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两者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转轴和轴瓦;转轴位于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外循环风门一侧与转轴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同步转动;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内循环风门一侧与轴瓦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同步转动;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导向板呈圆弧形,且轴瓦的内侧与外侧分别与转轴和导向板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同轴且独立控制的风门形成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为车内补充新鲜空气,降低疲劳驾驶风险。
An air inlet control structure of air inlet box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对汽车性价比的追求,购车者对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都配备有车载空调,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驾车及乘车环境,例如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用户通过车辆内部的空调控制操作,可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热,提高车辆内部的温度;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天,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冷,降低车辆内部的温度,从而使用户的驾车或乘车体验更加舒适。现有技术中,进风箱的进风主要由进风风门控制,但是在控制过程中,只能控制外循环进风或内循环进风,功能非常单一,在使用外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非常缓慢,影响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性,同时能耗也较高;在使用内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比较快,但车内空气不能及时换新,长时间使用会使车内CO2含量升高,造成车内空气浑浊,更容易促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从而提高了驾驶员安全行驶的风险。即便是手动进行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切换,但在寒冷的北方或者炎热的夏季,这样的切换也会对车内的温度造成冲击,影响乘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载空调的进风箱只能选择单一循环模式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能够使车载空调具有内外循环同时进行的混合模式,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提高驾驶员驾驶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其安全行驶的风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在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转轴和轴瓦;所述转轴位于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的一侧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其轴心线与转轴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的一侧与轴瓦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位于转轴背离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的一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与转轴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和导向板贴合,该轴瓦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在现有车载空调技术中,外循环与内循环只能择一而用,当使用外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中车内温度的改变均非常缓慢,影响用户的舒适度,从而使得用户更喜欢使用内循环模式,而当汽车使用内循环时,制冷或制热效果比较快,但车内空气无法及时换新,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车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非常浑浊,这种情况下会很容易导致驾驶员出现疲劳感,从而造成驾驶风险。本技术针对内外循环无法共用这一情况,在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设置转轴和轴瓦,转轴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而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且转轴与轴瓦的轴心线重合,通过这样的设置,使转轴与轴瓦能够独立转动而互不影响,而且外循环风门与内循环风门分别与转轴和轴瓦固定连接,在转动调整外循环风门的同时,也能调整内循环风门的转动情况,从而对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开启的大小进行精准调控,这样不仅可以让用户使用内循环和外循环,还能使用内外循环混合模式,通过对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的调整,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中内循环与外循环各自的比例,进而提升车内升温或降温的速度,同时还保证了车内空气能及时换新,提升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度,避免了因空气流动不畅而致使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进一步,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所述轴瓦靠近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其中,在进风箱本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轴瓦设有一供轴瓦转动的圆弧形通孔;转轴靠近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转动。其中,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相连,并带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转动。转轴与轴瓦分别与独立的驱动电机对应连接,通过驱动电机可以分别控制转轴和砖瓦的转动情况,从而进一步分别控制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的开启角度。进一步,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通过伺服电机对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进行调整,也可以使用步进电机,进一步提升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的精准度。进一步,在外循环进风口远离内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向背离内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接触,以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一挡板与外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外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进一步,在内循环进风口远离外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向背离外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接触,以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二挡板与内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内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进一步,在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设有一限位板,当内循环风门与该限位板接触时,内循环风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当外循环风门与该限位板接触时,外循环风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与限位板接触,能防止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自由侧与进风箱本体之间的间隙出现漏风现象,避免气流通过外循环风门或内循环风门与进风箱本体之间的缝隙窜入。进一步,所述限位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内侧与转轴间隙配合,其外侧延伸至与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之间的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限位板通过两端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限位板的内侧向转轴方向延伸,并紧贴转轴,以便外循环风门或内循环风门能与限位板紧密接触,防止漏风现象。进一步,所述限位板呈V型,当内循环风门转动至与限位板接触时,所述内循环风门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当外循环风门转动至与限位板接触时,所述外循环风门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限位板设置成V型,可以使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与限位板贴合更紧密,提升预防漏风效果。进一步,所述风门装置背离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的一侧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外循环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其特征在于,在内循环进风口(2)与外循环进风口(1)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转轴(5)和轴瓦(6);/n所述转轴(5)位于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5)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4)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1)的开启和关闭;/n所述轴瓦(6)套设在转轴(5)背离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其轴心线与转轴(5)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与轴瓦(6)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6)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3)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2)的开启和关闭;/n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7),所述导向板(7)位于转轴(5)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6)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7)与转轴(5)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6)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5)和导向板(7)贴合,该轴瓦(6)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其特征在于,在内循环进风口(2)与外循环进风口(1)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转轴(5)和轴瓦(6);
所述转轴(5)位于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5)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4)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1)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轴瓦(6)套设在转轴(5)背离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其轴心线与转轴(5)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与轴瓦(6)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6)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3)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2)的开启和关闭;
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7),所述导向板(7)位于转轴(5)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6)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7)与转轴(5)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6)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5)和导向板(7)贴合,该轴瓦(6)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所述轴瓦(6)靠近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其中,在进风箱本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轴瓦(6)设有一供轴瓦转动的圆弧形通孔;转轴(5)靠近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转动(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一弘,朱科,周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