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炉及其温控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246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8:46
本公开涉及一种定型炉及其温控组件,温控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第一组件固定在定型炉的开孔处,第二组件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上,第一组件上设置有围绕轴线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11),第二组件上设置有围绕轴线布置的多个第二通孔(21),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在开启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交或重合,在封闭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离。通过操纵第二组件绕轴线在第一组件上转动,来改变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快速、高效地调控定型炉内的散热快慢来实现对定型炉的温控。

Setting furnace and its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型炉及其温控组件
本公开涉及玻璃生产
,具体地,涉及一种定型炉及其温控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对玻璃基板的生产制造中,经过加热后的玻璃基板需下拉至定型炉进行定型,在定型时首先要对玻璃基板热态降温,所用降温冷却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将内部接通循环冷却水的密闭冷却水管插入到定型炉内,使冷却水管的管壁对定型炉内部降温来实现的。在操作时由于定型炉内定型区域的温度会不断变化,为保证玻璃基板在定型过程中不被过度冷却,需要采用冷却水管降温和加热器升温来对玻璃基板的温度进行同步调控,为了平衡炉体内的最佳定型温度,还需通过对定型炉体内热量散失快慢的控制来辅助调节炉体内温度。作为一种控制散热快慢的现有方式,是利用冷却水管插入定型炉内时会与炉壁开口间产生的环形缝隙来进行的,具体地,为了提升加热器的升温效果以及炉体内的保温效果,会使用保温棉来填充环形缝隙防止热量散失。当炉体内温度过高时,需要把保温棉去掉,来加快炉体内部的散热来满足温控的需要,在温度变化再次需要对炉体保温时,又要将保温棉再次填充到间隙处,整个过程时间长、操作繁琐,且保温棉在拆卸时易残留在缝隙的内部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型炉及其温控组件,该温控组件能够利用定型炉炉壁上的开孔迅速地改变定型炉体内散热的快慢,从而快速、高效地实现对定型炉体内的温度调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温控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固定在定型炉的开孔处,第二组件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上,第一组件上设置有围绕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第二组件上设置有围绕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二通孔,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在开启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交或重合,在封闭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离。可选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沿轴线A形成有管路安装孔,以用于管路穿过温控组件进入开孔。可选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中一者的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有环形凹槽,另一者的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第一环形凸台和环形凹槽具有相配合的圆形截面,第一环形凸台插入安装到环形凹槽的内部以使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并且环形凹槽和第一环形凸台分别围绕管路安装孔设置。可选地,第一组件远离第二组件的端面向外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第二环形凸台围绕管路安装孔设置以通过固定在定型炉开孔处的第一组件而延伸至定型炉的内部。可选地,环形凹槽的深度等于第一环形凸台的凸起高度。可选地,第二环形凸台具有圆形截面。可选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为四个并均匀分布。可选地,第二组件远离第一组件的端面上设置有手握部。可选地,手握部的数量为多个并围绕轴线A布置。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型炉,该定型炉的炉壁上具有开孔,包括上述温控组件,冷却水管沿轴线A穿过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后进入开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组件固定在定型炉的开孔处,第二组件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上,这样,操作人员绕轴线A转动第二组件时,第一组件固定不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使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此定型炉内部的热量会随着气流的流动传递到第一组件上,从而传递到第一通孔中,在开启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交或重合,此时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形成了一个定型炉开孔与外界连通的通道,使定型炉内热气有效地排出,从而加快了定型炉炉体内部的散热;在封闭位置,第二组件转动到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离,此时第二组件对定型炉开孔和第一通孔进行密封,传递到第一通孔中的热量不会排出或泄漏到外界,使定型炉内热气有效地保留,以保证定型炉炉体内部的保温,从而减慢了定型炉炉体内部的散热。与现有技术通过在定型炉与冷却水管的间隙处填充拆卸保温棉的方式相比,该温控组件两种位置状态的切换方便、快捷,可以实现对定型炉进行高效的温度调控,并且该方式不限于利用冷却水管的安装孔,任何炉壁上的开孔均可适应,适用性好。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组件其它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组件的侧视图;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组件的第一组件的俯视图;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组件的第二组件的俯视图;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组件与定型炉壁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组件11第一通孔12环形凹槽13第二环形凸台2第二组件21第二通孔22第一环形凸台23手握部3管路安装孔4定型炉孔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而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结构或部件轮廓的内外。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温控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第一组件1固定在定型炉(未示出)的开孔处,第二组件2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1上。将第一组件1的侧壁焊接在定型炉开孔处的定型炉孔壁4上,或者将第一组件1手动按压到开孔中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定型炉开孔处,因此,在转动时第一组件1固定不动,第二组件2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1上可以保证对定型炉开孔处的密封效果,操作人员绕轴线A转动第二组件2,从而使第二组件2相对于第一组件1的角度发生改变。其中,定型炉体内部的热量会随着气流的流动传递到第一组件1上,第一组件1上设置有围绕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11,第二组件2上设置有围绕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二通孔21,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在开启位置,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第二通孔21与第一通孔11相交或重合,在封闭位置,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第二通孔21与第一通孔11相离,即完全错开,此时第一通孔11被第二组件2封堵,第二通孔21被第一组件1封堵。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通过围绕轴线A转动第二组件2,来改变第二组件2相对于第一组件1的角度,从而实现温控组件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的有效切换,即调整第二通孔21相对于第一通孔11的位置关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组件1固定在定型炉的开孔处,第二组件2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1上,这样,操作人员绕轴线A转动第二组件2,第一组件1固定不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使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此定型炉内部的热量会随着气流的流动传递到第一组件1上,从而传递到第一通孔11中,在开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型炉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用于固定在所述定型炉的开孔处,所述第二组件(2)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1)上,所述第一组件(1)上设置有围绕所述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组件(2)上设置有围绕所述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二通孔(21),所述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在所述开启位置,所述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所述第二通孔(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相交或重合,在所述封闭位置,所述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所述第二通孔(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相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型炉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用于固定在所述定型炉的开孔处,所述第二组件(2)绕轴线(A)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第一组件(1)上,所述第一组件(1)上设置有围绕所述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组件(2)上设置有围绕所述轴线(A)布置的多个第二通孔(21),所述温控组件具有开启位置和封闭位置,在所述开启位置,所述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所述第二通孔(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相交或重合,在所述封闭位置,所述第二组件(2)转动到使所述第二通孔(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相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沿所述轴线(A)形成有管路安装孔(3),以用于管路穿过所述温控组件进入所述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中一者的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有环形凹槽(12),另一者的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22),所述第一环形凸台(22)和所述环形凹槽(12)具有相配合的圆形截面,所述第一环形凸台(22)插入安装到所述环形凹槽(12)的内部以使所述第一组件(1)与所述第二组件(2)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所述环形凹槽(12)和所述第一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义锋李兆廷石志强李震何怀胜许伟李斌张愍涛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