设有胶圈(6),所述浮板(31)直径与胶圈(6)相同,所述浮板(31)与胶圈(6)密封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亮陈晓东李木庆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景园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