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吊点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200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吊点防撞梁,包括:吊梁主体,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上吊系吊耳,所述上吊系吊耳包括四个上吊耳,所述上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的上端面,以及下吊系吊耳,所述下吊系吊耳包括若干下吊耳,所述下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下端面上,所述下吊耳在吊梁主体上矩形阵列排布,且沿所述吊梁主体的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均至少安装有两个下吊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撞梁的下吊系吊耳采用四排十列吊点设计可根据货物种类及规格调节不同吊点的使用位置,每列吊耳设计中间两个吊耳间距较摘,满足卡环正常拆卸即可,提高框架式结构吊梁一吊两兜的作业效果,有效避免兜装多捆货物时货物兜卷翻滚。

A multi lifting point anti-collisio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吊点防撞梁
本技术涉及码头装卸工装
,尤其涉及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
技术介绍
吊梁为码头常用的货物装吊工装,现有的吊梁有很多,但是现在的吊梁通用性差,不能根据货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吊耳,以便更加有效的对货物进行装吊。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可以在通用码头为适应外贸方坯、大包类货物的装卸作业要求,满足作业质量及作业效率,借鉴国内外框架吊梁结构形式,精心设计制作并推广应用的多用途吊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包括:吊梁主体,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用于安装整个吊梁上的其他部件;上吊系吊耳,所述上吊系吊耳包括四个上吊耳,所述上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的上端面,四个所述上吊耳之间相互对称设置分布,且所述上吊耳的外侧面与吊梁的横向轴线成5-30°夹角。以及下吊系吊耳,所述下吊系吊耳包括若干下吊耳,所述下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下端面上,所述下吊耳在吊梁主体上矩形阵列排布,且沿所述吊梁主体的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均至少安装有两个下吊耳。优选地,所述上吊耳、下吊耳与吊梁主体连接处均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用于提高上吊耳、下吊耳耐用性,防止上吊耳下吊耳与吊梁主体连接处开焊、变形。优选地,还包括梯形支撑脚,所述梯形支撑脚安装在吊梁主体下面,且梯形支撑脚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下吊耳竖直方向的尺寸。优选地,沿所述吊梁主体的横向轴线方向每排安装有十个下吊耳,沿所述吊梁主体的纵向轴线方向每列安装有四个下吊耳。优选地,还包括防撞锥,所述防撞锥安装在吊梁主体前后侧面上,且防撞锥位于吊梁主体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吊梁主体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主体不易变形,耐用性更强,减少维修成本。2、上吊系吊耳采用四个上吊耳链接方式,提高吊具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抗偏载能力;上吊耳与吊梁成15°角焊接,避免吊耳承载状态下承受卡环扭力。3、加强筋,提高吊耳耐用性,防止吊耳处开焊变形。4、吊梁主体的防撞锥设计,有效避免吊具作业时与舱壁磕碰导致的吊梁主体变形损坏,延长使用寿命,防撞锥变形开焊容易维修。5、下吊系吊耳尺寸设计,下吊系吊耳采用四排十列吊点设计可根据货物种类及规格调节不同吊点的使用位置,每列吊耳设计中间两个吊耳间距较摘,满足卡环正常拆卸即可,提高框架式结构吊梁一吊两兜的作业效果,有效避免兜装多捆货物时货物兜卷翻滚。6、下盖板底部梯形支撑脚设计,四支点梯形设计稳定性强,结实耐用,便于吊梁叉车装卸运输摆放,避免卡环,钢丝绳等下吊系配件与地面挤压磕碰,在无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方便属具配件的检查更换。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中加强筋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吊梁主体;2-上吊耳;3-加强筋;4-防撞锥;5-下吊耳;6-梯形支撑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2,一种多吊点防撞吊梁,包括:吊梁主体1,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用于安装整个吊梁上的其他部件;上吊系吊耳,所述上吊系吊耳包括四个上吊耳2,所述上吊耳2均安装在吊梁主体1的上端面,四个所述上吊耳2之间相互对称设置分布,且所述上吊耳2的外侧面与吊梁的横向轴线成5-30°夹角。以及下吊系吊耳,所述下吊系吊耳包括若干下吊耳5,所述下吊耳5均安装在吊梁主体1下端面上,所述下吊耳5在吊梁主体1上矩形阵列排布,且沿所述吊梁主体1的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均至少安装有两个下吊耳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吊耳2、下吊耳5与吊梁主体1连接处均设有加强筋3,所述加强筋3用于提高上吊耳2、下吊耳5耐用性,防止上吊耳2下吊耳5与吊梁主体1连接处开焊、变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梯形支撑脚6,所述梯形支撑脚6安装在吊梁主体1下面,且梯形支撑脚6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下吊耳5竖直方向的尺寸。四支点梯形设计稳定性强,结实耐用,便于吊梁叉车装卸运输摆放,避免卡环,钢丝绳等下吊系配件与地面挤压磕碰,在无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方便属具配件的检查更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吊梁主体1的横向轴线方向每排安装有十个下吊耳5,沿所述吊梁主体1的纵向轴线方向每列安装有四个下吊耳5。下吊系吊耳四排十列吊点设计可根据货物种类及规格调节不同吊点的使用位置,每列吊耳设计中间两个吊耳间距较窄,满足卡环正常拆卸即可,提高框架式结构吊梁一吊两兜的作业效果,有效避免兜装多捆货物时货物兜卷翻滚。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撞锥4,所述防撞锥4安装在吊梁主体1前后侧面上,且防撞锥4位于吊梁主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有效避免吊具作业时与舱壁磕碰导致的吊梁主体1变形损坏,延长使用寿命,防撞锥4变形开焊容易维修。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吊点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吊梁主体,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用于安装整个吊梁上的其他部件;/n上吊系吊耳,所述上吊系吊耳包括四个上吊耳,所述上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的上端面,四个所述上吊耳之间相互对称设置分布,且所述上吊耳的外侧面与吊梁的横向轴线成5-30°夹角;/n以及下吊系吊耳,所述下吊系吊耳包括若干下吊耳,所述下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下端面上,所述下吊耳在吊梁主体上矩形阵列排布,且沿所述吊梁主体的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均至少安装有两个下吊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吊点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吊梁主体,采用箱体式焊接结构,用于安装整个吊梁上的其他部件;
上吊系吊耳,所述上吊系吊耳包括四个上吊耳,所述上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的上端面,四个所述上吊耳之间相互对称设置分布,且所述上吊耳的外侧面与吊梁的横向轴线成5-30°夹角;
以及下吊系吊耳,所述下吊系吊耳包括若干下吊耳,所述下吊耳均安装在吊梁主体下端面上,所述下吊耳在吊梁主体上矩形阵列排布,且沿所述吊梁主体的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均至少安装有两个下吊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吊点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吊耳、下吊耳与吊梁主体连接处均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柯司玉军牟景川于爱江魏军威徐向虎王会伟史鑫冀森史云翔
申请(专利权)人: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