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敏智专利>正文

工业锅炉的脱硫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693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脱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业锅炉的旋流破幕雾化脱硫塔,包括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其中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自下而上采用层叠式组合而成,并且各部分自上而下互相贯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工业锅炉上解决雾化粒度小、雾化均匀性、气液流化、雾点凝集、液点裂变和结合及酸碱度自控等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业锅炉的脱硫塔
本技术涉及环保脱硫
,尤其涉及一种工业锅炉的旋流破幕 雾化脱硫塔。背景纟支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污染严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 构是引起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日趋严重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全国在用工业锅炉保有量50多万台,约180万蒸吨/小时,即每小时约需燃烧36万吨原煤。据 预测工业锅炉每年将新增装机容量约4. 6万蒸吨,到2Q10年每年的工业锅炉 需求量约为1011万蒸吨,其年排放的二氧化^^约800多万吨,接近全社会排 放总量的50% 。目前工业锅炉、火电厂减排二氧化硫的主要途径有煤炭 洗选、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用低硫煤和烟气脱石克。煤炭洗选目前仅能除去煤 炭中的部分无机硫,对于煤炭中的有机硫尚无经济可行的去除技术,而我国 高硫煤产区中,煤中有机硫成分都较高,很难用煤炭洗选的方法达到有效控 制二氧化^U非;改的目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在国际上是近10年开发的新技术,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虽已有成熟的商业化技术,但单机容量都不大;且洁净煤 燃烧技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难以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大面积推广使用。其 次,煤炭燃烧方式与常规锅炉燃烧方式差别很大,在不更换锅炉或改造的情 况下,洁净煤燃烧技术难以用于解决现有的环保问题。而目前国内烟气脱石克技术多针对电站锅炉,但该技术应用在中小型工业 锅炉上由于其单台锅炉容量小,应用上也较少,并不能真正做到无副作用、 低成本、长期运行。而且电站锅炉使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使用在工业锅炉上 时,还存在无法解决雾化粒度小、雾化均匀性、气液流化、雾点凝集、液点 裂变和结合等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工业锅炉上解决雾 化粒度小、雾化均匀性、气液流化、雾点凝集、液点裂变和结合及酸碱度自 控等技术问题的旋流破幕喷雾脱石克塔。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工业锅炉的脱^U荅,包括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流装置、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其中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 射流装置、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自下而上采用层叠式组合 而成,并且各部分自上而下互相贯通。所述二级喷雾室的上部还设有与二级喷雾室结构相同的三级喷雾室。所述曝气循环流化系统包括供料室和反应室,反应室设置在脱硫塔的底 部,其上部开口与烟雾浓缩射流装置相连通,反应室的侧壁向外延伸设有回 收仓,该回收仓的底部与反应室相通,其上部设有出料口;反应室的底部设 有曝气装置;供料室设在脱硫塔外部,通过输送管道与反应室、烟雾浓缩射 流装置、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二级喷雾室和三级喷雾室相通,供料室 和反应室内装有脱硫溶液。所述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为筒状结构,其下部开口与反应室的上开口相连, 其上部开口与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的下部开口相连通,其侧壁上设有一 进气口,进气口设有旋风装置。所述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为筒状结构,其上部开口处沿内壁方向设 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的外沿侧壁贴合固定在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的桶 壁上,环状凹槽的内沿侧壁上贴设有圓筒状导流板,环状凹槽内设有与供料 室相连通的反应液输送管。所述二级喷雾室和三级喷雾室呈筒状结构,顶部设有与供料室相连通的输送管,输送管沿筒壁呈环状设置,底部均匀地分布有喷嘴。 所述三级喷雾室的上开口连接有副塔。所述曝气装置是由曝气机和输气管连接组成,输气管设置在反应室的底部。所述副塔上与三级喷雾室的连接处设有实时监控报警器。 本技术所述的工业锅炉的脱辟J荅的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 流装置、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自下而上采用层叠式组合而 成,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为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二级和三级喷雾室提供 旋流上升烟气,曝气循环流化系统为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二级、三级 喷雾室提供反应所需工艺水,促进烟气在一次水帘混合反应室,二级、三级 喷雾室中反应,提高脱硫效率,本技术所述的脱硫塔设备占地面积小, 自动化效率高,节约成本,不产生二次污染,经过本产品过滤后脱硫效率高,可达95°/。以上,比普通的脱硫塔更有效控制S02排放,更环保。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一详细说明。 图l是本技术脱硫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脱硫塔的塔体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脱硫塔的塔体B-B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脱硫塔的塔体C-C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脱碌u塔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示意图,包括曝气循环流化系统l、烟雾浓缩射流装置2、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 反应室3、 二级喷雾室4和三级喷雾室5,其中曝气循环流化系统l、烟雾浓 缩射流装置2、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3和二级喷雾室4和三级喷雾室5 自下而上采用层叠式组合而成,并且各部分自上而下是互相贯通的。所述曝气循环流化系统1包括供料室11和反应室12,反应室12设置在 脱硫塔的底部,其上部开口与烟雾浓缩射流装置2相连通,反应室12的一边 侧壁向外延伸i殳有回收仓13,该回收仓13的底部与反应室12相通,回收仓 13的上部设有出料口 14;反应室12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5,曝气装置15 是由曝气机152和输气管154连接组成,输气管154设置在反应室12的底部。所述供料室11设在脱硫塔的塔体外部,通过输送管道18与反应室12、 烟雾浓缩射流装置2、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3、 二级喷雾室4和三级喷雾 室5相通,供料室11和反应室12内装有脱硫溶液,输送管道18上设有传感 器19,该传感器19可以用来检测脱硫塔内的脱硫溶液的酸碱浓度变化,以 便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合理地控制向供料室添加原料,以保持整个脱硫塔的脱 硫溶液的浓度。请同时参考图2,是脱硫塔塔身A-A处的剖面视图,所述烟雾浓缩射流 装置2为筒状结构,其下部开口与反应室12的上开口相连,其上部开口与 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3的下部开口相连通,其侧壁上设有一进气口 21, 进气口设有旋风装置22,当烟气进入烟雾浓缩射流装置2的进气口 21后, 在旋风装置22的作用下,烟气将被迅速地加速旋转而上升到一次水帘气液混 合反应室3内进行反应。请同时参考图3,是脱硫塔塔身B-B处的剖面视图,所述一次水帘气液 混合反应室3也是筒状结构,其上部开口处沿内壁方向设有环状凹槽31,环 状凹槽31的外沿侧壁32贴合固定在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3的桶壁33上, 环状凹槽31的内沿侧壁34上贴设有圆筒状导流板35,环状凹槽31内设有 与供料室11的输送管18相连通的注水管36,注水管36上均匀设有渗水孔 37,供料室11内的脱^e危溶液可以通过输送管18和注水管36输送至一次水帘 气液混合反应室3上部的环状凹槽31,并且通过渗水孔37让脱碌u溶液注满 整个环状凹槽31并且向外溢流,沿着圓筒状导流板35形成一道水帘布状的 脱硫溶液。请同时参考图4,是脱硫塔塔身C-C处的剖面视图,所述二级喷雾室4 和三级喷雾室5也是呈筒状结构,沿顶部平面设有与供料室11的输送管18 相连通的喷雾管41,喷雾管41呈与筒壁平行的环状设置,其底部均匀地分 布有喷嘴42,所述三级喷雾室5的上开口处连接有副塔6,副塔6与烟囱连 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业锅炉的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其中曝气循环流化系统、烟雾浓缩射流装置、一次水帘气液混合反应室和二级喷雾室自下而上采用层叠式组合而成,并且各部分自上而下互相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敏智
申请(专利权)人:范敏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