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包括,通过外壳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分接出口处或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内的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顺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气流方向,其中的输出装置设置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输入装置的后端。所述输入装置采集管道内噪声,所述输出装置,根据该噪声计算结果,由中央控制器驱动发出降噪声波,进行声场的抵消,以实现降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的被动降噪,或者通过更改管道本身结构的降噪方式,降噪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于管道内中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尤为突出,弥补了现有降噪技术的不足。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pplied in automobile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供热通风管道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内部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由于其内部风道管路湍流,是汽车内部的主要噪声源。针对此,汽车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逐渐成为汽车声品质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汽车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噪声优化主要依赖对其结构的改变,或者利用被动降噪的方式进行噪声控制。目前的降噪方式主要弊端在于,通过不断调整结构或采取被动降噪的方式,其降噪效果并不能到达预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本申请通过在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设置用于主动降噪的装置可降低汽车内部噪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内壁形状相贴合,与所述内壁拼接为送风分管道;输入装置1,设置于所述外壳内;输出装置2,顺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气流方向,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输入装置1的后端。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分接出口处或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5内。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和外壳包括有多组,所述各组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外壳内,所述各外壳分别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5内。进一步地,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每一个分管道5内,均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通过外壳与所述分接出口处分流前的主管道4固定,所述外壳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前的主管道4拼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分别包括两个或以上。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装置1包括声音采集器件、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装置2包括扬声器。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由所述汽车的电源供电或由所述汽车内位于其附近的电路器件的电源电路供电。本技术和现有方案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所提供的降噪装置,其通过设置在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部接近噪声源的输入装置采集管道内噪声,通过设置在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部相对后端的输出装置,根据所采集噪声的计算结果,由中央控制单元驱动,发出降噪声波,进行声场的抵消,以实现降噪。本技术相比现有的被动降噪,或者相比现有的通过调整管道本身结构的降噪方式,降噪效果明显。本技术对于管道内中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尤为突出,弥补了现有降噪技术的不足。2.本技术所提供的利用汽车供热通风管道进行主动降噪的方案,其用于布置降噪设备的空间较为充裕,更加便于相关设备的安置,降噪效果也更好。尤其,在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系统的主管道中布置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设备进行降噪,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易于安装,也能够提升降噪效果。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图3为上述降噪装置中输入装置、输出装置的外壳与管道内壁的拼接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提供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在汽车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管道分接出口处,或者是在各个分管道内进行主动降噪。其相对于现有降噪技术能够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下,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的降噪装置包括有外壳,其设置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内壁形状相贴合,与所述内壁拼接为送风分管道;输入装置1,设置于外壳内,并通过外壳固定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用于采集管道内声场的噪声;输出装置2,顺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气流方向,设置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输入装置1的后端,用于发出降噪声波。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可选择设置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前的主管道4内。其可通过外壳,选择设置于管道的分接出口处。上述主动降噪系统还包括有中央控制器模块3。其可置于壳体内部,也可置于管道外部等方便安装的位置,用于处理输入装置采集的噪声信号,控制输出装置针对该噪声信号输出相应的降噪声波。上述的主动降噪系统可直接与汽车蓄电池等电源的供电线路连接,进行取电;也可以与附近电路器件,例如,与风机电源线路连接进行取电。上述系统中的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的数量不定,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定制。本技术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下,参考图2。上述的主动降噪系统还可分别安装至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各个分管道内部。这种方式下,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可设置为由统一的一个或由若干中央控制器模块3控制的多组。所述各组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分别通过不同的外壳固定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5内。还可以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每一个分管道5内,分别设置一组或更多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与上述在主管道4内设置一组多入多出的主动降噪系统不同,图2的方式下,需要在每个分管道单独布置输入输出装置。其效果与上述方案相同。只是图1所示的方案只需要在分流之前的总管道进行处理即可,即在分流前的主管道加内装主动降噪设备,该主动降噪方案是一个多入多出系统,即包含至少两个以上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一个或多个控制器模块。图2所示各分管道分别安装的方案虽然需要在管道系统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安装设置,但是其具备如下的优势:该输入输出装置的外壳与HVAC(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各个分管道相连接,管道形成一体。根据实际实施需要,可定制符合管道内需要安装部分的尺寸与形状,与外壳进行拼接。外壳的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贴合效果更好,并且能够更为方便的安装。这种方式对于管道分流所造成的噪声同样可以提供有效的抑制。参考图3,上述系统中,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所包含的外壳,能够使得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通过该外壳固定于所述管道的内壁上。该外壳形状与拼接该分管道进行拼接,构成分管道风道的一部分。拼接完成后形成一个整体的送风分管道。其长度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调整。壳体内部装有上述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设置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内壁形状相贴合,与所述内壁拼接为送风分管道;/n输入装置(1),设置于所述外壳内;/n输出装置(2),顺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气流方向,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输入装置(1)的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置在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所述外壳的形状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内壁形状相贴合,与所述内壁拼接为送风分管道;
输入装置(1),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输出装置(2),顺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气流方向,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输入装置(1)的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的分接出口处或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5)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和外壳包括有多组,所述各组输入装置(1)、输出装置(2)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外壳内,所述各外壳分别设置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各个分管道(5)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汽车供热通风管道内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供热通风管道中分流后的每一个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银海,刘益帆,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声浩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