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车运行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包括呈上下层叠分布的上层渡板、中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中层渡板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间的空间内,下层渡板远离中层渡板的一侧具有与前机车相接的第一连接板、靠近中层渡板的一侧设支撑架,中层渡板在与自身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边相对的边处设有与后机车相连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连接轴,连接轴靠近第二连接板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弹簧,支撑架上设有供连接轴和弹簧穿过的贯通孔,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通过压缩弹簧而与后机车抵接。渡板装置是一端与机车固定另一端不固定,形成悬臂结构,如此可确保在受冲击时不会憋力而破坏渡板。
Locomotive reconnection crossov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车重联渡板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车运行
,具体地,涉及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
技术介绍
机车重联渡板是8轴重联机车A节到B节的一个通道(在说明书,A节称为前机车,B节称为后机车),平常用于人行走,在机车的运行过程中,重联渡板变形则证明机车发生过激烈碰撞,可能导致缓冲器失效、车钩尾框变形、二次吸收元件裂损等机车故障,因此重联渡板的变形已得到高度重视,需要尽量对其变形进行缓解。现有技术中,一般使设置两块焊接固定的渡板,渡板两侧的连接板分别与A节、B节也是固定连接的,当机车发生碰撞时,渡板之间焊缝极易脱落变形,最终影响到整个机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在渡板受到冲击时,不会憋力破坏渡板的机车重联渡板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包括呈上下层叠分布的上层渡板、中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中层渡板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之间的空间内,下层渡板远离中层渡板的一侧具有与前机车相接的第一连接板、靠近中层渡板的一侧设置支撑架,中层渡板在与自身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边相对的边处设有与后机车相连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连接轴,连接轴靠近第二连接板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弹簧,支撑架上设有供连接轴和弹簧穿过的贯通孔,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通过压缩弹簧而与后机车抵接。进一步地,弹簧外周套设套管,套管延伸至与连接轴套接,套管内径与连接轴外径适配。更进一步地,套管延伸至与连接轴相接处的末端设有安全螺母。再进一步地,套管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铰接件铰接。还进一步地,铰接件为磨损件。进一步地,下层渡板和第一连接板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支撑架上的贯通孔在机车横向方向设有活动空间供渡板在机车变换方向时发生位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三块渡板上下层叠,且仅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是通过压缩弹簧而与后机车抵接的,即渡板装置整体是一端与机车固定,另一端不固定,形成悬臂结构,如此可确保渡板在受到冲击时,不会憋力而破坏渡板;2)在弹簧外周套设套管,将弹簧隐藏在内部,可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确保弹簧在被压缩时压缩方向不发生弯折;3)套管端部设置安全螺母锁紧弹簧,可有效避免在遇特殊情况导致弹簧断裂时发生的弹簧费减风险,提高渡板装置的安全可靠性;4)套管端部与第二连接板铰接,同时支撑架上具有供渡板发生多方向移动的横向活动空间,方便机车在过弯道时的活动自如;5)铰接件为磨损件,可保护渡板装置其它结构,此外,通过铰接件来将套管连接至第二连接板上,也便于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机车重联渡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其包括呈上下层叠分布的上层渡板11、中层渡板12和下层渡板13,中层渡板12插入上层渡板11和下层渡板13之间的空间内,上层渡板11和下层渡板13的第一边缘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当然,为了保证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之间形成供中层渡板插入的间距,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螺栓固定处设置有垫板2,初始状态下,中层渡板12边缘插接在上层渡板11和下层渡板13的第二边缘处,下层渡板13远离中层渡板的一侧具有与前机车相接的第一连接板31、靠近中层渡板的一侧底部设置支撑架4,中层渡板12在与自身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边相对的边处设有与后机车相连的第二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连接板31之间设有连接轴5,连接轴5靠近第二连接板3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弹簧6,支撑架4上设有供连接轴和弹簧穿过的贯通孔41,第一连接板31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32通过压缩弹簧6而与后机车抵接。本渡板装置主要借助了悬臂原理,即装置整体一端与前机车固定,一端却不固定,而是通过弹簧给予的弹力来与后机车产生挤压抵接,形成悬臂结构,如此,在机车进行制动,即渡板受到冲击时,前机车和后机车之间的距离会相对减小,在通过机车本身的装置如钩缓、油压减振器等缓冲后,对渡板装置进行压缩,中层渡板一可顺利进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间的空间内,弹簧进一步压缩,当机车进行缓解时,中层渡板依靠弹簧的压缩弹力复原至初始状态,弹簧和第二连接板处不会憋力,从而达到不破坏渡板的效果。具体地,下层渡板13和第一连接板31一体成型的折弯件,保证下层渡板的工作可靠性。为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为确保弹簧在被压缩时压缩方向不发生弯折,弹簧6外周宜套设套管7,将弹簧隐藏在内部,套管7延伸至与连接轴5套接,套管7内径与连接轴5外径适配。此外,套管7延伸至与连接轴相接处的末端还设有安全螺母8,当有特殊情况导致弹簧断裂时,安全螺母8会锁住套管7,弹簧不会发生飞贱而伤害到人和物。为进一步防止弹簧和第二连接板处憋力,本实施例中套管7端部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是通过铰接件9铰接的,具体即套管7端部的端盖上具有带孔的凸部71,铰接件9包括与第二连接板32固定的固定板91、设于固定板上且分布在套管端盖凸部的孔的两端的铰接板92、贯穿铰接板和凸部上孔的铰接轴93。铰接件选用为磨损件,可经常更换,便于保护渡板装置其它结构。支撑架上的贯通孔41在机车横向方向还设有活动空间供渡板在机车变换方向时发生位移,机车过弯道时,跟随前机车的渡板将跟随弯道发生围绕弯道中心的横向移动,贯通孔上活动空间的设置可为渡板的活动自如提供条件。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上下层叠分布的上层渡板、中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中层渡板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之间的空间内,下层渡板远离中层渡板的一侧具有与前机车相接的第一连接板、靠近中层渡板的一侧设置支撑架,中层渡板在与自身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边相对的边处设有与后机车相连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连接轴,连接轴靠近第二连接板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弹簧,支撑架上设有供连接轴和弹簧穿过的贯通孔,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通过压缩弹簧而与后机车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上下层叠分布的上层渡板、中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中层渡板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之间的空间内,下层渡板远离中层渡板的一侧具有与前机车相接的第一连接板、靠近中层渡板的一侧设置支撑架,中层渡板在与自身插入上层渡板和下层渡板的边相对的边处设有与后机车相连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连接轴,连接轴靠近第二连接板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弹簧,支撑架上设有供连接轴和弹簧穿过的贯通孔,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前机车上,第二连接板通过压缩弹簧而与后机车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重联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外周套设套管,套管延伸至与连接轴套接,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明良,王中旭,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九方因赛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